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卿
(焦作大学,河南焦作 454003)
穆青的焦作情结
杨家卿
(焦作大学,河南焦作 454003)
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和穆青先生的交往,重点叙述了两件事:一是穆青先生不畏辛劳来焦调研的情况,表现了穆青先生对焦作的关怀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焦作快速发展的期望。二是作者亲赴北京拜访穆青先生,从穆青先生身上看到了高风亮节,以及爱国家、爱人民的深情,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穆青;焦作调研;拜访;焦作情结
“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对穆老新闻精神的最中肯的评价,也是穆老作为新闻人的最大特点。稍加考察穆老“最厚的土层”,当离不开他的家乡河南,更离不开他情有独钟的焦作。他把家乡河南作为他的采访调研基地的同时,把焦作作为他采访调研的重点,从而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情结,寄予了更高更厚的期望。有这样一组文字记载:
1987年10月25日,新华社社长穆青一行到河南轮胎厂考察。
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启用新华社社长穆青题写的报头。
1993年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焦作日报》复刊十周年题词:“奋进”。
1995年10月11日至17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原副社长冯健一行在焦作考察采访。
1995年12月4日,《焦作日报》发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和原副社长冯健合写的长篇通讯《焦作,中国中西部升起的希望之星》。
1997年1月1日,《焦作日报》启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重新题写的简体字报头。
1998年10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卢立文摄影作品展”题词:“太行·黄河·中原风”。
对穆老的仰慕已久,随手偶捡,便寻得上面一串穆老在焦作的历史印迹。2014年10月11日是穆老仙逝11周年纪念日,写下此文聊表对穆老的追思悼念之情。我时常独自思忖,穆老作为中国当代新闻界的领军人物和一颗耀眼的巨星,他那特立独行的新闻精神,他那一篇篇大众式的鸿篇巨制,不仅记录着我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前进步伐,更成为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不畏艰难曲折、奋勇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第一次见到穆老是1995年10月17日上午,在焦作宾馆(现在三维商业广场位置)会议厅聆听了穆老调研结束后的总结讲话。当时已是深秋时节,年迈古稀的穆老身着灰白色布夹克,精神焕发,豪兴胜昔。参加会议的有焦作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我作为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列席了会议。穆老在一阵长时间热烈欢迎的掌声之后娓娓道来。他讲,这次调研,时间虽然不长,但把整个焦作地区主要的县市都跑到了,一路下来,感触不少,我们看到了河南的希望和美好前程,也看出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从焦作上上下下民众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看出了河南人的志气。穆老若有所思地谈到,这些年来,我们河南的形象并不怎么好,作为一个河南人确实很关注。在新华社这样一个岗位上,跑的地方很多,但有人给我提意见说为什么跑河南那么多。什么道理呢,我就是关心家乡的建设,因为我们小时候河南太穷了、太苦了。过去我们多么灿烂的文化,多么好的文化发源之地,被帝国主义、军阀混战和日本人搞得简直不像话,水旱蝗汤真够悲惨,河南受尽了人间之苦。所以,我总有一种想法,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河南的振兴。过去我们写焦裕禄也好,写《潮涌中州》《人民呼唤焦裕禄》也好,都是想替河南打打气,长长河南人的志气,不要甘于落后。河南人并不比人家缺胳膊少腿,在智力上并不差。古代既然能出那么多名人、伟人、圣人,为什么现在我们就落后呢?这次看到焦作地区生机勃勃,接触到的领导干部和乡村里的同志,没一个人叫苦,没一个人叫困难,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这种精神面貌非常好,这就是河南人的志气振作起来了,这一点我特别高兴。虽然我们这次看到的都是拔尖的地方,但我相信其他的地方也不会差别太大。我看焦作老百姓的生活是大大改善了,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家电的摆设,一看就看出了生活水平的高低。虽然全市还没有全部进入小康,但是已经迈了一大步,一大半已进入小康里面,一小半还在小康门外,已经快进入小康了。这就使我想起1990年冬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前,我在广东跑了一趟,写了一篇《风帆起珠江》的稿子,和小平同志的思想完全吻合。当时我看到的是,马路两旁的工厂建起来了,农民的小别墅也建起来了,感到很潮啊。那时我在想,内地什么时候搞起来呢?这才几年呀,五年的时间,在内地、在太行山下、在河南西北部的焦作,我也看到了在广东才能看到的情况。内地没有广东的条件,他们那儿条件太好,有大量的华侨投资,利用外资多,你们这里完全是靠自己积累起来的,靠群众干起来的。你们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毗邻香港,没有港口,出入不方便,所以你们这个发展速度就很不简单啦!
