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丰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现存政治权力系统、政治规范、政治秩序、政治价值观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1]。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也是政治稳定的前提和保障,公民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的高低,关系到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中国,农民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层变动,利益格局正在不断调整,农民政治认同也越发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如何在新形势下增进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现实课题。
随着这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国家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各项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为增进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持续推进,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过去农民的许多被忽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和切实保障。然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也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各种因素的相互叠加、综合作用使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都处在一个国家与社会中心基本同构的“总体性社会”,政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农民参与政治生活大都是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进行的“积极被动型”的参与,基本丧失了对政治的辨别能力,处于在政治运动的操纵下,农民政治认同的自主性并不高。改革开放后,随着“总体性社会”的逐渐解体,农民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一方面,传统的集体经济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主动关心政府政策和国家政治生活,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政策的变动对农民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农民更加关注政府决策和市场信息变动,自主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阳光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方便迅捷,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了解到更多的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也成为许多农民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基层民主的丰富和发展,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农民积极参加村委会选举,热心村庄事务,踊跃参与政治生活。可以说,农民自主性的增强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一个重大转变,关注农民自主性、满足农民群众的政治生活需要是建构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农民政治认同的对象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国家的认同,也有对政府的认同;有对政府机关的认同,还有对政府政策的认同,政治认同对象的复杂性和我国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使得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一,从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上来看,农民对抽象层面的认同度更高,对具体层面的认同度更低,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科学发展观等政治思想,由于远离农民的生活,反而在农民心中有较高的认同度,而对于诸如计划生育等具体的政府政策,由于牵扯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对其的认同则呈现出复杂和分化的特征。其二,从政策制定层面和政策执行层面来看,农民对政策制定的认同度更高,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度更低,绝大多数农民相信政策制定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中央政策的出台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问题出在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没有把中央政府的政策贯彻执行好,他们痛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不出中南海”现象,但在抱怨政策执行的同时又与政策制定作了明确的区分。其三,从政府机构的层级上来看,政府层级越高,农民的认同度越高,在农民看来,“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县里是“好人”,乡里是“坏人”,村里是“恶人”[2]。农民对基层政府不满时,倾向于“上访”解决问题,说明农民对上级政府特别是对中央政府是信任的。
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交织着感性与理性的复杂矛盾。从理性角度来看,农民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的权威已经在农民心中得到了牢固的树立,基本告别了以前依靠传统伦理道德来调节社会冲突和人际关系的时代,农民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维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规范意规则识也不断增强。从感性角度来看,以权扰法、暴力抗法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走后门、托关系办事等现象也较大范围地存在,农民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用通常通过非法律途径,在自己违反法律时,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免于处罚。在拆迁这一政府与农民矛盾变现较为凸显的问题上,农民与政府时常爆发对立和冲突。在对待社会政策方面,农民一方面抱怨特权阶级依靠特权办事,渴望政策更公平合理,又希望自己在社会政策执行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农民思想局限性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不发达的产物,农民政治认同的感性与理性矛盾不仅在现阶段存在于我国社会当中,而且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我国农民的政治认同,基于此,坚持公正导向,加强制度建设,妥善化解这一矛盾,是对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现状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增进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必要选择。
历史上我国有两次农民政治认同的高峰时期,第一次发生在建国后,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对土地拥有了使用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农民基本实现了温饱。当前,农民对党的认同基本保持稳定,但也时有波动,每次利民惠民政策的提出、利民惠民信号的释放都会使农民的政治认同微幅上升。建国后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发展轨迹表明,农民政治认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民生、民主、信息传播是影响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三个主要因素。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也是人们政治心理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3]。政治认同作为政治心理的范畴,显然也受政治心理的影响。在当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转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发展仍然是我国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在当下城乡二元化特征已十分明显,农村与城市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生存压力依然较大,社会地位仍就不高,物质文化需要仍是当前我国农民最迫切的需要,摆在农民面前最现实、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加收入从而过上更加轻松幸福的生活问题,而并非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问题。因此,让农民获得利益是增进农民政治认同的前提基础,也是提升我国政治认同的内在需要和内生动力。民生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是农民获得了切实的利益,因而就能得到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从而有效增进农民政治认同。相反,如果农民感觉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就会降低,上世纪90年代后农民的抗争行为不断,农民群众性实践频发,正是由于税负过重让农民有了“被剥夺感”,对党的政治认同弱化,甚至采取暴力的形式向抗争。
