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为推动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社会动员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由于抗战歌曲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常用宣传动员手段之一。近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抗战歌曲的产生发展史及其在民族意识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②,而对抗战歌曲的歌词与宣传动员效果的研究则付之阙如。通过分析抗战歌曲的具体歌词,可看出中国共产党进行宣传动员的目标指向,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导向。
政治动员实际上就是精神动员,是抗战歌曲的一个主要目标。关海庭指出,政治动员是政治主体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工具;它的实质在于发挥人的精神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P251-252)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战歌曲,宣传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颂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党的权威,进而领导并组织民众积极投身抗日。
20世纪初,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才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但直至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尤其是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仍十分薄弱,因而向广大民众宣传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成为抗战歌曲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抗战歌曲通过强调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强化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中《黄河颂》这样唱道:“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2](P91-93)金帆作词、焕之作曲的《保卫祖国》唱道:“我们在中国长!祖国是伟大荣光。”“我们在中国生,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在中国生长,中国是我们的故乡。”[3](P20-21)这些歌词配以或激昂或抒情或凄婉的曲调,将浓浓的民族情感寄托其中,彰显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归属感,强化民众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
其次,抗战歌曲通过宣传民族耻辱,宣泄民族悲愤,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民族或共同体的记忆中,集体受伤害,其悲情价值远远大于胜利的喜悦之情,更能强烈地唤起成员的国民意识。[4]抗战歌曲将近代以来尤其是日本侵略以来的民族耻辱生动而直接地告知每一个中国人,使他们感同身受,表达出对民族敌人的无比愤怒之情。1937年江陵作词、刘雪庵作曲的《流亡》,其中激昂地唱道:“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使我们民族灭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3](P117)类似的歌曲无论是在喧闹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农村,一经传唱,广为所知。
再次,抗战歌曲多寄托民族理想,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重建。抗战时期,民族理想主要指向寻求民族解放,建设民族国家,因此抗战歌曲中很多都表达了这种民族理想,“新中国”这一称谓在抗战歌曲的传播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并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1938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赞美新中国》唱道:“我们唱着歌,赞美新中国,中国统一了,全民大联合,人民胜利了,从此做主人!”[5](第二集,P128)由孙瑜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新的中国》唱道:“团结起来向前进,新的中国要诞生!”[3](P203)这些歌曲都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激起了民众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希望以及对重建民族国家的热情。
无论是展现民族耻辱、传播中国历史文化,还是寄托民族理想、塑造民族精神,都是为了激发出民众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感。原南京前线话剧团团长漠雁回忆,他在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五旅“国防剧团”当宣传队员时,曾用歌曲成功劝降伪军。当时敌人为了封锁、蚕食根据地,在边沿地区设了许多碉堡,每个碉堡里驻守着若干伪军,为了向伪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在夜里,他带着几个文艺战士随武工队潜行至炮楼下“演出”。“二胡一拉,里面鸦雀无声。先唱一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接着唱《流亡三部曲》中的《松花江上》。哀怨如诉的歌声一唱完,武工队同志马上用话筒喊话,喊一阵,里面没动静,在继续演出……连接几个晚上,终于奏效。在漠雁他们埋伏的村庄,三个伪军走过来向八路军投降,他们一见面就说:‘你们唱的真揪心啊!’”抗战歌曲在唤醒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6]
