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项纯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主行为,只有唤起“人”自主成长的意识,并培养其自主成长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自主”是我们实现育人目标的立足点。为挖掘每一个生命体的自主成长潜能,我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与“自主”相关的研究和探索,确立了“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并延伸出“做最好的我”为学校的核心价值选择,其内涵是:人人都有想法——乐于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拥有追求;人人都能创造——勇于实践自己的独特想法,积极创新;人人都会成功——敢于成就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关村第一小学特色的文化追求,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发展与育人的体系结构。
一、确立坐标,构建体系
中关村第一小学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这一育人目标体系。该体系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品德成人”是指学校开展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良好品行,让学生学会快乐生活、快乐分享、快乐合作;“学习成才”是指学习的目的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做事成功”是指学生在学会成长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善于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大育人目标构成有机的整体,“品德成人”位列育人目标体系之首,表明我校将“立德树人”我校定位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定位在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思想品德素养,以“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与艺术形象思维”为核心的良好文化知识素养;以“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操作素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上,着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格健全,会为人、懂处事,不断实现“最好的我”,不断超越“最好的我”,为其获得终身发展、追求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的育人目标,我们进一步提出培养“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自主成长的学生,鼓励学生人人“做最好的我”,以此点燃每个学生的心灵之灯。“做最好的我”需要人人努力,人人不同,人人都好。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育起点不同,培养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多元评价和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的自信,看到自己的成长,追求自我的“最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为幸福人生奠基。
我校的核心价值选择、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紧密契合,构成我校多年始终追求的育人愿景和不懈的实践探索。(见图1)
图1 中关村第一小学育人愿景、办学理念、
育人目标结构示意图
作为目标体系之首的“品德成人”,我们的实践路径紧紧围绕“自主”进行设计实施。学校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能够自育,因此,学校德育方法手段的创新,就是要变“要求德育”为“需求德育”;变“任务德育”为“自主德育”。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给学生提供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品德自我发展。从学校层面,关键在于系统建构自主德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前提条件。
基于自主德育的育人理念,学校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的目标体系,并提出自主德育要确立一个核心,即立足学生未来,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成长的人。强调两个尊重,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尊重学生表达的自由。倡导五个学会,即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学会自律、学会自立。
二、宏观规划,分维度构建
为让自主德育目的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出分层解析,使之具体化,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育人目标体系和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目标。以“自主能力”为核心,我们将育人目标从认知观念、行为习惯、意志信念、技能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构建。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我们将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学段设计,从而构成了以“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体系。
在认知观念维度,目标设定在低年级学段,侧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关注身边的人,能够友爱、合作、守纪;在中年级学段,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发展观念;在高年级学段,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精神等。
在行为习惯维度,三个学段的目标设定,分别侧重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优秀行为习惯。在意志信念维度,三个阶段目标的设定从积极乐观,扩展为能够抵抗挫折,最后上升为勇于直面挫折迎接挑战。
在能力维度,从能质疑、到能解决问题,再到能反思创新,以及从生活自理到自我心理调节,再到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逐渐提升。总体上目标体系的构建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关注自身到关注身边,再到关注社会,从低到高。目标设定上从简单到复杂,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依据和标准。(见表1)
三、微观着手,分年级细化
为避免自主德育停留在理念、口号层面,我们从两个角度细化了育人目标。首先是要从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微观视角,强调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言谈举止的小处着手,贴近生活、贴近情感。其次,是学生行为变化的评价视角,德育效果要反映在学生真实行为习惯的变化上,细化的目标要从方向性的、难以观测考查的,转化为便于参考实施、考查衡量的行为目标。
基于对学校学生具体问题的前期调查和深入分析,我们将着手的微观之处确定为学生“说话、走路、如厕”三个最基本的行为层面上,提出“三个学会”,即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冲厕,并分年级细化这三层面的行为目标,从而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也让学生有清晰、简洁的行为参考,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主监控。依据细化的行为目标,我们通过切实可行、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出言有训、行之有范”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之中。
随着我们自主德育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三个学会”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四个多一点”和“五个一个样”的行为目标。“四个多一点”,即鼓励学生多主动捡起一片纸;多主动冲一次厕所;多主动轻声下楼;多问一次老师好。“五个一样”,即要求学生轻声说话,教室内外一个样;主动问好,客人老师一个样;慢步右行,检不检查一个样;及时冲厕,提醒与不提醒一个样;主动捡纸,有人没人一个样。从“三个学会”到“五个一个样”,也可以看出我校自主德育目标是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是从他律到自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成长能力。
四、活动支撑,多元评价
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实践自主德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积累,我们形成了一个依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心理认知特点的,回应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实际需求的、完整的自主德育支持框架与路径规划。依托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专门设计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六年的同伴交往、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我”与“我们”之间积极的角色认同中逐步走向“最好的我”。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打破传统的唯学业成绩优先的单一评价标准,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努力成就“最好的我”提供更多的机会。(见表2)
五、深化课改,全面育人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要求。《意见》中“五个统筹”,即统筹中小学各学段,使之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统筹各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统筹队伍、多方参与、齐心合力相互配合的育人格局;统筹资源,创造课内外、校内外、家校社会的良好育人环境,这一明确要求坚定了我校多年来自主德育的实践探索,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我校育人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实现自主德育的学段衔接有序、上下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平台搭建、统筹资源系统。
首先,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多维度、多层面渗透德育,践行全科育人。构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彰显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校本化整合的基础类必修课程、拓展可选择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立体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锤炼、在锤炼中成长,实现知行统一,践行全程育人。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四大平台:自主实践平台,包括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多样化的平台,为学生实践展示创造机会;自主提高平台,包括以学生自发、自治为基本运转模式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自主管理平台,着力为学生的自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创造条件;个性化解决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个别需求、问题的灵活解决创新机制。
第三,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面资源,为学生自主发展营造更好的条件与环境。要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我们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区域的资源优势,建设并完善三个资源系统。校内资源系统重在创新,紧密结合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建设葵园云课堂,提倡个性化教室建设;家长资源系统重在丰富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建设家长导师团、家长志愿者等多种途径;社会资源系统重在挖掘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基地资源和统筹助力学生成长的专家资源。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区、社会等广泛资源,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时代的主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路上,我校力求探索并完善具有本校特色,切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实践路径:明确的理念为学生发展领航;系统的目标体系为学生发展描绘出可操作性强的路线图;多元的平台建设与广泛的资源统筹为学生发展提供多重保障。我们希望由此点燃学生自主发展的心灵之灯,为学生面向终身发展,不断实现最好的我,不断超越最好的我提供不竭的动力。
【刘畅,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学区党委书记、校长,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北京市政协委员;项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科研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