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复合型外语教学文化导入的研究
——以旅游英语为例

2015-04-11 14:38卢珊苏晓智吴耀武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外语

卢珊 苏晓智 吴耀武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复合型外语教学文化导入的研究
——以旅游英语为例

卢珊 苏晓智 吴耀武

文章简要回顾了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概况,简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与我国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相结合,提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近维度相似性。重点探讨了以旅游英语为例的复合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复合型外语教学 建构主义 文化导入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概述

建构主义(C o nstructivism)是一种在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学习与知识的理论,因其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关系,因此,该理论被视为解释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溯源至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该理论从哲学传统出发,指出文化是使人类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的重要介质。这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的智慧”,这种特质使其可以对周围环境以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式作出反应。皮亚杰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和维果茨基也从各自角度对此理论进行了推进和完善。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即早期建构主义的雏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以“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期传入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回到欧洲,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当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因其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关系,该理论被视为解释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从本质上讲,建构主义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对传统认识论形成了革命性的挑战。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并非如传统学习理论所认为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而被动得到,而是学习者本人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借助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等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和资料,最终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分别是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的“情境”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包括学习场所、学习氛围等软、硬件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是指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

复合型外语教学的新需求

1.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 T O后,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更趋向国际化、通用化。我国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外语“模式。面对社会的发展,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体而言,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各种相关能力的培养。关于课程设置,《大纲》也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专业课程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英语专业知识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经贸、法律、文化、旅游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2]。从某种意义而言,英语专业知识是营建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英语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境”,相关专业知识对其进行更具实用的、深层次的“情境”构建和拓展。在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产生更富成效的“协作”与“会话”,进而质化英语学习的“意义建构”。

2.旅游英语教学需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结论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之一,到2020年,还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加速融合无疑会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要着眼于未来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要为国家培养既懂外语,又具有旅游方面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的外语专业教学。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具有复合化的特征。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至少包含三个模块的内容:(1)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2)沟通交际的技能;(3)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三个模块中交织融汇着语言与文化的渊源。

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文化产生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必然会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的现状、特质、发展和趋势。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特所说:“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3]因此,语言从特定角度揭示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既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影响,同时也体现着该民族整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质。语言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对不同文化族群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显然,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要理解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相关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必须首先懂得相关语言。因此,我国外语界目前普遍认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旅游英语作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交叉学科(旅游学专业和英语专业)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旅游英语在学生日后的相关旅游交际和管理活动中,不仅仅是对话交流的基本工具,而且在保护和传播本族文化,促进本族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融合,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误解,避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校的旅游英语教学中,从基础阶段就要加强文化的导入,这不仅包括西方文化的引入,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西方文化的引入

不难看出,“陈庄体”因接受者不同的诗学宗趣而呈现出褒贬判然的现象,后人对“陈庄体”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针对陈、庄二人诗歌说理、用理语入诗。这并非是说诗歌不要含理,而是贵在有理趣,正如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所言:“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30]凡例其实,陈、庄二人诗歌自有其各自面目,亦非专作理语。这样看来,时人或后人之批评有其局限性,相应地评价和诗坛地位也有失偏颇。因此,“陈庄体”在有明一代诗坛应占有一席之地。

语言既是文化的基石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点早已被广大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者所公认。从根本上讲:对一种语言当中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符号的全面和深刻理解都必须以对运用该语言的文化的理解为基础,所以,在国内的语言教学领域会提出“文化教学”的理念,即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输入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材中,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政治法律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比比皆是。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认同要获得母语者的语言使用熟练程度就必须了解英美文化,掌握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甚至行为习惯。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使用的失误和跨文化交际的不妥。

这一共识对英语教学当中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自然也是适用的。同时,基于旅游从业人员将来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旅游英语教学当中的西方文化引入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对异域文化必要和充分的了解作储备,就没有将来工作的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

2.本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与“西方文化的引入”相比,国内的外语教育界尤其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族语文化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较多地讨论了它的负面作用。其实,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其特定的文化环境进行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即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会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因此,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在接受英语这一“世界性媒介”的同时,也坚持要保持本土的语言及文化,努力维系本民族的身份和独特的文化印记。比如印度、新加坡、南非等许多国家在使用英语作为他们日常的工作语言的同时,也在号召他们的年轻人珍惜和维护他们的本土文化,以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过分“入侵”和“垄断”,所以他们使用的英语都多少带有本国文化的烙印。将这种烙印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在适当的程度上深刻化、标签化,不仅不会影响英语的规范表达,反而会促进英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将本土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的一种手段。在这里,具有本族文化印记的语言表达不会成为国际交流的绊脚石,而是文化交际的最有效的媒介。

束定芳和庄智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会在两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母语文化可以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参照体,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这些目的语文化所具备的重要特征,从而加深对其民族文化本质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习者母语文化心理的干预与调适,能够有效促进和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提升其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潜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4]。因此,加强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其对一种文化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同时可以尽量避免母语文化在其外语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现象,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效应。

作为将来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目前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英语对于他们而言,决不仅仅是日后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他们宣传和传播本族文化,继承和保护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消除文化隔阂,避免和解决文化冲突的必要保障。如果对外国朋友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孔孟之道、阴阳八卦等不甚了解,不能给出令其满意的解答,无疑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与合格的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要求相去甚远。基于特殊的工作岗位和环境,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广播四海是一代代旅游人的宏图大志,也是他们肩上推卸不下的艰巨责任。

因此,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尤其是旅游英语的教育中,应该加强中国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必要抵制,也同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语言这一形式载体加上相应的信息才可以构成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基础[5]。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不仅有利于产生学习目的语外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异文化的了解和认可,也有利于他们去传承和深刻理解本族母语文化,从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进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汉英两种语言的可比性问题早在17世纪的《普遍唯理语法》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作者阿尔诺和朗斯洛认为:语言体现思想。既然人类的思想有共同性那么语言也有共同性[6]。把握语言之间的关系,要以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关系为基础。只有把握两种文化的个性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两者的共性;理解两者的共性才能更加准确地领悟其个性。共性与个性不可分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英语教学尤其是旅游英语教学当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以对目的语文化的细致认识和敏感体验为前提,以对母语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为支撑,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交际为最终目的。

结束语

总之,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提醒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认知主体,要最大限度地使其处于主动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要积极营造学习者的正效应“学习情境”,在富有成效的“协作”与“会话”过程中,质化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旅游业的实际工作中,良好的交际与沟通是良好服务的基础。旅游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典型复合英语模式,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媒介之一,是每个旅游从业人员与国际游客交际和沟通应该掌握的最重要工具。为达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而在旅游英语教学当中实施的文化导入,不能只强调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文化障碍和西方文化的吸收;而应该要重视汉、英文化的共性,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注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甚至重组。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综述》,《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杨东焕:《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陈国华:《普遍唯理语法和〈马氏文通〉》,《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

作者单位:卢珊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苏晓智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陕西西安吴耀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陕西西安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N 005);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GH 140617);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5JK1606)。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英语专业外语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