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战,必须要让民众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达到这一目的,抗战歌曲中有不少专门宣传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以便取得民众的认同。
首先,抗战歌曲通过歌颂中国共产党、中共革命领袖,赢得民众认同。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曲在抗战时期创作颇多,如我们最为熟悉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今传唱不衰,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已演化成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对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类似歌曲还有很多。如《拥护中国共产党》唱道:“孩儿不离娘,瓜儿不离秧,中国的人民离不开共产党。谁改善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共产党!谁解放了牢笼中的妇女?共产党!谁教育了青年儿童?共产党!谁领导我们打鬼子保家乡呵?共产党呵!”[5](第三集,P94)此外,《我们需要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也都能够唤起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热爱。抗战时期,颂扬中共革命领袖的歌曲不断涌现,如歌颂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有《东方红》、《毛泽东之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其中《东方红》最为著名,是由农民歌手李有源1943年改编而成,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爱戴之情。《朱德将军》歌是1939年为祝贺朱德同志生日而作:“朱德将军好心肠,宽宏又大量。意如铁,志如钢,数十年来都一样。爱民如子女,爱党如爹娘。哪一个不说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将。”[5](第二集,P19-20)此外,还有歌颂模范党员的歌曲,如歌颂“爆炸英雄”李勇的《李勇要变成千百万》、《李勇变成了千百万》等,还有《崔洛堂》、《劳动英雄胡顺义》、《模范党员沈进洪》等,这些歌多是编成故事唱给大家听,其语言都十分简洁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这些抗战歌曲,中共良好的政治形象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
其次,抗战歌曲宣传中共的民主政治,争取民众支持。中共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了 “三三制”原则、选举制等方式,而这些在抗战歌曲中也多有宣传。如《民主选举歌》唱道:“共产党领导人民把身翻,国家大事人民自己办,政府机关人民自己选,实行民主的三三制,反对一党一派把权专!谁进步谁抗战,谁就能当选!谁落后谁捣乱,谁就被罢免!实行民主大选举,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5](第二集,P242)1940年的《民主政权歌》唱道:“我们是坚决执行民主政权的干部,要有政治远见进步的思想;我们的作风团结、坚定、认真、活泼,要做革命的先锋,民主的榜样。”[5](第三集,P148)《选举好人来做官》 唱道:“从前的官不由人民选,一切的事土豪劣绅办……如今啊,老百姓一定要把政事管,老百姓有了选举权,我们要选举好人来做官, 来替大家把事办。”[5](第二集,P115)这些歌曲都很好地塑造了中共的形象,提高了民众参政的热情。以晋察冀边区为例,在1940年6月至9月开展的区、县、边区三次民主选举运动中,全部选民中有80%参加了区选举,86.3%参加了县选举,91.1%参加了边区参议会选举。在一些日军严密监视封锁下的游击区县份,参加秘密选举的人数也占到了选民总数的70%以上。[7](P52)
抗战歌曲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爱人民,讲民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内战的思想,也告诉民众,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抗战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使广大民众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正如学者所说:经过宣传动员,“共产党已经成功地在根据地的农民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牢不可破的正统感,等于是瓦解了当时还是正统国家政权的代表者国民党政府的权威,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在根据地农民心目中,蒋委员长的地位已经被毛主席完全取代了。”[8](P223-224)
为扭转劣势,动员民众参军抗战,抗战歌曲也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军纪军貌,树立军队的权威和良好形象,鼓励民众加入中共军队,支援前线。
首先,中共军队铁的纪律在抗战歌曲中得到广泛宣传。这些歌曲中,最有名的当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年来一直在军队中传唱。1939年所作 《军风纪歌》唱道:“抗日军人真荣耀,军风纪啊要记牢,衣服扣子扣整齐,反对不打绑腿歪带帽。”[5](第二集,P95)1942年创作的 《创造模范铁军》唱道:“要做祖国模范的铁军,要做保卫人民的铁军。铁的纪律,自觉遵守。”[5](第三集,P57)《八路好》:“八路军纪律怎么样?八路军本是人民武装,不拿老百姓的一针线,损坏了家具还要赔偿。”[3](P3)
