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红 陈昆良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由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由于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过多的泌乳素(PRL≥25ng/mL),出现以闭经、溢乳、无排卵和不孕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关系密切。当前西医治疗该病仍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甲磺酸溴隐停为主,但该药具有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服药时间长及停药后容易出现反弹等缺点,致使患者依从性较低。中医学古籍并无本病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闭经”、“月经后期”及“不孕”等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疏肝解郁、开窍镇静结合调周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30例,并与甲磺酸溴隐停治疗的30例做对照,结果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中医妇科门诊的患者,共60例,按就诊顺序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年龄 20~42 岁,平均年龄(30.27±5.91)岁;病程 3 个月~6年,平均病程(2.84±0.23)年;表现为月经稀发 19例,闭经6例,溢乳2例,不孕3例。对照组30例:年龄 21~44 岁,平均年龄(30.73±5.64)岁;病程 3 个月~6.5年,平均病程(2.64±0.28)年;表现为月经稀发 17例,闭经7例,溢乳3例,不孕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泌乳素血症参照《妇产科学》[1]及《中华妇产科学》[2]中有关标准拟定:(1)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溢乳、头痛眼花及性功能改变等;(2)上午 (9:00~11:00)空腹取血, 测血清PRL>25g/L 或 1.14nmol/L。
1.3 纳入标准 凡符合西医高泌乳素血症,并排除药物、下丘脑或垂体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及手术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泌乳素升高者。
2.1 治疗组 应用疏肝解郁、开窍镇静方结合调周法治疗。基本方药组成: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钩藤各15g,石菖蒲、僵蚕、葛根、泽兰各10g,薄荷6g,干姜5g,甘草6g,炒麦芽60g。调周法:卵泡期(月经周期第5~13天)加用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制何首乌;排卵期(月经周期第14~15天)加用当归、羌活、莪术等;黄体期(月经周期第16~28天)加用鹿角霜、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桑寄生、杜仲;行经期(月经周期第1~4天)加用蒲黄、五灵脂、红花等。化裁法:若形体肥胖、多毛、四肢倦怠、疲乏无力等,加用苍术、陈皮、皂角刺、半夏等;若肝郁化火,出现口干、口苦者,加黄芩、栀子、川楝子。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期间若发现怀孕则停止服药。
2.2 对照组 予甲磺酸溴隐停片 (佰莫亭,批准文号:H10261110,生产企业:Gedeon Richter Plc,规格:2.5mg)口服。服法:从小剂量开始,临睡前服用。每次1.25mg,每日1次,若无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1周后日剂量可增加1.25mg,直至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每日剂量通常分2~3次服用。如果在6~8周内未达到满意的疗效,可尝试每日增加剂量2.5mg。以后维持此剂量。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发现怀孕或PRL<3ng/mL时则停止服药。
2组均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复查。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月经周期、溢乳、乳房疼痛、心烦易怒、不孕等症状的变化情况。(2)性激素水平测定:主要包括PRL、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及促黄体生成素(LH)。均于治疗前后(月经第20~22天)上午(9:00~11:00)抽血化验。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停药6个月后复发率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血清PRL正常,月经周期规律或不孕者怀孕,溢乳停止,其他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随访无复发;有效:血清PRL值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月经基本正常,闭经者通经,溢乳消失或减少,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效:血清PRL值下降不明显,仍高于正常值,治疗3个疗程仍有月经不调,溢乳时有发生,其他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3]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痊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30例,痊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2组临床疗效相似。
3.4.2 2组性激素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水平比较
3.4.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30例,出现不良反应者3例,发生率10.0%;对照组30例,出现不良反应者11例,发生率3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4.4 2组停药6个月后PRL异常率比较 停药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复查PRL水平。治疗组 27 例,PRL 水平异常者(PRL>25g/L)2 例,异常率7.4%;对照组26例,PRL水平异常者14例,异常率53.8%。2组PRL异常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高泌乳素血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近年来,随着免疫放射检查的运用和普及,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根据临床观察,罹患该病的多为中青年妇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刘完素亦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足厥阴经环阴器,布胸胁,过乳头,上巅顶,与闭经泌乳之症息息相关。精血同源,肝郁化热,戕伐肾阴,耗损肾阳,而肾主生殖,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当今妇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普遍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如情志不遂,气机失调,肝失疏泄,精血不能下注胞宫形成月经,痰浊随上逆之气血阻滞脑窍,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泌乳甚至不孕。故本病与肝、脑、肾密切相关,病位在脑,病机关键是肝郁气滞、清窍壅闭。此外,笔者认为高泌乳素血症是作用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而高于此轴,治疗应兼顾脑—神明这条生殖轴的最高中枢[4],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开窍镇静结合调周法为主。调周法又称中医周期疗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夏桂成教授立足于中医传统调经疗法的基础,依据月经四期中肾气和气血的具体变化,制定相应的调经原则[5],在月经周期各个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病理变化特点,选用不同治法与方药以期恢复“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类似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功能,从而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等各种疾病。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合归、芍养肝体而调肝用,疏肝而不伤阴血。白术、茯苓、干姜及甘草健脾助运,体现了《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未病先防的治则。《本草通玄》载:“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肝条达,可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泽兰不寒不燥,性较温和,行而不峻,具有祛瘀散结而不伤正气的特点,为妇科方中最为常用的药品。炒麦芽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拟多巴胺激动剂作用,能抑制PRL分泌。高泌乳素血症病位在脑,故酌情加入石菖蒲、葛根、僵蚕、薄荷及钩藤等少量开窍豁痰镇静之药,取其引药入经,通达脑窍而起到定神镇静之功。此外,笔者遵循调周法,按照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半月)—排卵期(重阴必阳转化)—黄体期(阳半月)—月经期(重阳必阴转化)的规律,择期加选药物进行调理。卵泡期血海空虚,子宫藏而不泄,呈现出阴长的动态变化,乃重阴状态,加用益阴养血药;排卵期由阴转阳,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候”,加用活血化瘀药促排卵;黄体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加用温肾壮阳药,以促进达到重阳,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而月经期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呈现“重阳转阴”的特征,加用活血化瘀药。
综上所述,运用疏肝解郁、开窍镇静结合调周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性激素指标血清泌乳素及雌二醇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停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乐杰.妇产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2[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2
[3] 罗惠文.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6
[4] 曾蕾,郜洁,赵红艳.罗颂平教授论治垂体微腺瘤致月经不调经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1323
[5] 关丽珍,林慧光.夏桂成教授调周法简介.福建中医药,199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