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太极拳运动对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
王勇
(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现代文明病。文章主要探讨太极拳教学与大学生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观,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太极拳教学;改善;身心健康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验形式。太极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具有所有有氧运动的健身功能,能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作,使人体达到最佳机能状态。
当今社会是一个变迁频繁、优胜劣汰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危机,恐惧、焦虑、人际敏感、抑郁等心理疾病层出不穷,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也在悄然增多。我们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5月开展了《太极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JKJXA-330),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训练的效果优于不经常训练的效果。每周五次组的大学生和对照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抑郁、偏执等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了太极拳对人心理影响的长效机制。
因此,进一步挖掘太极拳运动教学的锻炼价值和健身价值,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完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具有培养人的性格和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智力发展及推动个体的社会化的心理效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在1994年综述了大量研究,发表了题为《身体活动与心理效益》的声明,指出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心理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提高自尊、维护良好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相关(Ragain,1990;Giddle,1999;Fox,1988);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自尊心、情绪、感知觉、内部动机与创造力相关人格维度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改善个体的自我知觉和提高自信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改善睡眠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发展个体的交往能力,增强归属感。
多年来,在理论研究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从不同的侧面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理论假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说有以下六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分散注意假说等。前三种是通过生物化学途径、后三种是通过心理学途径进行的假设。生物学途径大多以体育运动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而导致心理水平上的变化作为理论主线,其主要目的及功能是解释体育活动带来的短期心理效益的作用机制。生物学途径也试图通过体育活动保持和改善(大脑)感知系统机能状况,来解释体育锻炼提高个体认知能力的效益。但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与生物学的观点相比,心理学的观点首先注意的是体育锻炼长期的作用而不是短期的作用。
2.1 太极拳运动教学通过身体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心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相互的关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身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经常习练太极拳对于人体各个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这是它能够促进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根本。具体来说,通过习练太极拳,能够促进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形成心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器官,经常进行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和医疗作用。同时,习练太极拳还能够疏通经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加强心肌的营养,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活跃腹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肠胃蠕动,对运动系统尤其是膝关节、双脚的骨骼、肌肉、韧带是很好的锻炼,对全身其他脏腑等组织也会产生良好作用。
通过研究还发现,习练太极拳对生理机能方面的影响很明显,太极拳实验班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好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的心肺功能强。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求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隔式呼吸。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降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了心肌供氧,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经常习练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2.2 太极拳运动自身的拳术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是练意用意的内家拳术,因此,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通过用意,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动员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进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于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如内外、开合、虚实、刚柔、动静等巧妙结合,从而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因此,习练太极拳不仅使大学生修身,而且陶冶情操,使人际交往时的辩证思维增强,进而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太极拳论要求:“气沉但他丹田,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心行气,无往不宜。”太极拳套路演练过程中强调,中气贯于肾中,收于丹田,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求心,以心行气,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基础,来实现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2.3 太极拳教学通过哲学理念渗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它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有人称其为“哲拳”,太极拳以“松静”为本,以“阴阳相济”为体。以“不争”为用,突出“崇德”、“尚柔”、“贵圆”、“善变”、“用反”、“守弱”,反对“好斗”、“勇狠”、“持力”、“顶抗”、“张扬”、“争胜”,处处表现出“反者道之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信条,是一种标准的道德拳术,完全符合中华民族“谦虑谨慎,克己复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发展”的传统美德。习练太极拳不是简单动作的比划,而是追求准确娴熟并演化为技巧或技艺的过程,更是一个修身和完善的过程。每一次演练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生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自我更新,达到心理调节的功效。
太极拳讲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关系,使生态环境的涵容能力与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相适应,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这种观念对克服人的心理障碍有重要意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要求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以总为主,以力为辅;以气为主,以劲为辅;以神为主,以形为辅。圆活连贯,轻灵沉着,不急不躁,不张不狂。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伸舒,有机地统一于太极拳抱元守一而生万象,身体开合以予阴阳运动中,使太极拳运动起到调节心态和健心的功效。