其次,通过抗战歌曲宣传中共军队的战斗风貌。宣传八路军的歌曲,最有名的为1939年由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的 《八路军大合唱》,其中以 《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英雄的赞歌》最为著名。《八路军军歌》唱道:“铁流两万五千里,指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2](P111-113)《八路军进行曲》 则唱道:“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2](P114)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英武形象。宣传新四军的歌曲亦有众多,最有名的是1939年由陈毅作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2](P120-122)这首歌以激越的旋律,铿锵的节奏,颂扬了这支革命铁军。此外,《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真能干》等歌曲也展现了新四军亲民爱民的良好作风。良好的军纪和军队亲民爱民的作风,换来的是百姓的尊重和亲近,军民建立起相互依靠的鱼水深情。据郭影秋回忆,抗战时期,“夜晚行军到村庄宿营,没有打老百姓家门的,全都睡在庄头的场院里。北方的村庄都有很大的场院,堆放着麦秸、干草等。战士们就是铺这些干草睡觉。第二天黎明,群众起来看到这种情景都很受感动,无不主动把战士拉进家,给烧水做饭。那时军民关系真如鱼水一样亲密,干部与战士之间也很平等”[9](P86)。
抗战歌曲中也有不少宣传民兵、人民自卫队的歌。毛泽东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和它一道配合作战。[10](P108)所以,对它们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自卫队歌》唱道:“老百姓会打仗,才能保住家乡!”[5](第二集,P73)号召老百姓学打仗。《民兵战》、《民兵战歌》、《民兵战斗歌》等,唱道:“民兵战,民兵打起来鬼子心胆寒。别看武器孬,效力可不小,别看是庄稼汉,打仗可有一套, 民兵就是根据地的无价宝。”[5](第三集,P75)这些歌既是在展现民兵的战斗力量不容忽视,也是在号召广大民众加入这支队伍。
在歌唱抗日军队的过程中,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获得了一个非常亲切的称呼——“子弟兵”,且越叫越响亮。《抗日战争歌曲选集》中提到子弟兵的歌曲就有33首,充分展现了中共领导的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中国共产党除了利用抗战歌曲展现军队良好的军纪军貌外,更希望通过歌曲进行直接的宣传动员,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到中共的人民军队,或为支援前线贡献力量。
首先,通过抗战歌曲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军,支持抗战。如1937年由张寒晖填词的《去当兵》:“叫老乡,你快到战场上啊!快去把兵当。”“叫老乡,快拿起你的枪啊!跑到战场上。”[5](第一集,P92)马克作曲的《老百姓总动员》,歌词为“东村的李四去驮子弹,张家的老三运军粮,孩子们去放哨,小伙子背上枪,你也忙来我也忙,同心合力打东洋”[5](第二集,P68)。这些歌曲都是动员农民奔赴战场参加抗战。还有部分抗战歌曲动员亲人支持抗战,如作于1938年的《丈夫去当兵》,采用小调风格,用委婉深情的旋律说唱道:“丈夫去打仗,妻子守家庭”,“只有那些无心汉,才在家中过一生”。[2](P54-58)1940年的 《送儿当兵》 唱道:“娘送娘儿去当兵……我儿应该顺娘心。……快快走,去当兵杀敌保家报娘恩。”[5](第二集,P164)这些抗战歌曲大部分都通俗易懂,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为传播。
其次,利用抗战歌曲动员广大学生青年参军,支持抗战。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1](P642)由吕骥创作于1938年的《毕业上前线》唱道:“我们手牵手,去同我们的敌人血战,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5](第二集,P42-44)《再会吧,在前线上》及《学生进行曲》中唱道:“紧急关头,再不容我们研究在课堂!……民族解放的英雄们,坚决抗战莫退后。你们先去吧,我们就跟上!再会吧,在前线上!”“我们是抗日学生军,我们是抗日急先锋!”[5](第二集,P46-47)这些歌曲,都表达了学生青年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激发着学生青年奔赴抗日救亡前线。
再次,利用歌曲动员妇女、儿童参加抗战活动。1937年由郑律成作曲的《战斗妇女歌》唱道:“妇女们,为着自由不怕生死的决斗。”[5](第一集,P119)为农村妇女所作的 《农村妇女救亡曲》,唱道:“家中不少姑和嫂,抗日救国出力量。村中还有女教员……声声要去打东洋。”[12](P191-192)动员儿童的歌曲也有很多,如1936年所作儿童歌曲《谁说我们年纪小》:“小姐妹,小兄弟,大家牵手向前跑……跑到战场上,齐将敌人扫。……谁说我们年纪小?万恶的敌人,要我们来打倒!”[13](P162-163)这首儿童歌曲旋律活泼轻快,颇受孩子们喜爱。还有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样展现儿童抗战的叙事歌曲。这些抗战歌曲都动员和鼓舞着妇女和儿童为抗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资料记载,抗战期间,“山东人民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每个村庄都成为坚强的堡垒。妇女、儿童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战时,群众严密封锁消息,空室清野,使敌人看不到居民,找不到物资,煮饭喝水都发生困难”[14](P7)。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经过宣传动员,山东根据地人民服务抗战、参与抗战的觉悟何等之高。
战斗力的强弱,与人和武器能否正确和稳固地结合有直接关系,战争实践证明,在这个结合中,人始终是战斗力的主体。[10](P141)抗战歌曲在军事上的宣传动员,展现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吸引大批群众加入抗战队伍。“1938年年底,八路军一二〇师挺进冀中,通过沿途教唱抗战歌曲作为招兵扩军的宣传,仅几个月时间就扩充部队2.5万余人,河北省献县青年李国兴当年就是唱着《二十少年去当兵》这支歌参加了区小队。”[15](P639)成功的宣传动员,使中共得以顺利地扩大兵源,壮大抗战力量。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军队发展到27万人,占八路军总数的1/4还多;民兵发展到50万人,占全国220万的近1/4。有学者据此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在各种因素中,中国共产党以文艺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动员的作用无疑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16]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限制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中共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化解经济上的困局,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战歌曲,积极鼓励民众发展农业生产,进行工商业建设,以供给战争所需,改善人民生活。
