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孟子要义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当今政治文化建设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孟子提出的“寡欲”、“思诚”、养“浩然之气”能够指导人们如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他提出的“仁政”、民本思想及先养后教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孟子;思想要义;道德修养;政治文化建设
孟子思想对许多层面对建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和提高共产党员修养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结合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谈谈对当前个人道德修养与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孟子思想要义的精神价值
孟子思想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性善论”。孟子对人性有着非常积极和乐观向上的认识,并且对“性善”有着非常独特的表达和论述方式。孟子从经验的人生出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不忍心让别人受痛苦、同情别人之心的“恻隐之心”。他通过一个设定的场景让人们再次证实自己确有“恻隐之心”:突然看见一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一般人都会下意识地产生惊恐、同情和怜悯的情感,并且会伸手救助,这种感情和行为并不掺杂任何一丝杂念,因为这种“突然”的情景是来不及做任何思考的。孟子营造这个场景是想让人们设身处地去发现生命中最有尊严的一面。孟子认为这种情感就是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
孟子认为人有善性,但他却不盲目乐观。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的确是人的善性,但这只是善性的端芽。孟子指出了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最高尚、最有尊严的原因,但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这种端芽很可能、也很容易就被人自身本能及外在的欲望泯灭。因此,孟子不得不说“人之异于禽兽几希”——人和禽兽的差距其实就是那么一点点善的萌芽。人只有通过不断提升生命内涵才会培育出一棵善的参天大树,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二、孟子思想要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守护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满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物质欲望,避免欲壑难填。在孟子看来,物质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丧失,也不会丧失太多;而物质欲望很强的人,即使他的善心还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会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强调过多的物质欲望对人生修养的羁绊,甚至损害。从生活经验来看,物质欲望过多,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生修养,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灾难。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导致贪污腐败。
其次,是“思诚”。要修养自己的德性,必须要“诚”。孟子把“诚”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认为是“天之道”,告知人们必须要追求“诚”,即“思诚”。善是人们追求“诚”的基石,要真诚地、专心致志地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善的萌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善端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最后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境界。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心伟大刚强的气,必须用道义去培养,而且不能有一点点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间。我们在生活中对“浩然之气”的培养,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长,而是需要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地积累,用一生去培养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质。那些宁愿在艰苦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践行“浩然之气”,传播正能量。
三、孟子思想要义对当今政治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孟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终目的,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进一步推广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德性,让自己心中那个善的端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国共产党员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尽一个党员的应有职责。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如何把这种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实践呢?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养后教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源远流长。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社稷和君主相比较而言,人民在社会中最为重要,是最有价值的主体。孟子对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认识,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与表达,这是构成君权的基础。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据。国家、君主的设立,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为必须与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符合,竭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孟子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不仅是理论,还有具体、务实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视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具体的经济措施。孟子认为,普通的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以食为天”,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如果因为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无法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导致人们铤而走险,等他们犯罪了再去实施刑罚,这就等于是设置罗网来陷害普通老百姓。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姿芳.孟子德育思想的整体架构[J].现代哲学.2008(01)
[2]郑洁,徐仲伟.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
高慧(1984.10.03-),女,籍贯:陕西延安,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