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芬
(安岳县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四川 安岳 642350)
PICC维护中活力碘和活力碘配合酒精的临床效果比较
蒋维芬
(安岳县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四川 安岳 642350)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护中活力碘和活力碘配合酒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PICC置管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活力碘消毒处理,对照组患者则采取活力碘配合酒精予以消毒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消毒处理后的PICC导管周围感染以及消毒后导管相关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消毒前患者PICC导管周围感染率与对照组消毒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后患者PICC导管周围感染率、隧道感染率与穿刺点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ICC导管维护的平均时间为(20.1±1.1)min,也少于对照组的(23.4±2.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过程中采取单一活力碘予以消毒处理,其效果优于活力碘配合酒精,且能够有效控制各种感染的发生,并能缩短PICC导管维护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活力碘;酒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由贵要静脉、头静脉以及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对患者进行穿刺插管,通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疼痛[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因为自身的免疫力较低、置管处细菌入侵、化疗药物毒性与汗液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引发穿刺点感染症状,轻者可能会发生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严重者将出现分泌物,且局部皮肤出现溃烂,从而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导管性败血症。因此,在对患者采取PICC维护过程中,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极为必要。基于此,为了了解活力碘在PICC维护中的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PICC置管术患者给予活力碘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肿瘤专科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PICC置管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19~73岁,平均(45.7±11.5)岁;胃癌17例,肺癌19例,乳腺癌15例,淋巴癌13例,其他36例;PICC导管穿刺部位为肘上23例,肘下77例。100例PICC置管患者共开展PICC维护815例次,人均导管维护次数为(7.15±3.12)次。排除对活力碘或者是酒精感染者、其他部位出现感染者。按随机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以及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采样与导管维护,该工作由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且在固定的维护治疗间对患者进行维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需每天用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对维护治疗间的空气予以消毒处理。
1.2.1 菌落采样方法 在进行菌落采样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严格贯彻执行无菌操作,由下往上将以前的敷料拆除。对穿刺点进行详细的检查,观察是否出现渗出、红肿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利用一支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不含相应中和剂)于规格板中进行涂抹,涂抹时需有规律的进行横竖往返涂抹,次数为5次;然后将棉拭子转动,把手接触过的位置剪掉,再把棉拭子放到无菌洗脱液内(含有相应中和剂10 ml),然后再送去检查。
1.2.2 消毒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对照组:对穿刺点附近的皮肤用酒精棉球从内向外、螺旋擦拭清洁,每次三遍,然后用包含5 000 mg/L有效碘的活力碘棉球,从内向外、螺旋擦拭穿刺点附近的皮肤,同样擦拭三遍,然后自然风干[2]。观察组:对该组患者仅采取含有5 000 mg/L有效碘的活力碘棉球,从内向外、螺旋擦拭穿刺点附近的皮肤,每次三遍,自然风干。
1.2.3 消毒后菌落采样方法 每次消毒之后,采取一支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不含相应中和剂)于规格板中进行涂抹,涂抹时需有规律的进行横竖往返涂抹,每次5遍;然后将棉拭子转动,把手接触过的位置剪掉,再把棉拭子放到无菌洗脱液内(含有相应中和剂10 ml),然后再送去检查。注意:间隔7 d的时间;都采取3M的透明敷贴进行覆盖。
1.3 观察指标 对PICC导管维护患者消毒前后PICC导管周围感染情况,以及消毒后导管相关感染情况(隧道感染、穿刺点感染以及化学性静脉炎等)进行密切的观察,且予以记录。
1.4 各种感染的评判标准 (1)PICC导管周围感染:依据有关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在PICC维护前后,导管附近皮肤表面细菌培养菌落数大于每立方5 cfu就判定为感染;(2)隧道感染:感染的症状沿着导管插管方向延伸长度大于2 cm,并且沿着静脉发生如皮肤温度上升、触痛以及红肿等症状,就判定为隧道感染[3];(3)穿刺点感染:在PICC置管穿刺点2 cm范围之内,发现触痛、红斑以及硬结,同时并发如穿刺点溢浓、发热等其他感染症状,就判定为穿刺点感染;(4)化学性静脉炎:局部出现水肿、红肿以及疼痛等症状,在静脉有或无条索状变化与硬结,则视之为化学性静脉炎[4]。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消毒前患者PICC导管周围感染率与对照组消毒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后患者PICC导管周围感染率、隧道感染率、穿刺点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4,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例次(%)]