首先,抗战歌曲对中共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宣传,如减租减息,实行累进税等,让农民充分意识到中共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歌曲《王老三减租小唱》唱出了农民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支持与欢迎,对抗战的认知与决心。“王老三,心盘算,盘算着生活有困难,盘算盘算要把租子二五减,二五减,为那般?……减租生产为了抗战,我来把这个租子交,你来把那个租子减……有了饭,大家吃,有了事,大家干,抗战胜利共享太平年。”[5](第三集,P167-168)写于1941年的《真不离》唱道:“纳粮纳税按着等级,怎么拿呀?按富力,又公平又合理真不离。”[5](第三集,P155)宣传中共实行的累进税政策,保证各阶层人民合理负担。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和政治建设,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激发了抗战热情和参政热情。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据1945年胶东区12个县的统计,在查减工作完成后改造了2310个村政权,在该年夏季开展的民主选举中,各阶层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竞选。[17]充分显示了经济手段的刺激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其次,还有不少抗战歌曲宣传大生产运动,动员人民发展生产来支援抗战。《二月里来》唱道:“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捐些谷物充军粮。”[5](第二集,P132)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热情。组歌《生产四部曲》创作于1942年,这组歌曲包括《开荒》、《播种》、《除草》、《收获》,描述当时根据地遭受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严密封锁,广大民众和八路军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生产运动,克服困难的场景。此外,类似的歌曲还有 《生产运动歌》、《春耕小曲》、《生产歌》、《加紧生产》、《一籽落地万粒归仓》、《缴公粮》等。
再次,利用歌曲动员民众发展工业生产,支持抗战。1940年,由太行山黄烟洞兵工厂的工人同志所作的《军工之歌》唱道:“我们有组织,我们有武装,造炸弹造炮和枪。”“新民主主义旗帜下,自己劳动,自己来当家。”[5](第二集,P248)《赵大魁运动大开展》唱道:“规定只做八点钟,工人们自动要求加工,上工的时间抢着做,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动力停止人来拉,抓紧时间多生产。”“为了打垮日本鬼,谁不愿多多地贡献力量。”[5](第二集,P146)都歌颂了工人们积极发展生产,为抗战作贡献。同时,由于抗日根据地工业基础薄弱,中共也非常注重鼓励手工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创作于1944年的秧歌剧《婆媳纺线》中的歌曲《学纺线》唱道:“婆姨们,女人们,为了穿衣衫,为了富边区,为了呀军队个个有衣穿……快快都来学纺线。”[5](第二集,P152)动员人民进行手工生产,支援前线。
通过抗战歌曲进行的经济动员与宣传,提高了民众经济建设的热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1940年边区抗战剧团60余人在团长杨醉乡的带领下,到陇东解放区上演了话剧、秦腔、道情、歌舞和电影……历时100天,影响颇大。……打开了陇东人民的眼界,掀起了陇东人民踊跃支前的高潮。如曲子县人民当年为八路军捐款12000余元,捐羊毛17000余斤,捐毛袜、手套6723双。”[18]
抗日战争时期,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80%,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文化水平很低。因此,抗战歌曲中,动员民众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歌曲不在少数。创作于1943年的《学习歌》,用小快板的方式唱道,“战斗毕,就学习,学习和战斗一样紧张,战斗和学习密切联系。学会斗争的艺术,精通四大技术杀仇敌”,“生产毕,就学习……学会政治的知识,掌握革命理论的武器,提高政治水平”,“工作毕,就学习……学会阅读和写作,掌握文化知识的武器,提高文化水平”。其每一段最后的歌词都是“这样号召我们的是毛主席”,拟用伟大人物的号召力,激发民众学习的积极性。同年由马克作词编曲的秧歌剧《夫妻识字》解释说:“庄户人为什么要认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认字,糊里糊涂受人欺”,“什么字你记心间,这两个字儿叫生产,你把生产讲一讲,万般事儿他当先”,“学习文化理当然”。[19](P121-124)同年所作的《上夜校》宣传了夜校学习生活,生动刻画了不识字的坏处,动员农民为自己为国家学文化。
通过宣传动员,民众学习文化的热情高涨,成效显著。1939年的晋察冀边区,“一般学员识字提高到300字左右,扫除文盲数占原文盲数的百分比在平山达76%,灵寿54%,井陉26%,新乐81%,阜平60%,盂县64%”[20]。在陕甘宁边区,“抗战八年,参加冬学学习的学员据估计在10—12万人之间,大约占陕甘宁边区总人数的6%—8%……靖边县长城区一乡冬学,共学习80天,37名学员中有4人识千字以上,平均每人能识519个字,有21人会写春联,19人会写便条,5人能读‘群众报’”[21](P259)。
