李子田,张 瑞,周锦章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的行动研究
——以成长向导计划为例
李子田,张 瑞,周锦章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以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模式。评估农民工子女在社区成长方面的需求,结合成长向导模式和合作服务机构的实践智慧,实践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改进成长向导服务模式,通过不断反思获得农民工女子社区健康成长服务的最大效益。
行动研究;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成长向导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青少年在身心上急速变化,他们在自我角色确定、身份认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也纷至沓来,青少年往往因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困惑。成长向导是非家庭成员的成年人,辅助青少年解决在学业、关系、情绪、技能及价值观上所面临的问题。国外的相关实践证明,系统地开展成长向导计划,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助其正向发展。
因此,自2012年9月起,项目组在北京市海淀区B城中村开始了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向导计划”本土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计划开展两期,每期时间为10个月,从当年9月至次年6月底,9月进行招募,次年6月进行总结工作。
成长向导模式是本项目的基础模型,它以个案为主要方法,辅以小组方法稳定个案关系。志愿者在打工子弟学校内,一对一地陪伴一个孩子一年,核心是一对一关系的陪伴。行动研究主要有4个角色,研究者、督导、志愿者、服务对象,共同推进项目开展。其中主要采用3个服务形式——个案、小组、督导。以个案,即一对一探究志愿者管理,一对一活动是遭到服务对象流失影响最大的,如流失再配对(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配对),这对志愿者调动提出了挑战;以小组活动探究场地建设,社区中的小组活动以社区的公共空间为第一选择,主要保护家长对陌生机构不信任的心理状态,其次在公共空间中开展服务,形成社区关系,有利于社区关系网形成,潜移默化地建立社区关系空间;以一对五探究项目社区运作方式,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督导五名高校志愿者,多方面汇集问题,经理论过滤,寻求最优解决路径。
B社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交通便利,周边以餐饮业为主。B社区作为城中村,主要是小商小贩以经营为生计的外来人口居住。人员流动性大,社会关系颇具农村关系特征,住户、商户间彼此非常熟悉。 项目团队选择此社区作为活动社区,主要因外来人口在此聚集,农民工子女居多,从该社区招募能保证服务对象以农民工子女为主。本次行动研究,在一对一的服务上,第一期招募了30名农民工子女,30名志愿者。第二期招募了20名农民工子女,20名志愿者。两期服务中均有服务对象的流动。
在项目第一期,行动研究问题的评估与分析主要参考社工机构的实践经验。在第二期中增加了对第一期志愿者报告和一对一问卷的分析。志愿者报告有设定的问题,志愿者根据问题进行相应回答。问卷在每期服务结束前下发并回收,或服务对象退出项目前回收,一对一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服务对象的家长,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回收数量分别为50份、48份、50份。
1.农民工子女的社会特征
本项目组将农民工子女定义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年龄不足16周岁。
该社区中,有大量拖家带口式的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子女有的是随父母颠沛流离、从乡村到城市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有的是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远离了父母的小乡村。他们成长的经历不同,但他们都遇到城市中诸多方面的排斥。
最为明显的是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较本地学生受教育状况差。B社区附近有一所公立小学,除招收本地学生以外,该学校同时招收农民工子女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然而并非进入公立学校就等同于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由于该校农民工子女的成绩不计入考核,农民工子女不能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服务过程中,受导者(服务对象)曾经向本项目调研人员抱怨过老师上课几乎不叫他回答问题。另外,在志愿者督导中,志愿者反映大部分家庭租住房屋简陋狭小,屋前是商店而屋后就是孩子每天做功课的地方,学习空间嘈杂狭小,学习环境恶劣,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第二方面,社会关系不理想。首先,家庭关系不理想。该社区外来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工子弟家庭教育环境差,农民工子女亲子关系不良,农民工子女父母没有时间和能力正确地培养孩子,难以建立互相支持的家庭关系。其次,群体关系不理想。孩子们外来人口的身份标签导致城市儿童对他们的疏远,朋辈玩伴中少有城市同学,玩伴只是同为外来工子女的邻居,其形成的小群体极易被边缘化。
第三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混乱,文化适应不良并且存在越轨行为问题隐患。他们受到乡村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文化上并不完全接受城市的信息与价值,文化多元也导致了身份认同混乱。通过分析第一期服务问卷显示,在“农民工子女认为自己是否更像城市人”的问题中,仅有19.4%的孩子给予了正向回答,46.5%的孩子在认同上并不确定。“处于文化同化和社会排斥间的矛盾冲突中,这些流动少年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2]”。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并不明晰的农民工子女的周围,存在问题社会青年。由于社区空间狭小,该类人群的专门活动场所极易被接触;家访中发现,这些不良青年经常光顾外来农民工经营的商店,在商店中学习的孩子们对这些青年也有接触,同时有些青年是他们的邻居,孩子们会称他们为长辈。
