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武 刘玉君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卓越计划”背景下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
王成武 刘玉君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根据“卓越计划”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以往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的状况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质量的做法,以期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生产实习
实践是工程和工程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2010年6月,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更是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之一。淮阴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被教育部列入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生产实习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直观了解和熟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获得一线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效果。但是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影响实习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对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的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索。
1、对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每年培养的工科学生数量巨大,但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的缺点也在不断凸显。工程教育必须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但是目前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实践环节的成果是否完成,不重视对实践的过程把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由于生产实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特别是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另外,也存在小部分学生对实习不重视,同时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生产实习走过场、形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影响生产实习应达到的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学生在学完专业课之后而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对生产实习有直接指导作用的专业理论课,如:《土木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概预算》、《房屋建筑学》等。一方面由于专业教材在内容上或多或少都会滞后于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就拿《土木工程施工》来说,工程实践中新材料、新做法不断涌现,而这些内容在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中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体现,因此造成学生虽然学了施工的理论课,但是到了施工现场后,还是一筹莫展;另一方面,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绝大部分老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有时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在生产实习现场见到的施工作法并不一致,往往造成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脱节。
3、实习单位联系困难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对安全责任、施工现场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单位越来越不愿意接收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即使有些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接收了部分学生实习,也会因为考虑现场安全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原因,只是让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熟悉规范、整理资料,而不安排学生现场实际操作学习,从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其次,因为招生规模扩大的原因,土木专业每年需要生产实习的学生数量众多。以淮阴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大三的时候,土木专业的班级数量一般都是在10个左右,学生数量可以达到400人左右(包括普通二本、三本、单招、专转本等)。虽然有10余家单位与土木专业签订了实习基地的协议,但是实习基地没有能力接纳数量如此众多的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只好让多数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
4、生产实习时间的限制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应安排不少于四周的生产实习时间,四周的实习时间对于土木工程单项工程的工期来讲是较短的。通常土木专业的生产实习会安排在第六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七月份,再由于实习期间高温、下雨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可能只能见习某几道工序的施工,不能参与完整的施工过程,导致生产实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生产实习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生产实习经费较少,不能满足集中安排实习的要求;分散实习工地分布较广,难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和指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数量较少;部分要参加考研的学生因为时间上的冲突,已无心思进行生产实习等。
1、设定生产实习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在找准人才定位和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高校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提出具体的学校标准并对学校标准进行细化与分解。明确生产实习对应的是学校标准(知识能力大纲)中的哪些要素和具体的内容。
生产实习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环节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要求;生产实习的培养标准是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环节的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诸多方面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设定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就是为了评价和衡量生产实习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标准。
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双赢的合作关系
以往,高校只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模式去培养人才,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却不甚满意。“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8]。这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学生的在校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工程职业教育任务,学生的各种实习、某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可以在企业进行,企业能够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条件,也能够明确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方向,拥有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的企业学习阶段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年,这也就解决了原来学生生产实习场所较少,以及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校企深度合作,选择优质的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前提。学校和企业单位打破合作壁垒,实现“双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高校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发挥人才培养特色,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企业尽可能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场所、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是学校主体或企业主体,但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3、加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能否完成及完成质量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为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应该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然而,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正是目前高校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淮阴工学院一方面细化、完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也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横向项目研究或者产学研合作项目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努力打造出一批“双师型”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
另外,根据“卓越计划”双导师制度的要求,为了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在企业实习阶段,除了校内专职教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之外,高校还要在企业中聘请数量适中、责任心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担任企业实习的导师。校企双方应建立明确的双导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
4、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机制
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实习的效果。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背景下的生产实习考核,应该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考核做法,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机制。生产实习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获取情况,更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所预期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养成情况。
生产实习的考核评价应该由校内专业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以包含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到整个实习过程。考核不仅要考虑校内外双导师的主观性评价,也要考虑学生能力养成、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客观性评价;考核不能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实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实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表现,都是考核的一部分。
生产实习的考核可以依据平时考勤表、生产实习日记、学生能力素质评价表、生产实习总结报告等静态实物,通过考试、答辩、报告、研讨等动态方式进行。
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下,如何改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效果,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对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对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应用工程师的培养有所帮助。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7-55.
[2]王涛.刘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159-160.
[3]郭磊,鞠盈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206-207.
[4]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5]程鹏环.土建类专业分散性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36-139.
[6]郭波,刘进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80-82.
[7]宁宝宽,白泉,黄志强.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18-120.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1-01-08)
[9]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10]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9.
[11]董嘉佳,康重庆.生产实习考核方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61-363.
[12]吴梦陵,王章忠等.卓越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134-135.
G64
A
1008-7508(2015)03-0138-03
2014-11-12
王成武(1976~),江苏淮阴人,淮阴工学院讲师,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刘玉君(1975~),女,湖南常德人,淮阴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