民主权利的实现是仅次于民生福祉的增进的第二位的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因素。很显然,农民只有在其基本的生活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情趣就关心政治生活,而农民的一旦得到满足,又必然表现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4],参与政治生活、追求民主权利、倡导公正的社会秩序也是农民的理性需求。选举是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村民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形式,随着该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得以参与选举,有效地增强了对党的政治认同。公正是民主的核心,近年来,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遏制城乡二元发展的局面,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社会政策更加公正合理,农民的政治认同有了明显的提升。可见,保障和发展农民的民主权利,就可以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对于处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当今中国来说,更主要的任务仍然是建构,是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度的现代国家。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为每一个国民的自由发展提供组织平台;通过民主国家建设,为每个公民的平等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由此达至每个国民对国族的高度政治认同和忠诚,并不断提升国家的能力。”[5]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政治权利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一国,无论哪一个政党,都十分注重对信息传播的掌控,而重要的媒体,无一不是被政党或政治集团所操纵,并为其所代表的利益摇旗呐喊,有目的有选择地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无疑,农民的政治认同也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从农民的角度而言,农民的利益主张必须通过一定的信息传播渠道传达到党和政府当中,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政府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回应农民期待、满足农民利益需求。而对于政府而言,政府政策、价值观念也必须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传达到农民当中,并获得农民的了解、支持与认同,才能更好地为巩固其统治服务。这就有赖于信息传播机制的畅通,政府及时感受到农民的需求并予以回应,农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政策表现出认同,整个政治系统才能有效运行下去。反之,如果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政府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和需求,抑或政府的政策无法贯彻到基层农民,就会削弱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要获得农民的政治认同,不仅需要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还与传播的信息性质息息相关。信息由良性信息、不良信息、中性信息之分,政府如果向农民传播良性信息,就可以有效增进农民的政治认同,如果政府的负面信息传播到农民当中,就会削弱农民的政治认同。正因为此,政府总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向农民输入信息,以期增进农民对其的认同,从而巩固其统治。
在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认同受生存理性基础上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增进农民增进认同,也必须立足于农民的生存需要,不断发展民生事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并在其它诸如民主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强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活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
增进农民的政治认同,必须始终立足于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增进人民福祉,以民生发展为增进农民政治认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继续实施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向农村“输血”,要进一步扩大三农支出占GDP的比重,各项政策加大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幅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高等学校要尤其是知名高校要提高农村生源比例;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提高政府支付比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简化“新农合”报销手续,提高大病保险的保障力度;要大力建设农村民生设施,丰富农民休闲文化。其二,要建立健全对农资金拨付机制,加大对农拨付资金的公开力度,防止没有“关系”的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边缘化,杜绝农民筹集资金靠“人脉”、申请“低保”靠关系的现象。其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的“造血”能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涉农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支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是提升农民政治认同的直接来源,农民在我国总人口占有相当比重,保障和发展农民民主权利,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之义。因此要增进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民主权利,以社会民主提升农民政治认同。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大力推动村务公开,提高农村对农村事务的参与热情、参与能力和参与力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扩大农民对政治的参与力度,增加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提高农民在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各项涉农政策的出台要听取群众意见,建立农民听证会制度。通过各项政策的出台,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切实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
公平正义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也是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增进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理念,以社会公正增进农民政治认同。一要让农民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社会资源,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化发展结构,引导更多的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二要消除社会歧视,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农民的良好风尚,畅通农民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消除农民工进程发展的阻碍,为农民工进城提供更多的机会,妥善解决农民工进城的面临的子女教育问题。当然,坚持公平正义理念不等于搞平均主义,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带头创业,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发展乡村企业,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过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将公平正义理念真正贯彻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信息传播渠道是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条件,增进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必须完善信息传播机制,以政民互动扩大农民政治认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推动政务公开建设,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建设阳光型政府,让农民了解政府工作、理解政府行为、认同政府机关。其次,要完善信息传播机制,正确发挥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政府的利民惠民举措,减少负面信息的传播。最后,要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让农民的利益需求为政策制定者所了解,从而有效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畅通农民申诉渠道,从法律和政策的建构层面畅通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特别是申诉渠道。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促进政府信息农民需求的双向流通,加强政民互动,进而有效增进农民政治认同。
[1]彭正德.民生政治: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26-131.
[2]管秀雪.当前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剖析—辽南三村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8(6):63-68.
[3]彭正德.论民生视角下的农民政治认同建设[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3-58.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
[5]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