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缔造卓越

2015-04-13 23:58邱璇
中国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南京德育学校

邱璇

2007年8月26日,当国际空间站从南京西北方的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的刘锋等20名学生与空间站的工程师顺利完成了国际空间站与中国中学生的“天地对话”。这是中国中学生的第一次太空对话,这一历史时刻受到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一意味深长的镜头,向人们展示了南京德育工作的开阔视野和创新智慧,也让人们看到了南京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创新和实践……

创新是德育发展的恒久生命力,南京为着力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而努力着。无论是师德师风建设,德育理念和实施途径的转变,还是德育阵营的拓展,都力求创新。正如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所说:“南京的德育方式早已不是灌输式的,而是通过不断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德育需要,将德育变为师生对德行的自觉追求。”

一、师德建设之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用优秀的教师楷模带领广大教师共同进步,用一流的德育团队履行肩负的神圣使命,不断追寻真、传播善、创造美、践行爱。“用价值引领价值,用道德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新道德风尚,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吴晓茅说。

(一)为身边的教师点赞

“开朗、风趣幽默是陆老师最鲜明的特点。她的脸上总是笑盈盈的,走起路来也像是踩着快乐的音符……”这是拉萨路小学李婉嘉同学笔下的“陆仙女”陆老师。除了写小故事,南京全市中小学师生、家长乃至公众还用老照片、微视频、新写真的方式,定格身边教师工作生活中温暖、感动的瞬间,“为身边的教师点赞”。

榜样是历久弥新的,是有生活印记的。榜样是有光辉事业的人,也可以是身边的普通人。榜样不仅应有永恒的职业特征,也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个“草根”也能走上红毯的时代,2014年4月起,南京在全市开展的“为身边的教师点赞”活动,正展现了新时代教师亲切阳光、乐于助人、多才多艺的形象,传递教师群体坚守、奉献、爱生的正能量。不仅有全市范围的“点赞”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评选活动为德育教师们“点赞”。例如江宁区教育局构建的“德育带头人评选机制”、建邺区教育局的“星级班主任”评选等。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活动与评选,在增进师生情感、破除教师职业倦怠、彰显教师职业荣誉和增强教师职业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榜样历久弥新、榜样生动可学、榜样就在身边和自觉学习好榜样、人人争做好榜样的深厚氛围。它不单是南京德育土壤中一次生气盎然的成功破土,更引领了当下德育方式创新的新风尚。

(二)刮起“最炫‘公益风”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古代帝王通常在这一天率领大臣下田耕作,企盼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也是读书的好时候。”2014年3月2日上午,由南京市教育局、金陵图书馆主办的“名师公益大讲堂”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二期。随着一段生动的开场白,南京市宁海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陈红,给现场的几百名家长带来了一场名为“用历史打开心灵之窗”的精彩讲座。

陈红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教师志愿者”。自2013年11月南京市启动“南京教师志愿者联盟”项目以来,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25147名像陈红这样的“教师志愿者”加入其中,他们无偿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今天,从事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南京教师群体的新“潮流”。作为“联盟”的主打品牌,每周日上午的“名师公益大讲堂”受到了家长的热烈追捧,每周日去金陵图书馆“听课”成为南京众多家长在QQ群、微信圈的热议话题。据了解,下一步,南京还将开设“名师点讲台”,以听众点名师、点家庭教育话题或以名师自荐等方式,扩大公众的参与度。

“联盟”中包含了“名师公益大讲堂”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共696个,其中就有193个项目面向弱势儿童。得益于这些志愿活动,南京郊区、农村的留守儿童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样愉快地度过周末和假期。25147名“教师志愿者”,366个志愿团队,累计志愿服务276818小时,足迹遍布南京各社区、村组、许多家庭乃至全国多个贫困县(山)区支教。2014年青奥会期间,南京约70%的教育工作者都参与到“奉献青奥”的志愿服务当中,这座“博爱之都”刮起了一股“最炫‘公益风”。

二、模式突破之新

(一)古城处处溢书香

关于阅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拥有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够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共同的价值”。南京市教育局自2007年起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至今已八年,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与此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学习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在主题选择上,“读书节”活动紧贴时代性,每年设定一个主题,以期激活师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与潜能。内容设计方面,力求有所“新”,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突出“读书节”的连续性,进而增强辐射效能。从阵地建设上,研发并有效使用市、区县“读书节”专题网站、学校及班级网页,形成市、区县、学校和班级的网络阵地全覆盖。在形式策划方面,以征文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全过程,征文活动时间自每年4月初至10月底长达7个多月,征文范围从生生、师生延伸到亲子,仅征文网络投稿数量每年都在6万篇以上。八年过去了,“读书节”系列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师生、生生、亲子关系愈发融洽,师生与家长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整个古城都氤氲着浓厚的书香气息……

(二)不一样的“公约”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激励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任何规范、守则如果只是停留在约束层面而不能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注定不能长久。2013年9月,南京市筹措已久的“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公约”(以下简称“学生公约”)项目在全市12个区24所中小学有序展开了。

校内形成普及。“学生公约”不仅突出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秉承中华民族文化要义和精髓特征,还能体现出南京的地方特色,彰显出学校、学生特点,可谓百花齐放。24所首批试点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公约”的提出、制定和实施,调动起广大中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形成一批切口小、内容实、标准明、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公约”成果,比如雨花台小学“优雅生活”行为公约、夫子庙小学“尚礼谦君”行为公约等。

