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向军 夏雪琴
习作教学一直被许多教师视为头疼的事。为了解决学生习作内容或千篇一律,或假、大、空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审题、讲选材、讲顺序……课下一篇篇地批改学生的作文,教师教得辛苦,但我们的习作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呢?
激发兴趣,建立开放的习作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强调习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教师的讲解与批改,忽视了学生自悟、自改;关注学生最终的习作,忽视了学生的习作过程。面对这样的习作现状,我们建立了开放型、发展式的新模式。即在学生独立预作的基础上,教师浏览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课上展示,欣赏学习——师生评议,找准问题,评中指导——重点修改,当堂反馈——再次修改,抄写成文——自我简评,学生互评——教师批改,个别面批。
这种习作数学模式,是以学生自由预作开始的,预作前教师出示习作题目和要求后不再进行习作指导,学生在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情况下自主、个性地表达,整个过程中学生自读、自悟、自改,教师适时引导。40分钟的当堂预作,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了习作的真实性。
体验活动,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知与体验,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再用他们的童言童语进行表达并与人交流,从中获得自信,自主、快乐地成长。只有学生对生活有了发现,有了感悟,才能表达出真实、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关注学生参与—发现—感悟—表达的整个写作的过程,尤其把学生参与体验、发现感悟作为习作过程的重要部分。
在实践参与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习作的环境。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产生真实的感受后通过习作表达出来。我们为学生开辟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现学校的变化,进行“我爱我校”征文。在“人人会跳绳”活动中,开展 “我参与,我健康”主题征文。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多看、多想、多写、多讲、多听、多评。学生有了经历,有了感悟,自然而然达到“情动”而“辞发”。
在观察生活中,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受。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留心周围的事物,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比如在指导二年级学生写春天的时候,教师就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找春天,从春寒料峭到玉兰花开,学生眼中的春天不再是书上的语言,而是真实的感受。
欣赏交流,在对话中习得方法
了解学生,找准起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想法、不同心理、不同能力的人,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组成了全体。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的预作,我们要加强分析,找出学生习作中的共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打下了基础。
欣赏交流,评析指导。教师要坚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一篇习作;在挑选习作课上要欣赏的文章时,要遵循真情实感、符合习作要求、进步最大、代表性最强、有个性表达等原则,平等赋予每个学生被欣赏的机会。教师要在学生交流、反思、自悟的基础上,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在共思共享中达到共成长的目的。
真诚互动,关注成长。以往习作的评语更多的是“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表达真情实感”等,这些评语说教成分居多,针对性不强,不能打动学生。现在我们的评语中有写法建议、有内容评价,通过充满激励的寄语,唤起学生对习作的渴求,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种以了解为基础,以欣赏、自悟为核心,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习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的同时,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更使其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自由表达的快乐、参与体验的快乐。
■ 编辑 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