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孙若桐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最近几年逐渐成为社会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侧重点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研究。最初人们曾一度质疑,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精英团队,大学作为高等学府不应该存在弱势群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将大学生弱势群体就等同于贫困学生团体,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认识到之前有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这一群体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引申于社会弱势群体,有关其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差异,学者们分别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资源占有、自身发展能力、综合考虑等角度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概念界定。因为源于不同的侧重点,导致概念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共同点都体现出了大学生在某一方面处于“弱势”。综合起来可以将大学生弱势群体分为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人际交往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五种弱势群体,多数情况下,这五种类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兼容的。在大学校园中,经济弱势群体最为普遍、特征最为显著,心理弱势群体影响最为严重。
大学生弱势群体处于弱势的原因除了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校教育等客观因素外,也包括学生主观因素在内。这些弱势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心理障碍、交往障碍、意志力薄弱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大学生一生要经历无数个生命成长过程,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大学生生命关爱教育是教育对人的终极价值。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异化、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科学理性理解,缺乏理想信念;过分强调自我,忽视他人;过分追求物质文化,精神追求错位,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存在着迷茫和困惑等等特点。另外现有的大学教育缺乏合理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引领,很难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很多大学生从小便缺乏良好到位的家庭教育,致使其情感脆弱、性格敏感多疑,最终导致其异化生命、践踏生命。因此,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进行大学生的生命关爱教育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命关爱教育,既是关系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也是关系学校和社会协调稳定的重要问题。
作者认为在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命关爱教育上应该做到:
在经济上,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助、贷、补”等资助措施,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健全助学贷款制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长效的资助机制。同时,应该发现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待事情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例如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只等着国家和高校的各种补助、救助,应该努力锻炼生存的本领,寻找创业创新的出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给予他们经济救助的同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锻炼的平台,真正做到“援助+互助+自主”相结合。
在心理救助上,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心理干预、咨询服务体系,对诊断、矫正大学生心理行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应该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构建新的教育机制,首先将多学科教育进行融合——将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隐形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要结合一切教育力量——朋辈、老师、心理专家、家庭,尤其是家庭教育,现有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想着怎么保护、保全自己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育他们怎样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经得起生命的打击,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重点培养他们怎么样生活,而不是教他们逃避生活,逃避死亡。
教育的方式、环境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和爱的方式,现行的教育过多的关注知识、技术、技能等实用性的东西,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道德、信仰、人格等方面的关爱和呵护,最终造成了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异化。另外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上普遍特别的敏感,容易产生多种情感误区、情感障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给予其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
开展多种校园活动,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忙起来,人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无聊和空闲,一旦这样他们就会无所事事、无所用心,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失去热爱,对自己的生命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在精神深处就会出现忧伤、绝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进而出现生命异化,最终走向堕落。
苏格拉底认为“思本身即是最高之生命”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进行反思,才能给生命带来真正的意义,才能帮助生命追求最有价值的东西。从动物心理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脑部区别在于人有思维和意识,人能够不断的对自己追求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反思,而动物只能关注自己的身体。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加深认识,加大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加强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要总是轻视生命,一旦想不开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总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必须依靠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做到因型施教,努力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有效教育链条,从经济、心理、文化、技能等方面入手,齐抓共管,努力在应对高校弱势群体的问题上取得良好效果,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刘强,刘晓红.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文化,2013(12)
[2]王彦春,梅莉.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命关爱教育体系构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王瑛.基于生命关怀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教育,2013(12)
[4]金武州.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边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