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赣文化的南昌节庆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2015-04-14 22:10:23李红勇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绿道江西旅游

■李红勇 卢 杰

文化旅游产业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国外文献中鲜有提及,国内学者也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这一提法[1]。龚绍方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2]。张广海和孙春兰则把文化旅游产业定义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企业为满足人们多种文化需求以及吃、住、行、购、娱等基本旅游需求,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的综合性经济行业[3]。2013年,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构筑绿色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江西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随后,在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江西一直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开始于先秦时期,初兴盛于魏晋时期,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随后一直绵延至元明清。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江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鄱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江西又孕育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摇篮文化。在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背景下,江西省必须要抓住中部崛起的这个历史机遇期,打造一个具有江西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品牌,科学整合和开发江西的各种文化资源,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积极带动整个江西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模式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分为三个层面: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静态文化层,即基于物质层面的文化景观,如以文物古迹、历史民居、古代园林和现代建筑、人文景观和科技成果等为主体;动态文化层,即基于制度层面的文化风情,主要以节日庆典、婚丧祭祀、民族服饰和体育活动等为主体;抽象文化层,即基于意识层面的文化艺术,主要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其中,抽象文化层是文化旅游资源系统的最高层,需要游客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去品味、解读其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后即成为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产品——旅游吸引物,这是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紧密的联系,同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包装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建立在一种或多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的适宜性,是文化旅游开发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4]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旅游功能表现形式不同、旅游者消费需求不同以及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不同的开发模式。

1.静态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对静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着眼于对历史人文古迹、古村落、古建筑园林及其文化生态综合性的整理、修缮和保护。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静态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深入发掘其自身的科学价值或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具有较高层次的多样性的专项旅游活动。

2.动态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动态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参与性,使旅游者对异国他乡的节庆祭典、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等有切身的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力求真实自然,强调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的结合。

3.抽象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抽象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是观光学习、宗教或艺术类等活动。应努力挖掘宗教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哲学理念,以及宗教特点与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艺术的审美层次。要做好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尊重宗教信徒的信仰,保证旅游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禁止封建迷信和祸国殃民的邪教活动。

二、江西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即为江南文化鼎盛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遍布整个赣鄱大地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使江西具有了明珠般璀璨的光彩和迷人的魅力。江西是红色文化的摇篮,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安源的工人运动策源地、南昌的人民军队诞生地、瑞金的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等,构成了一条独特的红色风景线;江西的秀美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多彩的绿色文化风景群,如赣江、鄱阳湖、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众多国家级旅游景区;江西的古色赣文化更具有独特魅力,既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陶瓷文化、傩文化、书院文化、茶文化、民居民俗文化等,也具有一些独具区域色彩的豫章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5]

江西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主体为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独占一帜的江西古代文化和凸现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红色文化。江西古代文化以江西宋代文化为主群体,大力彪炳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如:散文大家之永丰欧阳修、临川王安石、南丰曾巩,以及“江西诗派”修水黄庭坚,“城斋体”吉水杨万里,理学集大成之婺源朱熹,爱国诗人吉安文天祥,等等。其前可追溯至东晋山水诗人陶渊明、佛道大师慧远与陆修静,以及唐时在江西大地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李白、白居易、王勃等,后期构件可以延伸至元诗“四大家”之临川虞集、丰城揭奚斯,明时“翰林多吉水,朝仕半江西”的“况青天”靖安况钟、《永乐大典》主编吉水解缙、“东方的莎士比亚”临川汤显祖、《天工开物》奉新宋应星,以及清初八大山人朱耷、“江右三大家”之铅山蒋士铨等。在宗教文化方面,佛教禅宗“五家七宗”有三家半发祥于江西,而其他三家半究其渊源也和江西有关。江西道教“洞天福地”分布在江西即有数十处之多,龙虎山以道教发源地饮誉海内外。

江西红色文化是以“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赣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等组合而成,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江西的山山水水之间用热血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江西大地上遗存着的固态传统文化,主要有三大块。其一是以江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的遗址、新干大洋州等青铜文化遗迹、龙虎山青原山等宗教道场、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等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类;其二是以庐山别墅群落、婺源徽派古村落、“千古一村”流坑等为代表的古代近代建筑群落;其三是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贺龙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井冈山茨坪旧址、瑞金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为代表的革命旧址。

江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江西旅游业振兴与发展的至宝,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文物旅游”已占有37%的世界旅游市场,而“文物是旅游之魂”这个新的旅游概念也将成为一种时尚。由此来看,江西的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应该充分珍惜和利用江西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找出其最为突出的独特之处,以此来打造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科学整合旅游资源,采用自然和文化旅游并重的旅游开发模式,使江西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依据江西省情分析,江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个性、创立品牌效应的原则。从开发的组织模式来看,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当地开发与异地开发同时进行。当地开发突出原生态效果,异地开发突出可进入性、完整性、经济性效果。

