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国务院11月5日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5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建设与改革并重,《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有序推进实施。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高校要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对建设方案要开展咨询论证,动态监测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据新华社)
本刊讯(杨希)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如何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进行了决策部署。
《意见》强调,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意见》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本思路包括: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坚持省级统筹、协同推进四个方面。
同时,《意见》明确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14项主要任务:一是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二是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三是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四是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五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六是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七是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八是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九是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十是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使转型高校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依赖的继续教育基地;十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十二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十三是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十四是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意见》提出,在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方面,一要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二要加快推进配套制度改革;三要加大对试点高校的政策支持;四要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五要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六要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
刘悦笛撰文谈“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在2015年10月28日的《光明日报》中撰文谈“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文章指出,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在。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孔颜乐处,在适度接受了科学世界观后被转化,它并非宋明理学所求的那种天道流行的“道德形而上学”,而是人与宇宙的和谐共振并蕴含了共通情感的“审美形而上学”。此种形而上学从现实经验中得以生成,在历史过程里继续塑造,进而生发出终极的先验架构,这才是儒家介于“道”与“器”之间并融会贯通的意义。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