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平,赵 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
中医理论体用思想科学性探微
刘文平1,赵 琰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 100029)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中医学日渐式微,其理论被贴上伪科学的标签。故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用哲学的思想,来阐明中医理论中精气形神、卫气营血和五行理论的系统科学内涵,得出五行体用这一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以此模式为方法论工具,以体用哲学为体,以系统科学为用,实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阐释。
体用哲学;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科学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洞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东西方两种医学的碰撞使人们对生命与疾病的认识多了一个视角,但二者在理论层面上却表现出格格不入的态势。近现代以来,西方医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隆盛,而中医学却日渐式微,取缔中医的说法也时时甚嚣尘上。如果一门学科的理论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那么这门学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中西医之间不同的思维范式与哲学渊薮,导致在还原论思维影响下,接受现代教育成长起来的普通大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医学蕴藏的科学价值,故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表述迫在眉睫。
21世纪的新辩证法思潮即系统主义,因系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系统观是当代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受此影响,现代医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新兴学科分支。
系统科学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医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无论是阴阳思想、藏象理论、经络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还是组方遣药、方剂配伍等中医临床实践都体现有系统的思想。当代有不少医家致力于系统科学对中医学理论阐释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远没有达到圆融合一的境界。中医学的系统思想绝不仅仅是朴素的系统观,其有比一般系统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丰富其内涵的理论基础便是体用哲学。体用哲学可以作为系统科学与中医学基础理论联系的纽带,系统的结构即是“体”,系统的功能即是“用”。以下本文凡言“体”者皆指系统的结构,凡称“用”者皆指系统之功能。由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和“阴阳对立统一”的认知模式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哲学渊薮,以体用哲学为述理工具不仅方便与中医学理论基石——阴阳思想作对比研究,更能以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理解和认识体用哲学的新辩证法内涵和其对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从而实现中医学基础理论科学性阐释质的飞越。
“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并认为道是“体”,德是“用”,无是“体”,有是“用”。“体”“用”二字并举始于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富国》曰:“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这里的“体”指物的形体,“用”指物的功用。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均讲体用,但直到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体用学说才日臻成熟[1]。体用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表现在哲学领域是所有思辨的前提和出发点。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体用一源、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最高范畴。
体用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模式,由于其内涵不明确、外延无边界,已为现代哲学所弃,但我们将其与现代系统科学联系起来,即前文所述系统的结构即是“体”,功能即是“用”,以系统科学的观点来修正体用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诡辩论,从而使其符合科学和逻辑的规范,以便用来科学地阐释中医学基础理论。
体用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世界观,体现在中医理论的诸多方面。
3.1 人体的精、气、形、神
中医学理论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中医学认为精(广义之精,下同)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体;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机体内部联系的中介,是用。形指客观可见的人体形态体质,是体;神(广义之神,下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是用。精化气,为有形化为无形,是体生用;气生形,为无形化为有形,是用生体。形宅神,是有形化为无形,是体生用。精化气、气生形、形宅神是体用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精为气之体,形为神之体,精和形为气和神的物质基础,对气和神有决定性作用。反过来,气和神是精与形的功能表现,对精与形有能动的反作用[2]。精气充则形健而神足,精气亏则形弱而神衰;神气足则精固而形康,神气荡则精失而形衰。
3.2 药食的精、气、形、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段经文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分歧颇大,试以体用相互转化的思想作一简单论述。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但人与万物组成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精、气、形组成。所不同者,人禀虚灵而含造化,具有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万物藏精气而承质禀,没有高级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药食(动物为药食者,则形存神亡而味俱)来源于万物,以奉养人体四肢百骸、损益五脏元真精气。
《内经》有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有变化、化生的意思。任何物质都来源于“化”。“化”用系统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系统所处环境的功能作用,这一功能作用促成了系统的“诞生”,这是一个用生体的过程,即“化生精”。所生之体不是同一层次的高度适应的体,而是下一层次的体。下一层次的体本身具有一个与其高度适应的同一层次的用,并且这个体可以饲养并助长其同一层次之用,即“精食气”。用作为系统的功能,在演变过程中又可以促成新的下一层次体的生成,即“气生形”,这是系统在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子系统。当然,这一子系统也有与之高度适应的处于同一层次的功能表现,子系统的结构能够助长、维持其功能表现,即“形食味”。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其功能表现之间是体用关系,系统之功能表现的发挥是以耗散其结构基础为代价的,功能表现对其结构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故无论是作为系统的精和气,还是作为子系统的形和味,其用的发挥必然会耗散其结构基础,即“气伤精”、“味伤形”。又精(气)作为一个整体和形(味)作用一个整体,是以精(气)为体、形(味)为用的。用对体有能动的反作用,故味(形)可以伤气(精),即“气伤于味”。
