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短期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2015-04-12 02:13张春芳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脑梗塞氯吡血小板

张春芳

(山西大同同煤三医院内一科 山西 大同 037017)

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急性脑梗塞主要是因为脑内血液循环出现异常,而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采取措施提高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我院采用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法,取得了尤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标准为:(1)所有检测指标满足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协会制定的急性脑梗塞标准;(2)通过头颅MRI 或CT 检查确诊;(3)患者年龄在30-75 岁;(4)发病时间在24 小时内。排除标准:(1)入院前1 周服用的药物对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的患者;(2)合并凝血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者;(3)心源性脑栓塞者;(4)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或恶性肿瘤者;(5)对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过敏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按照投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2-74 岁,平均51.5 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31-75 岁,平均50.5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降血脂、控制血糖治疗,对于存在脑水肿的患者还进行甘露醇(20%)脱水治疗,同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给予100mg 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 次/d,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75mg 氯吡格雷+100mg 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 次/d。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5 天。15 天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加以对比。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凝血4 项等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不良趋势。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本文采用的是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如果P <0.05,则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90.0%),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且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的幅度,所以治疗后两组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2.3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瘀点、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轻度牙龈出血;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瘀点、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患者虽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消退,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人类生活压力的急剧增加,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已经成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突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急性脑梗塞多发生于30-75 岁的群体,并且经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刚发病的时候,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在几小时内或1-2d 内病情会迅速扩大,并且出现偏瘫失语或认知功能障等现象,甚至发生昏迷。一旦演化到该阶段,将会出现很多的并发症,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上诱发急性脑梗塞的原因比较多,而血栓是其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血栓首先会破坏血管内皮组织,暴露内皮下组织,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同时释放出了大量的血栓素A2(TXA2)和二磷酸腺苷(ADP),进而导致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最终诱发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差异加大,有些症状表现的很突出,但是有些症状有相对较为轻微且很难察觉,极易被患者所忽略,由此增加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临床上急性脑梗塞的症状主要有:(1)起病突然,几小时内或1-2d内达到高峰;(2)眩晕、头痛、耳鸣半身不遂,同时还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多种情况;(3)脑CT 检查能够准确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初期诊断率可以达到100%。上述是急性脑梗塞患病时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所以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接受相关检查,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降低疾病的进一步扩展。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急性脑梗塞主要采用阿司匹林予以治疗,原因就在于其可以抑制环氧化酶,阻止血小板发生释放和聚集反应,继而降低血栓的发生。但是该类药物对抑制血小板在损伤上皮中粘附不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对二磷酸腺苷(ADP)刺激血小板激活也无抑制作用。但是氯吡格雷属于新研发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仅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发生结合,导致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藕联的糖蛋白结合。而且氯吡格雷还能够阻断ADP 诱发的血小板活化增强过程,由此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大量的研究显示,氯吡格雷还能够减少巨噬细胞和斑块内脂质细胞的生成,从而增加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巨噬细胞所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能够对斑块纤维帽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使斑块趋向破裂。而平滑肌细胞又是分泌细胞基质、斑块纤维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斑块趋于稳定,因而氯吡格雷对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效果。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而且还能防止血栓形成或扩展,改善血流变状态,促进血流状态改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对照组(90.0%),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并且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虽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一段时间后不良反应消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短期治疗,有助于大大减轻脑缺血损伤,降低CRP 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因而值得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猜你喜欢
脑梗塞氯吡血小板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梗塞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