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伟
(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江苏 淮阴 223001)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面临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为“90后”,且其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生活,到了大学校园,面临新的集体生活和集体学习的情况,往往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学校的思想工作者,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工作,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的生活。
1、环境变化导致心态上的失衡。虽然高校近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仍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备受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与家长的呵护,优越感比较强烈。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周围都是优秀的孩子,原先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不再存在。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原先对自我的认知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心理上失衡的感觉,这样导致许多新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有的新生由于在高中时代总是独来独往,适应不了群体的生活,从而感到不合群和孤单;有些新生会在这种时候产生强烈的思念家乡情绪;有些新生由于之前没有住过校,产生了孤独和不适应的感觉;有些新生在与舍友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2、学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在高中时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家长承担了大多数除了学习之外的事务,学生除了专心学习,其余不需要管理太多事情。但是到了大学之后,由于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处理自己的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的事情。这样一来,导致新生在学习生活之中应接不暇的感觉。而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高中教学的方式大不相同。多数新生习惯于高中时的学习方式,教师讲课举一反三,每节课讲的内容较少,大量的板书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可以使学生细嚼慢咽。但是大学里面的管理方式轻松自由的多,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导致很多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放任自流,没有理想和目标,虚掷了青春。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高考志愿是父母或者老师帮忙选择填写的,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这样导致学习热情不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3、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而这种憧憬和向往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及学校对学生提供的实际的条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另外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比较不满,这样一来就更加剧了学生的不满的情绪。
4、人际交往和课后生活的不适应。中学时代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存在,学生一切的目标都是瞄准高考,一切以学习和高考为中心。这样一来,学生平时的交际圈也比较窄,仅限于老师、家长和比较要好的一些同学。进入了大学之后,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一些学生产生了社交方面的恐惧心理和社交方面的障碍。一方面要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另外要和同学和老师友好相处。特别是由于我们大学生是来自祖国各地,生活习惯和风俗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原本孤独习惯了的学生一下子便会产生很多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另外,有别于高中时代纯粹的学习,大学时代多出了很多自由支配的课余时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积极参与进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己的才干。但是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交际方面的障碍,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也会产生焦虑、挫折、无所适从的现象。
5、经济上的差异带来的不平衡感。由于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这样导致他们来到城市上大学之后会觉得钱不够花的情况。尤其是在学生开始学习独立生活之时,有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处理,在这种时候经济上的不满足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于其他问题的夸大对待,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心理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压抑和失衡的状态。与此同时,有一些同学非常有钱,挥金如土式的消费观也会对其他贫困的同学产生影响。除此以外,一些大学生虽然本身并不缺钱,但是理财能力的欠缺也会造成生活上的困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归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具体的原因。
1、中学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学教育还是以高考为中心,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是造成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适应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学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个指导思想却只停留在了文件之中,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育的过程当中[2]。追求升学率,追求名牌大学、一类本科、二类本科的升学率,这样一来应试教育成为了实际上通用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类型导致老师和家长不得不对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孩子的爱好。许多学校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也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是一味的强调考试和应试的重要性。这样导致学生在大学之前接受到的仅仅是考试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到了大学之后,大学对于学生不仅仅要求考试的能力,而学生除了考试,别的都是新手,故而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往往是“80后”“90后”,其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将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儿子或者女儿的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非常之多。成才的标准也是非常单一,是否能够考上大学成为了唯一的标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为了子女更好的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去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除了学习,其余的一切都不用去操心,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孩子的一些正常的交往和正常的爱好都被忽略,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被忽略。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孩子除了学习,其余方面都不擅长,导致上大学之后许多能力要重新去培养。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上大学之前,由于家长的灌输和老师的教导,让新生觉得大学是温床,觉得上了大学之后便可以松口气了。到了大学,考试压力的降低,学习生活时间上安排的自由,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由于考大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成为了失去梦想的一段时间。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变成了“郁闷”、“无聊”等。而且大学之前高强度的应试学习,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学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新生身上出现的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的心理状态也会导致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出现。
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顺利完成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之间的转型,对其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的发展,乃至对其整个人生的走向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高校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应当共同努力,在解决新生的心理问题方面有所作为,结合笔者平时的工作经验,谈几点工作体会。
1、对新生要进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通过办讲座、开座谈会和报告会的形式,给学生分析和讲解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通过对国家社会经济形式的讲解和解读,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通过对社会形势的分析解读,能够更早的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另外,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具体应当怎么做,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品学兼优的学长和学姐,来指导大一的学弟和学妹们大学四年究竟应该怎样度过,通过他们奋斗的经历,让大一新生产生共鸣,并且可以树立标杆,让新生们明白什么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可以邀请著名校友回来给学生作报告,给学生讲述自己当年成才的经历,能够促进更好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配合学生选择大学的目标,使其选择目标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2、严格管理新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刚进入校园的新生应当进行大学生行为守则方面的培训和管理,要通过讲座和结业考试的方式,讲解并考察大学生对于学生守则的理解和学习的情况。通过对学校违纪学生的处理等反面教材,向大学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并且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查自纠的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应当从严要求自身。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许多新生不适应大学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教师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时适应不了,作为教师应当尽自身的力量,帮助学生进行过渡,让学生的学习顺利走向正轨。对于学生的诉求和需要,辅导员应当及时和任课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需求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阶段性考试的成绩也应当有所了解,通过对成绩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公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充分了解自己的不足,对学生会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鞭策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早读、晚自习和周末的图书馆学习活动,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学习方面的经验,并且让优秀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4、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不好的同学跟踪观察和具体谈话,务必做好防微杜渐,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应当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卫生的健康讲座,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宣传手段,达到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的结果。对新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展开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让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解决。
[1]袁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工作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2]包丽颖.高等学校新生的教育与管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