该社区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教育环境较差、社会关系单一以及文化适应与越轨行为问题隐患。
2.社区服务特点
B社区的社区服务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由于B社区属于城中村,没有专门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相对系统的管理。B社区空间有限,唯一活动的公共空间是私营露天台球场,各色青少年聚集于此,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休闲空间,反而添加了社区不安全因素。城中村的居民所享有的社区服务多为附带的状况,即某些社区服务并非针对城中村住户设计。如:B社区周围有其他社区建立的公园,该公园的确缓解了城中村活动拥挤的问题;B社区临近一社工事务所,该社工事务所主要承接政府服务,虽然也会不间断地提供社区服务,但影响微弱。
在青少年社区服务方面,B社区的现状十分不理想。谢启文提出了系统的青少年社区工作,其中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地域化的组织网络、多样化的青少年社区活动阵地、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常规化和专业化的青少年服务团队[3]。以上五项B社区均不含有。本次研究开展的农民工子女服务,需要以社区关系为主线,调动场地资源,开展不同类型活动,确定特定的服务主体以及主题,建设专业的团队,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B社区的服务现状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3.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困境
目前农民工子女服务模式常见为“献爱心”模式、社会控制模式、福利化模式、新公民模式、成长向导模式。其中社会控制模式和福利化模式是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群体性问题为目标的宏观层面,相对关注其面临的急迫的现实问题,如就学、医疗等。新公民模式和成长向导模式于学校中实践,新公民模式以解决入学问题为主,成长向导则是关注成长、融合。
社区开展农民工子女的服务有两大困境。第一,农民工子女社区开展服务缺少执行主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力量薄弱且注册数量有限,对农民工子女的服务难以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长效性,服务难以呈现。第二,社区开展农民工子女服务难寻资源。农民工子女受社会关注的一大方面主要是教育问题,该问题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并注入了部分资源,但相对于社区服务,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会、民间力量等,但该类资源十分有限,资助时间和范围都不具规模性。整体来看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多体现为无组织、无资源的状态。
1.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
“行动”和“研究”的割裂使实际工作和研究往往缺乏沟通。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相互割裂的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经过不断地探索,“行动研究”的概念被美国的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利尔提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柯雷将行动研究介绍到教育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方面的实际问题中。自19世纪30年代行动研究产生以来,它被广泛应用。
“行动研究法是根据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使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角色合一,研究成果被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63”。行动研究强调行动中研究,研究中行动,强调参与和改进,其重点在于现实问题的改进,而不是理论的发展。
2.行动研究的优越性
在B社区中,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服务项目操作十分复杂,理论需要在多变的环境、多样的需求中提供有效的实际服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反思和改进应该由实践发掘,由研究提升。鉴于行动研究循环上升的实践以及研究模式,笔者采用该方法探究农民工子女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以期解决该类型服务在社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达到项目持续运行。
3.行动研究的模式
(1)模式及步骤。行动研究有一套系统的流程。行动研究模式总体遵循动态的原则,它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式,而是循环并上升的。和学新认为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收集资料、试行与修订[1]64。可以概括为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评估并修正的过程。本次行动研究遵循以上步骤,特别注意的是,首次拟定计划是通过评估社区农民工子女服务问题和该群体需求,并借鉴以往服务经验,拟定的服务计划;同时根据组织、资源等实际情况拟定整体的行动计划。收集资料是在项目服务过程中,记录对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对该方法的反馈,还包括对项目各部分的参与人员的感受、意见的调查。试行与修订则是首先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原计划效果、效率的评估,再结合已有解决方法进行讨论,针对问题提出可行解决办法。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模式中,开放的环境能保证信息有效地利用,开放的环境指参与人员之间是相互“教育”的平等关系,这能够让研究者在项目不同角色中自由获得信息;循环使服务得到改进,并使服务成果得到巩固。循环性和开放性保证了对问题的有效改善。
图1 社区服务行动研究流程图