近年来,江西省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并把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目前,江西省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后劲勃发。截至2014年,江西省游客年接待人数突破3亿,旅游总收入达26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39%。而全省的文化系统产业总收入也连续多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其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西正在稳步地向着旅游强省前行,旅游发展潜力及前景巨大。

三、基于赣文化的南昌节庆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

在文化旅游的诸类型中,节庆文化旅游是最具有参与性和最受欢迎的,风靡全球的“嘉年华”即为典型案例。节庆活动和当地特有的人文资源与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当地的观光形象,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其更加直接的节庆消费也可以快速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节庆文化旅游方面,江西特别是省会城市南昌可以大有作为。南昌的四季节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分别依托象湖万寿宫、青云谱八大山人、佑民寺、滕王阁四大文化旅游景区,发挥他们的作用,将静态文化旅游产品与动态文化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以强化其文化旅游功能,担当起全省文化旅游核心区的角色,以改善南昌的旅游形象。

(一)依托江西旅游中心城市优势,利用春节假期,开发设计“傩蜡文化节”主题的中国“嘉年华”

“嘉年华”本意为“狂欢节”,源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是西方世界重要的节庆活动。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诺丁山、法国的尼斯、德国的慕尼黑、瑞士的巴塞尔、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等城市都以狂欢节而知名,每年吸引数百万计的观光客。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近西方狂欢节的节庆活动,就是行于每年腊月至正月间的蜡祭与傩祭。在古代中国,每年从进腊月开始,经由除夕、元旦、上元(元宵节)等一连串的节目大多带有狂欢节的性质。蜡祭与傩祭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角抵(宋代称为“相扑”)、傩舞傩戏、放灯等。而傩文化保存得最好、最普遍的就是江西,江西南丰、乐安、萍乡、万载、婺源等地均保存有活态的傩文化。2005年江西曾在南昌举行过“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邀请了日本、韩国的傩文化研究者和傩戏傩舞队,以及俄国、泰国、非洲部分国家的面具戏剧舞蹈队参加。其间有“傩文化国际研讨会”、傩戏舞台演出和傩舞踩街等内容。

“傩蜡文化节”的节庆活动可设定一举办主体,如以象湖万寿宫为举办主体,活动有傩祭大礼、傩戏傩舞表演、踩街以及角抵、武术、杂技等,傩祭起始日(除夕)发放屠苏酒,傩祭结束日(上元节)撒福豆。届时在万寿宫庙街前,各地精品的傩舞傩戏演出,武术、杂技等民间百戏纷纷齐聚;仿古街展现着各式傩面及其他傩文化工艺。这些都将会吸引游客,将带来一片节日景象。同时,可以借助傩文化在原始宗教文化上的审美意趣,重现“一国之人皆若狂”的古代狂欢节情景,构成假面游乐的娱情世界,打造东方狂欢节的旅游绝品。活动资金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主办方、社会(赞助商、社会捐赠)三方来筹措。

根据日本节庆活动开发的经验,节庆活动不但要有说头,还要有看头,更要有玩头。这“说头”当然就是傩文化三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民俗文化,这看头就是傩舞傩戏等的舞台表演,这玩头就是可参与式的傩舞踩街。这点日本夏日祭节庆活动做得很好,特别是德岛的阿波踊不但视觉、听觉效果佳,而且吸引日本国内民众和世界各国民众参与,成为非常独特的一道文化旅游风景线。

(二)依托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及其周边开发“三月三”曲水流觞活动

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南郊青云谱梅湖定山桥畔,南部有园林,西部有宽阔的梅湖,水明如镜,泊岸曲折,可以欣赏湖山田园风景。青云谱园内,有翠绿的苍木、殿宇云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等优雅的美景。整个景区内浓荫翠绿、湖波溪流、小桥横卧,是进行民俗活动的绝好场所。

“三月三”本为汉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原称“上巳节”。相传起于西周时的水滨祓禊之俗,初始为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至曹魏时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活动,故名“三月三”。“三月三”为冬春交替之际人们在水边祓禊,以去除不祥疫气的祭祀活动。春秋战国时伴有妇人求子,男女青年求偶之俗。“三月三”文化后世湮失,仅流存于壮族等少数民族,现在民间虽有恢复之举,惜较粗劣,不足为训。“三月三”文化早在中国南北朝时就流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如最早的曲水之宴实在《日本书纪·卷十五》中有记载,显宗天皇“元年(485)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此时距王羲之等兰亭修禊事、“流觞曲水”仅132年。日本的女儿节“雏祭”亦为“三月三”的流变,今天日本各地的寺社庭院每年暮春时节均举办“曲水流觞”,以示古朴高雅,亦吸引大量观光客。