穆老神色凝重地讲,我们共产党人奋斗一辈子流血牺牲为了什么呀?还不就是希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觉得当年流血牺牲,再苦再累也值得。我们的血没有白流,我们的苦没有白受。不仅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就是那些为理想为革命事业已经牺牲的同学、同志和战友,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我常想,我们党已经执政了几十年,如果我们的国家仍然那么穷,群众还是那么苦,那我们岂不愧对中国人民,愧对历史!这段掷地有声,犹如黄钟大吕般的豪言壮语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印证了穆老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他又动情地说道,今天看了武陟西马曲村,我就很有感触地在那里讲,为什么有些地方党群关系那么紧张?就是因为个别共产党员不给老百姓办事嘛!老百姓穷成那个样,你没有给他做好事,他为什么要拥护你,派去的干部给老百姓办事,老百姓生活改善了,给你贴对联,给你站岗啊,这了不得!老百姓自动地保护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让他中午能够休息,怕他把身体搞垮啊。焦裕禄过去有多大能耐,就今天来讲,他懂得的科学知识并不多,就是能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代表党关心人民,给人民送温暖,和人民共度难关,战胜灾害。为什么焦裕禄只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三个月,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老百姓拿着馒头、端着菜到他坟上去祭奠?共产党人只要给老百姓干一件好事,老百姓就永远不会忘记你。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能够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党牺牲了很多同志,解放以后,又经过多少曲折,多少教训,耽误了多少时间。今天来之不易。在这里我就想,现在我已是退下来的人啦,我们这一代人工作不好,你们这一代人在党的领导下,沿着前进的脚步走过来,确实做出了成绩。把群众从贫困带上了富裕,你们确实尽到了责任。你们在这里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没日没夜地拼搏,为群众着想,为地方着想,想着怎么能够把地方搞得更富裕。从这一点来说,我从心眼里感谢你们,你们没有给共产党丢脸,你们担当起了共产党人的职责,把老百姓带上了富裕的道路,这是很光荣的,很值得自豪的。你们一定要看重这一条,要用这一条时时刻刻地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确实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河南省来讲,你们焦作已经名列前茅了,25强你们都在里边。现在又面临非常好的机遇,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政策要向中西部倾斜。焦作这个地方确实是个投资热点,现在不仅国内而且国际上也重视这块地方。它是一个接合部,也是个隆起带。我衷心地希望你们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在河南地区首先进入小康,带一个好头,起到榜样作用。因为你们的条件比较好,至少比我们豫东好得多。
穆老讲完后,会场里再次回荡起暴风雨般的掌声。穆老这次真诚而又朴实的讲话,可以看出他心底迸发的和血管流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是他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中铸就的坚定党性的真情流露。
第二件事是1998年8月31日下午约四点钟,特别记得那天北京的上空天青气朗,蓝天下团团飘浮的白云格外耀眼。我和时任焦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穆玉华同志从新疆参加过中宣部《党建》杂志联络员会议之后,专门赴京与提前候约的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卢立文同志一同前往穆老家中,恳请穆老为“卢立文摄影作品展”题词。当时,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听谈话,一边近距离默默观察这位敬慕已久的前辈。穆老鼻高目深,霜染两鬓,略微卷曲的头发已经稀疏,额头和眼角皱纹明显。他举手投足的从容沉稳,一般人身上难得一见。我在他的脸上读出了中亚人的印象,也读出了他深厚的人生沧桑。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与穆老谈及的话题很多。我见缝插针向穆老请求一个问题,我上中学和大学期间,老师把您的大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的拿作通讯体裁讲,有的作为报告文学讲,还有的当做散文讲,究竟应该定为哪种体裁比较合适。穆老回答我,几种体裁都行,都有道理,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穆老翻看着卢立文的摄影集,对其中不少作品大加赞赏,特别是看到一幅一群顽童在黄河边击水嬉戏的照片时,穆老说,抓拍到这样的照片很不容易,没有任何导演的成分。穆老不仅是文章大家,还是摄影高手。199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他的摄影作品时写道:“他是在用摄影机尽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特有的修养和智慧表现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再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抒发自己,激励他人对祖国、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建造之情。”穆老端出了他的摄影作品。我们看穆老的摄影,视角独特,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意蕴深厚。其《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构图别致,画面优美,气势尤为磅礴,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是穆老在新闻界倡导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论的最好诠释和佐证。有专家型领导称在穆老的摄影作品中“政治家的思想底蕴与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穆老的夫人续磊坐在沙发上看着我们聊天,我拿着一张穆老在焦作云台山的照片说,穆老看起来像50多岁的样子,惹得几个人尽皆开怀大笑。早就听我大学同班同学、现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的雒应良多次讲过,穆老的夫人续磊是著名抗日名将续范亭的女儿,从小在延安保育院长大,她性格坚毅、质朴、谦虚,让我们丝毫不觉得她像名门之后。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以领导夫人自居。身体尚可时,曾做过多年记者,一向敬职敬业,工作中从不争名争职争权。这种精神至今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和穆老闲聊中谈到,当时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同志陪同穆老考察焦作在一个县进晚餐时,县里一个主要领导酒酣之际脱口而道,穆老那篇著名通讯第一次是在收音机播出后听到的,他毕业后给学生讲的第一节课还是那篇文章,真是教育了几代人。可笑的是最后一句话他说穆老我喝多了,前边说得都不对。赵德润同志马上更正,你前边说得都对,最后一句说得不对。这段多少带点演义的传闻在焦作煞是风传一阵,穆老和大家听后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快要结束谈话时,我提出每人和穆老合影作一留念,穆老欣然应允。这一历史的瞬影成了我向穆老求教的最后见证,也成为我永远萦之于怀的纪念。
(责任编辑 孔占奎)
Mu Qing’s Jiaozuo Complex
YANG Jiaqing
(Jiaozuo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China)
The author fondly recalled his association with Mr.Mu Qing,mainly describing the two things:the firstwas that Mr.Mu Qing took pains to investigate and survey in Jiaozuo,showed his concern and love and sincere feelings for Jiaozuo and expressed his expectati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Jiaozuo.The second was that the author went to Beijing to visit Mr.Mu Qing;from Mr. Mu Qing,he saw the exemplary conduct and nobility of character and the deep feelings of lo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nd made an unforgettable impression.
Mu Qing;investigate and survey in Jiaozuo;pay a visit;Jiaozuo complex
I 2 0 7.6
E
1 0 0 8-7 25 7(2 0 1 5)0 1-0 1 2 6-0 2
2014-10-16
杨家卿(1957-),男,河南温县人,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