(2)与本项目的具体结合。具体行动研究的步骤,详见“图1”。第一步,发现与分析问题。通过服务机构的服务经验,评估农民工子女需求,分析社区服务问题与潜在的社区关系资源;另外分析行动研究团队的资源以及明确组织架构。第二步,拟定计划。行动计划是整个行动研究的推进表,最主要的是服务计划,服务计划立足于成长向导模式,根据该群体需求与社区资源,在一对一服务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服务模式。第三步,收集资料。在服务过程中,对志愿者督导,重视家长反馈,发现问题并收集建议;在每期服务结束前,收集一对一问卷,并收集志愿者报告。第四步,试行与修订。根据在项目服务过程中收集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及时改进。在一期服务结束后,根据收集的问卷、报告资料,评估项目效果、效率,定位包括组织运行、服务内容等存在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计划。
从历时两年的行动研究中,项目组总结出以下要点:
第一,服务项目应始终关注农民工子女以及其家庭的需求。项目团队能够提供给农民工子女的资源远多于其自身的需求,但服务不能按照团队能力为思路,而须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思路。健康成长的目标无法直接展示给服务家庭,农民工家庭希望参与马上符合他们利益的活动,如他们对一对一中加入课程辅导非常感兴趣,能够迅速建立关系,再以婉转的方式开展活动他们才更易接受。因此,在项目中,应该关注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符合其迫切需求的活动,辅以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活动。
第二,公共空间促进社区成长。举办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社区公共空间。场所和服务并不是公共空间搭建的主要因素,而是关系网。关系网的形成稳定了活动空间的存在。在新的社区关系网中,社区中很多不相识的人由于都是家长的共同角色,相互联系,激发了社区的活力。以孩子为核心,社区联系增多,为社区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本项目邀请家长参与大型活动,让家长成为项目组的服务对象,成为孩子的志愿者,成为社区活动的参与人。
回顾整个项目,高校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促进了高校的科研实践和机构的实践研究,实现了高校与机构团队建设一体化。在社区内,宣传了优质服务的公益形象并与服务对象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社会工作理念得到宣传,工作方法和服务内容受到家长的认可,吸引了社区志愿力量。本项目通过一对一服务,满足了父母对子女课业进步的期望,陪伴农民工子女并解决他们的成长疑惑。通过小组,提供系统的全人培训,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态和习惯。通过大型活动,提供给家长教育的新思路,促进家长和子女交流。同时经过不断地改进服务,项目争取到了社会认可,得到了基金会、社区住户等不同程度的支援。
1.对成长向导模式的反思
在行动研究中,该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建立了以小组为核心同时保持一对一核心的模式。小组的设定不再以发展一对一的关系为目的,而是关注于建立朋辈归属和接纳、提供正向支持和社会化经验,消除孤独感。在这一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并且应该重视,该项目以非任务目标转向为任务目标,由以一对一为核心关注陪伴,到以小组为核心关注改变。
2.对行动研究的反思
在实际操作上,行动研究循环上升的的灵活性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极大优势,但对于宏观层面少有涉及,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如:稳定的资源支持问题。本次服务项目有基金会支持,但该类资源不具长效性。最理想的资源支持来自于街道或社区部门,在该问题上,由上及下的制度性安排优于由下及上的实践努力。若服务项目继续开展或在其他社区开展,资金则仍需要重新募集,给项目的持续运行带来一定挑战。另外,教育环境的改善问题。本项目提供课业辅导服务,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学业能力,同时提供家长教育,这的确改善了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环境、本市的初高中升学现状等,项目组只能提供咨询和建议,不能做出实质性的帮助。
行动研究应借助社会工作行政进行由上及下的政策倡导,借助微观社会工作方法由下及上地进行社区福利服务制度嵌入,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长效性。
[1]和学新.行动研究法简介[J].教育改革,1994(2):63-65.
[2]石长慧.文化适应与社会排斥——流动少年的城市融入研究[J].青年研究,2012(4):57-68.
[3]谢启文.论社区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7):39-52.
(责任编辑 伊人凤 校对 祁 刚)
Th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Service of Migrant Children——Setting the Mentoring Program as an Example
LI Zi-tian,ZHANG Rui,ZHOU Jin-zhang
(College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mode of community services for migrant children with the action research.Combining with the mentoring program′s mode and the agency′s wisdom of practice,the research evaluates the community demands of migrant children,practicing the program and improv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ractice mode to harvest the maximal benefit for well rounded-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s migrant children through rethinking constantly.
action research;migrant children;community services;the mentoring program
2014-09-17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028026)
李子田(1992-),男,北京人。
周锦章(1980-),男,福建安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07
C913.5
A
1672-9617(2015)01-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