太极拳其拳理是以太极思想为指导,要求练习者深怀道义之心,多做对社会、国家、集体有益的事情,少索取,多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争名利,才能真正从思想深处解放自己,“至虚极,守静笃”,保持恬淡虚无状态。“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太极拳是正道,练习者从中可以悟出立身之本,做人之理,不断追求精神健康,道德高尚。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无过而无不及”,这种文化形态对练习者忘记自我、去掉个人意识、凡事从客观事物出发、考虑他人、避免主观、实事求是、心平气和、柔化矛盾等具有积极作用。
3.1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智力的积极影响
有实验证明太极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恢复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智力水平,可以使脑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锻炼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起到抗老防衰的作用。
有实验证实,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的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认知功能是人类高级活动功能,指个体对外界信号的反应能力,如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学生时期是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的发展时期,是否可以通过太极拳锻炼促进身体机能的提高,是体育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东方传统的体育项目,许多研究发现太极拳有利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改善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调节内分泌,增强大脑的功能。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认知健康是其重要的标识,认知过程如反应、注意广度等神经过程活动正常,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表现。国内有学者选取注意广度、被动反应时作为认知功能的指标,研究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认知广度、被动反应时等认知指标均得到改善,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机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2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情绪的积极影响
中医理论早已有“七情治病”之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太极拳讲究面而不断、柔而不松的形与动,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太极拳心安理得不苛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不仅为气沉丹田、以意领气的“调意”和开合自如的“调身”提供了心理基础,也十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习练太极拳能使大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调整意念,促进生理功能的平衡健康,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太极拳的“入静”,其特征类似于体育中的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言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肌肉放松,向大脑传递的神经冲动就减少,大脑兴奋性降低,心理上感觉不到紧张,焦虑就难以形成,已经积累的焦虑就能够得到缓解。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于心里抑郁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太极拳运动讲究“內动外静”、“阴阳平衡”,在形体的阴阳交替运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里状态中不平衡因素也将被相应调节以趋于平衡。
3.3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得现代人从小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家庭的娇惯,缺少艰难环境的锻炼,形成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等诸多问题。而太极拳的演练本身就是一个意志行为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意志水平。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项目,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武谚中讲:“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这都是要求练拳者在练习时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练习太极拳,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躁、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品质。
3.4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大量实践证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对身心疾病有治疗作用。有学者认为,通过太极拳练习后,大学生的行为有明显改善,能逐步接受慢节奏行为和对自己、他人的宽容态度增强,进而融洽人际关系,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负面情绪。在人格方面,使人变得刚毅、开朗、乐观,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使大学生的情绪更加稳定。
太极拳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也有积极影响。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太极拳练习者一般都是群体练习,有着共同目标,大家互相学习,在心理上和感情上都有交流,容易形成一个和谐的群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友谊,发泄消极情绪,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归属需要。
3.5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是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认识活动的认识和评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随着心理的成熟会分化出主我与客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由此也带来了主我与客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斗争。这种自我意识如不能统一,往往会造成个体内心激烈的冲突,导致痛苦与焦虑。而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心情开朗,不怕挫折,明辨是非,更加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强。从认知角度说,在锻炼中会伴随着各种信息反馈,为锻炼者提供了自我评估的依据。有研究表明,通过太极拳运动,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概念有更积极的接纳和认同。当获得一系列的积极信息后,就能提高主动性和自我效能。这样经过多次积极的信息反馈后,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应。通过太极拳的“知己”训练,可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
[1]王岗.太极拳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1).
[2]姜娟,郭志禹.太极拳健身文化及其科学基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3]郎振国.论大学生现代健康意识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3).
[4]于海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12).
[5]温佐惠,等.论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生物衰老、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的功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
[6]曹振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责任编辑 陈永康)
G852.11
A
1008-7257(2015)02-0130-03
2014-10-29
王勇(1978-),男,河南沁阳人,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