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点—线—面”教学策略在专题复习中的运用
——以《水华专题》为例

2015-04-13 04:15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水华逻辑概念

刘 鑫

(江苏省溧阳中学)

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知识全面,注重能力要求,考查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很多学生单个知识能够掌握,但无法将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以至于高考不能拿到理想分数。一轮复习主要是按教材的顺序指导学生以单元的形式系统地、完整地梳理知识,注意根据考纲要求把每个单元的知识拓宽、拓深。而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其目的就是将一轮复习中相关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加强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而这就要求教师在二轮复习中应找到一个“核心话题”,将一轮复习过的生物学知识重新编排整合、整理归纳,找到内在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体系。本文就以《水华专题》为例来介绍如何以“点—线—面”的教学策略构建专题复习框架。

一、“点—线—面”教学策略的概念

“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生物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

二、“点—线—面”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1.采“点”

“点”即生物学概念,概念是学科的基石,高中生物概念多而杂,若把教材概念集中复习作为整合教材的第一线索,能在较短时间内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牵动教材全局。因此,首先需要把教材的概念先按教材顺序罗列,做到无误,同时认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辨析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通过对几个重要板块的概念进行归类、总结,最后上升到以多种形式呈现重要概念,并能够自如地对其进行各种形式间的转化。这样方能达到概念源自教材又超越教材的高度。教师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需要精读教材和课标,理清概念。

(1)确定“核心点”

根据考纲和教学要求,以及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热点问题,选择各模块间交叉联系多的知识点,切入点尽量小一点,避免话题过大,牵扯内容过多,课时安排不合理,一般而言一个小专题建议1-2 课时。例如,水华现象比较常见,贴近生活,近年江苏省高考屡次出现相关考题,如2010 年江苏高考第30 题,2011 年江苏高考第29 题,2012 年江苏高考第26 题,考题中涉及的知识较广,可见其重要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这样的“核心点”组织教学。

(2)选择“相关点”

“核心点”确定下来后,教师要根据考纲和考试说明等材料,慎重选择与“核心点”密切联系的知识点,确定其内在逻辑联系,避免简单的知识堆砌。与《水华专题》相关的内容有细胞结构、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生态修复等等,从微观到宏观,从概念到应用。

2.连“线”

“线”即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复习课教学要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复杂知识的命题网络,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和整体、多样性和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是生物生存的自然逻辑。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物学现象,或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物学问题,需要对所学知识加以适当整合,形成综合的认知体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进行逻辑教育,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逻辑目的,创设良好的逻辑情境,激发学生的逻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逻辑方法,优化学生的逻辑结构,培养良好的逻辑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逻辑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逻辑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

例如,当“核心点”和“相关点”都选择好后,教师要进行的就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逻辑关系,必须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能生搬硬套,思维过渡要合情合理,避免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断层,无法连贯。通常可以按照思维逻辑的一般过程进行,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普遍到特殊等等。那么在《水华专题》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逻辑关系进行教学(如下图):

3.画“面”

专题复习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其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既可避免知识性事实的简单堆砌,又能防止建造理论的“空中楼阁”。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心理特点。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都要考虑这个特点精心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从而决定采取哪种教学策略:究竟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还是以理性知识作为逻辑起点?

例如:基于各个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为载体,将各个知识点落到实处,以问题和探究活动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理科思维过程。教学一般流程:情境—问题—探究—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情境创设】

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藻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导致蓝藻大量发生,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膜,并引起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生态环境被破坏。

【发现问题】

定性分析1.资料显示湖面上绿膜主要是绿藻或蓝藻,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能将二者区分?

定量分析2.某研究小组想通过湖泊中蓝藻细胞数量来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①你有什么方法对蓝藻细胞数量进行检测?②将样液稀释100 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上图,则培养液中细胞的密度是多少?③对微囊藻计数时,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什么?

【探究本质】

轻度污染: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请根据图回答:

①在该河流的AB 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在该河流的BC 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后净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调节机制?

重度污染:

①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②你能在上图中画出藻类和溶解氧含量变化的示意图吗?你能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吗?③重度污染后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说明了什么问题?该过程存在什么调节机制?

【解决问题】

水华现象的预防和治理。

(1)人们通过“生物防治”,使湖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湖水中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M1鱼食蓝藻;M2鱼食绿藻和螺蛳;M3鱼食虾、M1鱼和M2鱼;虾、螺蛳以绿藻为食。

①画出该湖泊水域中不同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简图。

②如果M3鱼从每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则M3鱼每增加3 千克,至少需要蓝藻多少千克?

(2)粉绿狐尾藻是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时可以通过种植粉绿狐尾藻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粉绿狐尾藻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3)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 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②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哪些?具体作用是什么?③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哪些?

(4)你还能举出水华防治的其他方法吗?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4.反思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二轮复习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遵照课标,对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扩展深化,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二轮复习中教师不能简单将知识点再罗列一遍,以专题形式复习时,以“点—线—面”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以点带面,注重基础的前提下提高能力以适应高考要求。但这要求教师能深入课标,明确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教学设计要符合生物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切忌一厢情愿,生搬硬套,忽略学生的学情。

猜你喜欢
水华逻辑概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逻辑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创新的逻辑
河湖藻类水华应急治理决策研究
幾樣概念店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