图1 精气形味图
3.3 生理之卫、气、营、血
3.3.1 营、血的内涵及其关系 中医学的血指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中医学的营是指由水谷之精部分所化生而行于脉中的气,是相对于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而运行于脉外的气而言。
《内经》对营血的论述颇多,然而自古至今中医界对营血的认识未能得到统一,或曰营是血中之气,或曰血是营所化,或曰营血一物,或曰营是血的组成部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3]。
通过考察营的功能可以发现营的实质。《内经》中关于营的功能描述可以概括为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方面。化生血液的实质含义是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营养全身的作用实质上就是指血的作用。也就是说,营实际上就是指血的功用。营血一源,营是血用,血是营体,营血关系是处于同一层次高度适应的体用关系。如《内经》既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行脉中”,又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在论述同一问题时,前言“血衰”,后曰“营气衰少”;前曰“卫散营溢”,继言“气竭血著”;上言“气血以和”,下言“营卫以通”[3]。《内经》所论营血浑然一体,所不同者营血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营是指系统中相对活跃的组织秩序和时空关系,即系统的功能;血是指系统中相对保守的组织秩序和时空关系,即系统的结构。故《内经》中载述营的具体循行甚详于血,如谓“营行脉中……营周不休,五十周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3.3.2 卫、气的内涵及其关系 中医学的卫是指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运行于脉外的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我们是通过考察卫的功能来发现卫的实质。卫具有温养皮肤肌肉、温煦肓膜胸腹、主司汗孔开闭的功能。如《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实质上是指在表之气的温煦、营养、防御、调控功能。卫的实质就是指人体肌表之气的功能、卫气一源,卫为气用,气为卫体。“卫气”这一称谓是为在表述卫(功能)的功能时避免逻辑上的混乱。卫气关系是处于同一层次的高度适应的体用关系,卫气作为一个系统而言,卫是指系统中相对活跃的组织秩序和时空关系,即系统的功能;气是指系统中相对保守的组织秩序和时空关系,即系统的结构。
3.3.3 血(营)气(卫)关系 营血一源、卫气一源,营血和卫气分别是处于同一层次高度适应的系统物质结构和功能表现。血(营)作为一个整体和气(卫)作用的一个整体,是以血(营)为体、气(卫)为用的,故血气之间、营卫之间也具有体用关系,它们属于更高一层次系统的物质结构和功能表现。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即气为血用,血为气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外卫气为主,但卫中有营;脉内营气为主,但营中有卫。无营则卫无所依而外泄,无卫,则营阴无法敷布肌肤、腠理滋润全身[4]。营为卫体,卫为营用。图2显示了血(营)气(卫)关系。
图2 血营气卫关系图
3.4 五行之木、火、土、金、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5种基本属性。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用体用来解释。
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以火行为例,火行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内部五行的生克变化维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系统的自组织性。图3显示,火生土(金)系统之体,即火生土。如火用太过,则其所生之土(注:此处为下一层次之体,若以木行为例,则火土属于同一层次的体用关系)亢盛,所克之金不足(注:处于同一层次的体用相反相成,土(金)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土盛则金盛,金盛则其对土能动的反作用增强,导致土虚,土虚则金虚,维持了土(金)系统的自洽性)土(金)系统受到他组织作用(火用太过)的结果是土盛金衰。同理,金行不足影响水(木)系统的结果是水衰而木亢。木亢影响到下一层次系统的结果是火体亢而火用不及。火行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初始值是火用亢盛,系统的自组织结果是火用不及,维持了系统的稳定性。由此看出,系统的自组织结果维持了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他组织结果导致系统本身体用相反的矛盾。以火行为例,我们能得到火生土、金生水、木生火、火克金、金克木。以其他四行为例,我们能得到剩余全部的五行生克关系。
图4显示,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洽系统,该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通过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体用相互作用,体现了系统的层级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复杂性。五行理论是最简单的复杂巨系统的认知模式,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此模式为中心,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图3 五行体用图
图4 体用图
中医学理论中蕴藏了丰富的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要求把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结合起来,把直观的整体领悟和科学的逻辑推理结合起来,把科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哲学思辨性结合起来[5],现代系统科学可以用来阐释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体用哲学能够充当这样的方法论工具。
如果能以体用哲学为体,以系统科学为用,实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阐释,那么未来中医理论将不再是玄奥的、形而上的、抽象的概念的集合,而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理论;中医理论不再是局限于中医行业内交流和传播的医学理论,而是可以和现代医学无障碍沟通交流的知识系统;中医理论不再是急于用现行科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自身价值的学术体系,而是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J].哲学研究,1957(2):57-72.
[2]烟建华.《内经》“神”概念研究[J].河南中医,2006,1:4-8.
[3]胡永年.《内经》营血一体浅谈[J].湖北中医杂志,1982,6: 38-39.
[4]吴颢昕,孙桐.《内经》卫气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0-23.
[5]杜立英.基于象思维及系统思维对肾藏象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R2-03
:A
:1006-3250(2015)09-1085-03
2015-02-22
刘文平(1991-),男,在读硕士,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赵 琰,女,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Tel:010-64286705,E-mail: zhaoyand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