2.2 两组患者PICC维护导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维护的平均时间为(20.1±1.1)min,对照组为(23.4±2.6)min,观察组PICC导管维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2,P<0.05)。
在临床上,PICC置管因其穿刺痛苦比较小、留置时间较长、能够对外周血管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且在肿瘤化疗、静脉营养治疗、刺激性药物灌注以及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5]。
虽然在临床上使用PICC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缺点,即极易引发感染,尤其是由PICC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化学性静脉炎等)一直以来都是令临床护理人员感到困扰的问题。PICC导管感染的有关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导管结构因素。一些临床PICC导管在前端并未设置瓣膜,因而在完成输注之后极易引发血液返流,倘若能够对血液返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那么导管还能继续使用,若未及时对其予以有效的处理,那么就有可能引起导管血栓[6]。而导管相关感染与导管血栓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虽然现今在医学上还没有明确哪一个才是主导诱因,但是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确实存在的。(2)正压无针输液接头的更换情况。预防血液返流的主要关卡之一就是正压输液接头。倘若没有及时对正压输液接头予以更换或者是消毒处理,那将使微生物侵入到人体血液系统当中,最终引发导管感染。(3)导管移位因素。导管的活动度通常取决于导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倘若导管没有固定好,那么在患者不断活动的过程中导管极易滑出体内,这是导致导管局部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导管固定程度受敷贴松动或者是潮湿的影响。导管移动,不但会使血管与穿刺点受到反复的刺激,进而导致患者肢体出现疼痛与肿胀,同时还可能将细菌带入到人体中,从而引发穿刺点感染、静脉炎等感染。除上述三大因素之外,导管感染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本身的机体机能、导管穿刺的技术、导管维护周期以及季节等等。
PICC感染将对患者生存质量、疾病治疗效果等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对实施PICC患者的感染预防。而对患者进行消毒处理就是一种较为基础且简单的预防措施。临床上,通常采用活力碘、酒精进行消毒处理。活力碘消毒液主要的成分是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其中有效碘含量在0.95%~1.05%之间,该消毒液的杀菌、消毒功效极强[7]。将其用于细菌芽孢、病毒、真菌以及原虫等的处理上极为有效。活力碘的作用机制为:对其原浆蛋白的活动基团予以氧化处理,且和蛋白质的氨基相结合,进而出现变性,促使酶蛋白在氧化作用下失活[8]。经相关研究发现,在PICC维护中,单纯使用活力碘的临床效果优于活力碘联合酒精消毒,本研究同样证明该观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使用酒精,那么就省略了酒精消毒这一过程,且减少了因为酒精消毒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化学性静脉炎的概率;此外,省略酒精消毒过程之后,还可以缩短PICC导管护理维护的时间,进而缓解PICC护理工作的压力,从而提升护理工作分配的合理性。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单纯采取活力碘予以消毒处理,而对照组采取活力碘配合酒精予以消毒处理,将两组患者消毒前后的导管周围感染率相比,发生经消毒之后,两组患者的感染症状有所好转;另外,观察组患者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在对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护过程中,采取单一活力碘予以消毒处理,能够有效控制各种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1]杨爱萍,冯颜珍.活力碘湿敷治疗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6):182.
[2]范志敏,谭 静.PICC肝素帽使用碘伏消毒次数不同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7):633.
[3]黄广静,钟云萍.氯霉素粉在PICC导管穿刺点重度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138-139.
[4]赵 静.PICC在早产儿重症监护中应用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3):328-329.
[5]赵 莉.PICC贴膜夏季皮肤过敏患者的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9:351.
[6]涂 颖,刘 英.酒精湿敷治疗老年PICC置管固定敷贴致皮肤过敏反应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47-148.
[7]尹育华,张金艳,龚翠平,等.75%酒精湿敷治疗PICC置管引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9):1306-1308.
[8]章 洁.酒精湿敷治疗PICC致皮肤过敏反应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45-46.
R473.6
B
1003—6350(2015)03—0456—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3.0167
2014-07-09)
蒋维芬。E-mail:14049763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