其实,“学生公约”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也成为广大教育者将科学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效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时时了解、理解和尊重当今青少年在身心、知识、思维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新需求,以及蕴藏在心灵深处自主发展的潜能和意愿。还需要转变观念,学习并掌握与青少年交往、沟通的技巧,以及引领和指导他们的艺术,这无疑对教育者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出了更大挑战,对整个德育模式的突破也是有效的切入点和重要机遇。

校外渗透延伸。“让文明的谈吐成为青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朋远来亦乐乎,青奥使者我做主”“热心为他人指路,做文明友好的东道主”。谁能想到这些精粹凝练、朗朗上口的南京市“青奥文明公约”是119名中小学生制定出来的呢?事实上,在距离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50天的时候,全市的106所青奥示范学校和13所“学生公约”试点学校的119名学生代表就忙活起来了。

学生代表首先要“过关斩将”从众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脱颖而出,才能代表学校来制定“青奥文明公约”。在学生代表大会上,他们分组讨论、争相建言献策,修订青奥文明公约文本,再经过公开投票等程序,形成最终的“青奥文明公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签名倡议”,每位代表都在展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向社会发出倡议。主人翁感、团队感、荣誉感、责任感、诚信感……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他们小小的心田里,“人人都是小主人,个个代表新南京”的意识也因此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自觉,回校后,他们会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传递给全社会。

(三)礼仪可以“这样”学

2014年8月7日江苏省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获得江苏省唯一的特等奖,站在了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又一次将拉小孩子们最美的笑容、向上的风貌展示给全省的电视观众。

自拉小的“长镜头行动”启动后,校园里便活跃着众多的长镜头。他们每天在校园里捕捉文明风尚和好人好事,当然对不良行为也不放过。照片配上或表扬或提醒,亦诙谐亦感伤的文字,在娃娃电视台的节目中滚动播出,同时,还将好身影的照片在校园电子屏上滚动播出。榜样的作用持续传播出正能量,在学生中产生了震撼效果。

对学生来说,养成好的习惯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可是,仅依靠“点对点”的教育理念,在拉小人看来是不够充分、不成序列的,还需要让礼仪教育更智慧,《有一个快乐的地方叫拉小》等德育校本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关注儿童的发展,礼仪教育不能仅仅是说教;它正视儿童的天真本性,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顺应儿童的发展需要;它关注学生作为世界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它是一本学生生活的指导手册,带领孩子们展望未来,学习规划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

在东山外国语学校,骨干教师们从细处着眼,从日常生活、学习的点滴抓起,精心编写了《东外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纲要》,从仪容仪表、衣食住行、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课程,承载了教师们对文明礼仪教育的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科学化、序列化、层次化的课程实施也使得文明礼仪教育更好地落地。

三、阵营拓展之新

伴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资源、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德育的阵营不只在学校,德育工作也不只是做好校内的基础性工作。拓宽外延,利用好校外诸多优质德育资源,开辟校外“课堂”迫在眉睫。校外教育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与校内教育更具有强烈的协调互补性,特别是其具有的实践性、趣味性、社会性、开放性、生活性、闲暇性等鲜明特征,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延伸。

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的南京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全市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基地共200多个,形成了不同层次、涵盖面广、活动内容丰富、教育作用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另外建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何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南京市教育局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确保各活动场所快速发展,良性竞争,互相补充。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三贴近”原则,基地社会实践的内容基本实现课程化、系列化、多样化,它们业已成为校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与校内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如南师大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利用“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举行团员宣誓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要铭记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情怀。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活跃着这样一批同学,他们经常往返于学校和南京博物院之间,在学校是学生,在南博是志愿者,他们有个共同的“家”:“南博志愿者之家”——玄武中专二十多个精品社团中的一员。2014年起,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始向其输送一批批的“南博志愿者”,在南博服务期间,志愿者们不仅欣赏着南博底蕴丰厚的文化之美,享受着千年沉淀的高雅之趣,更在每一次的服务中,收获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除了爱国主义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常规仪式教育、实践活动之外,有些“胆大”的班主任跳出现有的学校德育程序和框架,迈出了更大的步伐。2014年第三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组第一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陈蓓蓓在她的教学心得中曾写下这些文字:

我带学生去过朝天宫4号的江苏省昆剧院,欣赏过小剧场的《琴挑》《葬花》;去过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看过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小型机器人;去过长江路艺术中心,欣赏过陈道明、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再后来,学校话剧节中,我班学生大胆改编卡尔维诺的小说《黑羊》……我多么希望,我的努力能让学生们在日后回忆高中生活时,有可圈可点的感觉,能让他们在致青春的时候充满自豪感……

“学校在窗外”,老师也不只站在三尺讲台上。台湾教育名家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给了教育者很多启发: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真实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学问,而在于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多一些的问题,多一点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和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教育的使命是开启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建构和发展,而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德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学校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具有德育的整体意识,充分认识德育的深远意义,坚守德育人的德育操守,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牢、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南京教育人紧抓创新德育的主线不放,在从“优秀”德育迈向“卓越”德育的道路上借势而为借力而行、孜孜以求……

责任编辑/王富丽

猜你喜欢
南京德育学校
“南京不会忘记”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南京·九间堂
学校推介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