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菊红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和背景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2010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各方重视的情况,探讨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性的本土市场,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对于我国制定相关的政策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迈克尔·波特曾指出,内需市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第一代美国学派经济思想的整理者李斯特指出:“向海外追求财富固然重要, 还有比这个更重要十倍的是对国内市场的培育与保卫”。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加上金融危机后欧美内部需求将走入长期相对紧缩的格局,国外市场增量有限,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面临着来自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份额小等问题,本土市场培育成为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必须并可行之路。
三螺旋模型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的创新结构理论,由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于1995年提出,近年来三螺旋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很大进展,LeydesdorffLoet和EtzkowitzHenry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要素之间高度的同步性是三螺旋机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它的本质虽然各个主体有其不同的目标,但存在共同的利益。同时在三螺旋模式中,三主体具有部分重叠的制度领域,交界面上出现混合组织,要素之间的边界具有流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过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客户导向三要素的关系呈现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结构。符合三螺旋模型的基本特征。科技部长万钢曾指出,要通过技术支撑、政府引导以及市场推动,并以产业结构调整着手,充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谭洪波和郑江淮等认为消费者因为能够影响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对相关企业存在传导性影响。本文借鉴三螺旋演进机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三螺旋模型及其机理
1.三要素如何促进本土市场培育
朱敏曾经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长阶段,通常会面临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与现实市场拓展艰难的共性问题,政府的引导能够加快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进程。企业作为产业中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主要职能,所以企业毫不夸张的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波特曾说,当国内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具備更高的客户要求时,会对国内企业存在强烈的激发作用,客户对产品的挑剔效应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时尤为明显。
2.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
市场培育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以下阐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方式。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中,政府、企业和客户在信息上三者是相互影响,因为客户对战略性新兴产品巨大的潜在需求,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政府大力扶持对象,因为政府引导企业开始有信心进入。企业对客户需求天生的敏锐性使得本土市场开始扩大。其次,政府、企业和客户在主体角色上相互转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作为客户购买本土战略性新兴产品,美国在“阿波罗计划”期间政府对美国航空产品的购买一度推动了美国航空业的发展。企业和客户参与政府政策决策必然使得政府政策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发展情况,避免政府政策与实际发展情况脱节。最后,政府、企业和客户在利益上三者是相互影响,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为了降低进入风险,开始对企业和客户两者进行补贴,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会给政府带来丰厚的税收,客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给客户优质的产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如此循环反复,共同促进市场培育。
3.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三螺旋结构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中,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客户导向之间呈现三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1)政府、企业和客户分别构成三螺旋中的一个链,三者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并推动整个本土市场培育过程螺旋上升;三者之间必须协同一致,任何一方的缺失将会导致整个系统效果的不理想,在市场萌芽期,政府因为其自身目标大力倡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本土市场培育只能停留在意志阶段。毫无疑问客户对于新产品会保持不断的需求,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无法满足其这样的需求,同样,企业没有客户的导向和政府的引导,也一样不能在新兴产业形势无法明朗的情况下培育有效的本土市场。
(2)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三要素是一个整体。如同木桶效应,只有要一块短板,木桶里面盛的水就只能是平齐最短的木板,在三者的力量不存在简单的越大越好趋势,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段,每种力量在参考其他两种力量的情况下,有其作用的合理区间。比如,政府在市场萌芽期因为客户的潜在需求开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扶持与激励,但是在企业参与的环节,企业无法突破技术创新的门槛,无法提供市场潜在需求的产品,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市场就像是无米之炊,需求再多,政府引导力度再强也无法使得市场扩大有任何的进展。当企业的产品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水平,如果客户的需求水平在达不到相同的高度,产品就只存在供给,而无法有相应的需求与之对应,市场发展必然会受阻,只有供需达到了高度一致的才可以促成市场的扩大
(3)三螺旋结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主体;在市场培育的萌芽期,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政府担当起主要的角色,因为政府政策的保护,降低了市场进入风险,企业和客户才能配合政府的扶持,开始形成初步的市场。同时企业和客户也开始慢慢进入主体地位,这时候市场开始慢慢扩大,进入本土市场快速成长期,并有了一些稳定客户,企业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需求量大的产品和服务。而随着产品技术的稳定,会有更多的客户进入市场。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随之会提高,不论是在性能还是价格上,推动产品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企业也在这个期间不断的完善自身。
4.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三螺旋演进动力与路径
(1)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只有在市场存在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情况下,产业才不会停止自我发展,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可以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实践上看,因为建设三峡工程的技术需求,促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佐证了市场培育和自主创新存在正相关性。②国际市场的挑战,如今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而迅速扩张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在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冲击,众所周知,金融海啸是外因,内因是中国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同构与低度化所造成的产能过剩。而后金融危机时代,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和加强,企业国际化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处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技术赶超的地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卓有成效的扩大内需无疑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内需市场规模的扩大。内需市场规模巨大。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收入快速增加,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存在着总需求水平经常性大于总供给水平的市场状态,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2)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最大的两个瓶颈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也必须要突破以上两个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三螺旋演进的路径有三条,一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路径,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具备科技含量高和研发难度大的双重特征,只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比如传统的能源,由于污染严重,消费者开始对新能源有所期待,新能源正好能够满足这种潜在的需求,形成一个强大的推力,当然这两条路径在实际并不是分开,三就是技术创新与需求导向相结合,比如我国通信行业本土市场的扩大就是技术创新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结果。
三、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与客户导向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配合协同促进本土市场培育的扩大,本文用三螺旋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土市场培育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因为我国强大的内需市场和疲软的国际市场,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托高技术而发展的,由于后发国家科技水平的有限,本土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基于内需市场的培育。
(2)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的三要素必须紧密相结合,三者协同一致,缺一不可,但同时也要清晰的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动力,在市场萌芽阶段,政府政策是起关键作用的,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进入风险和客户的购买风险,而在市场快速发展阶段,企业主体地位开始慢慢凸显,提供给政府丰厚的税收回报和先进的科技产品,
(3)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市场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甚至出现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健康发展。像我国在2003年出台的政策要求国内风电项目国产化比例不小于70%,促使风电本土市场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大,但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现在出现了低端产能过剩,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迈克尔·赫德森.保护主义: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1815-1914)[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3]EtzkowitzHenry, Loet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 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 for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ASSTReview, 1995, 14(1): 14-19.
[4]梁瀟.三螺旋创新模式中信息流主体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1): 115-119.
[5]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6]谭洪波,郑江淮,张月友,等.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研究综述——兼论需求和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
[7]朱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改变传统思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2.
[8]张超.后危机时期以产品创新促经济转型升级与内生增长———江苏的经验借鉴与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