此外,一些歌曲针对农村社会中的封建迷信进行了批判。《讲卫生》唱道:“老乡老乡!卫生要注意,打败鬼子全靠你们的好身体,破除迷信要从今天起。老天爷是瞎扯,菩萨本是一堆泥,聪明人不求神,傻瓜才怕鬼。注意卫生就可以延年益寿, 迷信烧香最容易受人欺。”[5](第二集,P68)在这些歌曲的影响下,群众对卫生传统的迷信渐渐被打破,“翻身解放的妇女,自动反省了各种密教道门,把很多的神像送走了,认为这年头‘是靠八路军共产党,不是靠神了’”[22]。
抗战歌曲的歌词更多地运用普通民众的语言,曲调也多与民歌小调相结合。这种通俗易懂的宣传动员,有利于推动民众学习文化知识,克服他们自身对外界的无知以及自身思想的狭隘,加深对抗战的了解,增强对政治的关心,逐渐树立起他们的国家观念及民族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抗战之中。
李里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动员模式大致如下:党在某一地区取得军事控制和政治优势后,便可借助利益之满足、身份之建构、情感之唤起等有效的动员技术,让广大农民投身于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运动,并在运动中加入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部分积极分子更有机会入党或担任村干部,使革命队伍得以迅速扩张。群众运动中总是伴随着土地、财产等稀缺资源的再分配,以及新、老乡村精英的权力更替,在取予交换和理性选择的机制下,普通乡村民众对中共权力的合法性认同自然大大提升。[23]换句话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抗战歌曲由于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感染性,且易于操作,因此成为中共重要的宣传动员手段之一。抗战歌曲不仅在歌词上更为通俗易懂,甚至多用地方方言来进行创作,而且在曲调上融入中国民间音乐的诸多要素,使抗战歌曲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加之中共所动员的主体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众化、民族化的歌曲更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比之其他文字、刊物宣传产生的动员效果更好。特别是抗战歌曲中类似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种“标语口号式”的歌词,使抗战歌曲更通俗易懂,更能深入人心,增强了动员效果,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注释:
①社会动员,即社会发动,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为组织和凝聚社会力量以实现某一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工作。通过社会动员,发动者可以将自己的主导意识、规范、价值等灌输给全社会。
②相关研究有陈志昂 《抗战音乐史》(黄河出版社2005年版);张荷《从悲愤心声到战斗号角——简论抗战歌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关心《从萌发到形成:抗战音乐在国民意识演进中的作用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李莎《论抗战歌曲的创作、传播与流行及其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关系》(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关海庭.中国20世纪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爱我中华:抗战歌曲六十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阚培桐.民族之魂:中国抗日战争歌曲精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08,(3).
[5]抗日战争歌曲选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6]王雪梅.《松花江上》劝降伪军[N].金陵晚报,2005-07-07.
[7]谢忠厚.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8]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9]郭影秋.往事漫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0]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学术论文集[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抗战歌曲大演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Z].仪陇:四川省仪陇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仪陇县文化局,1995.
[13]朱绛.抗战歌曲精选[M].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社,1987.
[14]山东解放区教育史[M].济南:明天出版 社,1989.
[15]吕德民.河山不容践踏:南阳抗战岁月实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6]李先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动员及其成效[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17]宋传伟,孙素雯.减租减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造[J].法治与社会,2007,(10).
[18]王飞.论曲艺在抗战中的宣传动员作用——以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0,(7).
[19]中国革命歌曲选(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
[20]袁勃.晋察冀边区群众文化教育的进展[N].新华日报,1940-06-18.
[21]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2]周新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3]李里峰.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