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霞,邵飞飞
(安徽新华学院1.信息工程学院,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88)
随着社会的发展,排序作为一种提高查询效率的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大数据与云计算广泛应用的今天,大量杂乱无序的信息数据,如果不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序,会大大降低信息交换工作和查询的效率,因此对排序算法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实用价值[1~4].本文主要针对插入排序算法进行优化,研究高效、合适排序算法提升信息交流和查找的效率,减少排序时间.
近年来,学者们就各种排序算法提出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使排序效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文献[5]仅仅对已有的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进行阐述及算法分析.文献[6]主要分析了插入排序、选择排序、交换排序,归并排序、分配排序这几种排序的思路,比较了它们之间算法性能.文献[7]主要对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进行程序设计思想、性能指标分析.但是这些优化过的排序算法适用于小数组,对于大量杂乱数据的排序效率并不高.本文主要针对当今社会的庞杂数据应用排序,就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提出优化思路和改进方案,使其在使用计算机处理规模越来越大的数据的问题上,能够更适应当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通过减少交换和比较次数来减少排序时间,本文就插入排序采用随机选取无序区元素、分组、增量、设立标志位等方法进行优化.
直接插入排序法的过程是每次取无序区的第一个元素插入有序区.对排列完全逆序的数组来说,这样固定的选取元素执行插入操作效率非常低.因此,需采用一些策略进行优化.
2.2.1 随机获取无序区元素
使用随机数产生器产生无序区一个数组的下标,如果这个数值小于无序区的第一个数,则交换这两个数,然后按照插入排序将无序区的第一个数插入到有序区.部分代码如下:
2.2.2 分成两组
在2.2.1 中,对无序区采用随机数产生器来获取一个未知大小的数的位置,避免了数组中大量降序排列带来的大量移动.但仅这样做是无法使效率提高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因此在2.2.1 的基础上采用分组策略,即将数组分成两组进行插入排序,然后进行整体插入排序,以达到减少比较移动次数的目的.部分代码如下:
将数组划分为两组再进行插入排序,排序效率提升的幅度不大,故采取多分组的策略对整个数组进行划分.根据测试,当步长为976 时,分组效果最好.因此我们按照976 步长将数组分成若干组,分别对每组进行插入排序,最后再进行一趟插入排序.优化后简略代码如下:
图1 插入排序优化前后的对比
2.2.3 增量策略
增量分组的策略能满足数据量大情况下的排序要求,但这种策略对步长的要求很严格,经过测试,步长最高限定在31250 左右为佳.因此采让步长在31250 的限度下依次递减,每个数组的长度依次增加.简略代码如下:
2.2.4 设立标志位
这种方法的优化思想是:设立一个标志位,标志位用来判断本次快速排序是否产生元素交换,如果没有产生元素交换,即当每个分组都有序时,直接跳出循环.当每个分组都有序时,直接跳出循环.
在数组基本有序的情况下,不必要的比较会产生时间上的消耗,因此设立一个标志位,若本次循环没有发生交换,说明上次循环后,数组已经有序,就跳出循环,进行最后一趟插入排序,简明代码如下:
……//最后再进行一趟插入排序
2.2.5 实验结果
直接插入排序在一种有序数组上的排序效率很高,可以达到10 毫秒以内,而在相反序列的数组上排序效率却很低,在40 万毫秒级左右,由图1 优化前后对比图可以看出,升序数组和降序数组的排序时间都稳定在100 毫秒以内;对于随机数组和重复数组,优化后的插入排序也能够很快将其排列有序,达到了优化前的目标.但分组策略,使得插入排序算法变得不稳定,这也是算法的缺点,还有待改进.
总之,针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本文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过程中,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对小数组加以分析针对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算法在随机数组、升序数组、降序数组和重复数组上的排序比较和移动交换次数,大大缩短了排序时间,提高了排序效率.
[1] 常璐,夏祖奇.搜索引擎的几种常用排序算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3(6):70-73.
[2] 张晓刚,李明树.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24):67-70.
[3] 王晓东.计算机算法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61.
[4] 于俊超.排序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6):113-113.
[5] 李晶.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分析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347-349.
[6] 严玮.各种常用排序算法的分析与比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3):72-74.
[7] 吴红芝,郭麦成,吴浩.数据结构中内部排序算法的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