在这里,活动的仪轨、歌咏、传统乐舞的整理发掘至关重要。如“白拍子舞”在古籍中曾有记载,是“雩祭”中舞阴克阳的传统舞蹈,后世湮灭。日本的“白拍子舞”已经是其国宝级的古典舞。

(三)依托佑民寺举行盂兰盆祭

盂兰盆节也被称为亡灵会、盂兰盆会等,后与道教的阴历七月十五融合,亦为俗称的“鬼节”,万灯供养即来自于此。盂兰盆是梵语,其意为“拯救倒悬之苦”。源自《盂兰盆经》中记载的“目连救母”故事。佛陀弟子目连,通过他的神通法力看到了已故的母亲再坠入阴间饥饿道而饱受困苦,他想给母亲一些食物和水,不料当食物还没进入口里就变成了火焰而无法食用。目连向佛陀求助,知道了设“盂兰盆供”的解救方法,也就是众僧人结束在室内安居静修的七月十五之日,设“盂兰盆供”,在盆中盛放百味,供养十方僧众,以求救度现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现世父母能活百岁,七世父母能生于天上)。后来佛教徒根据这一佛经故事逐渐兴起盂兰盆会。“盂兰盆”祭祀活动中与文化旅游关系最密切的有“盆踊”、“送灵船”和“花火大会”,即各式民间集体舞蹈、放河灯和焰火大会。

盂兰盆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原本要表达的在盂兰盆会期间能免去在地狱受苦的亡灵而欢快起舞的景象,演变成现在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受大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在夏日的夜晚,人们穿上传统的服装,合着鼓声,欢快地起舞。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感受着传统节日的美好,共同庆祝合家团圆。

(四)依托滕王阁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以提升南昌精神文明形象

滕王阁文化旅游的节庆活动囊括了一年四季,每个活动少则数日,多则十天半月,对南昌旅游形象的整体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春节举办“迎新春,闹元宵,有奖猜谜”活动;重阳节期间,除了传统的登高习俗外,女儿给老人送鞋的风俗也可以在滕王阁完美演绎。滕王阁还可依托江西丰富的书院文化和理学文化资源,主办各种国学讲堂,推广热爱国学的文化氛围。如每年都可举办“唐风宋韵”谷雨诗歌吟诵会。

节日期间,可利用现有省科技馆资源打造数字滕王阁,运用4D科普剧场放映立体效果的滕王阁历史纪录片,并举行文艺演出,打造实景演出剧目,在景区展现唐朝的歌舞升平景象,再现南昌当年的繁华与繁荣,让游客感受滕王阁千年历史的演变。

(五)“绿道”建设与“绿道文化”的展开

绿道建设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被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是在美国波士顿规划的一条呈带状分布的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在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建设模式,即通过在城市的外围设置连续完整的绿带与放射状的绿楔,使城市与自然环境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以降低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早期绿道的规划主要是围绕着河流、道路等线状分布的特征,体现了连通性和审美游憩价值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二战后,随着生态和环境的恶化,绿道规划思想也开始转变,更加重视深化生态功能、保护物种、改善自然环境,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道建设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承载文化、保护生态、实现“天人合一”,在经济上也有带动旅游休闲、商品零售、餐饮服务特别是提升沿途房地产价值等好处。

目前,国内的绿道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绿道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前列,已建成6条区域绿道总长超过2000公里。其中,全长约20公里,串联牌坊广场、波海公园、伴月公园、伴溪公园、东门广场的肇庆环星湖绿道,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中国最美绿道。

江西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面积位居全国前茅。南昌市,水占了29.8%的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如何将南昌城众多的历史人文景点与水光山色串联起来,此项任务则非绿道莫属。在南昌,可依托沿江路绿道和象湖、艾溪湖等现有的绿道加以建设,将滕王阁、南浦亭、孺子亭、万寿宫、佑民寺、百花洲、青云谱、天香园、八一公园、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朱德旧居、军官教育团旧址、二十军指挥部旧址、十一军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方志敏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广场、京东水上乐园、江西省博物馆等景区景点连接起来。绿道上承载各景点文化信息,将散乱的景点组合成一个整体,强化其文化旅游产品的功能。[6]

[1]张春香,刘志学.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J].管理世界,2007,(5).

[2]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张广海,孙春兰.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区域经济研究,2012,(5).

[4]靳佳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3.

[5]朱虹.论发展江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

[6]阎友兵,殷建立.红色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绿道江西旅游
6.江西卷
绿道上的“风景”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22
我的家在江西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30
幸福的江西飞起来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旅游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5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福建林业(2015年2期)2015-04-09 06:35:52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