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之声》中玛利亚的主体身份建构

2015-04-11 14:38白爱娃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家庭教师玛利亚福柯

白爱娃

浅析《音乐之声》中玛利亚的主体身份建构

白爱娃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音乐、景色、情节、人物心灵之美让观众产生种种震撼,该影片已从教育、教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被解读。本文借助福柯的话语、权利、主体理论,探讨影片中女主人公玛利亚的主体身份建构,从而解读出一个现代视域中好老师、好妻子、好母亲的女性形象。

话语权 主体 建构 家庭教师

重新认识自己

玛利亚在修道院被视为“问题人物”,而院长却把玛利亚比作浮云、海浪、月光,它们都是大自然美的存在,自由流动是它们的特性,也是它们美丽的根本。人类无法阻止自然规律,更不能去破坏这种自然之美。院长赏识玛利亚与众不同的一面,在院长眼里玛利亚活跃、热情、奔放,向往自由,玛利亚身上洋溢着无限生命活力。所以,院长给了玛利亚追寻自由的机会,就是去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当玛利亚被告知要当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时,她内心很矛盾:“我一向渴望着冒险做我不敢做的事情,现在我面对着冒险,为何我如此害怕?”玛利亚勉不了对未来充满担忧:“我怀疑我的未来。”看来胜任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确是个挑战,但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任职的路上玛利亚用歌声鼓励自己,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她坚信“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他会在某处开启另一扇窗”。玛利亚利用歌声话语的形式在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她在思考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变得强大起来,成为精神上的强者。为此,玛利亚对自己说“我必须停止多疑和忧虑,不然我会回到原点”,她要重新认识自己。

她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充满正能量,去面对即将遇到的人和事。“上苍会祝福那些孩子们,他们会以我为榜样,会听我的话,每走一步我会更确信,一切事情都会好转,我有信心世界会由我掌握,因为我对自己有信心……力量不存在于财富里,力量存在于静夜的酣睡中。”这是多么重要的宣称,玛利亚认同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玛利亚已经下定决心要重新塑造一个自我,建构自己新的身份,适应新的环境。

家庭教师身份建构

对于主体建构,福柯希望通过运用自我关注的技术来进行改造,促使个体进行反思,目的是要在主体消亡之后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正如福柯所说:“那些有意并自愿的行为,人们不仅用它们来给自己的行为制定规则,还试图通过它们改造自身,改变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把他们的生活变成承载了某些审美价值并满足某些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这种人是一种走出束缚,不受权力与知识压抑的主体,是经过自我塑造、自我关注后所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审美性存在的伦理主体。玛利亚正是运用自我塑造、自我关注技术改造自身,改变她独一无二的存在,把她与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富有审美情趣,充满艺术美感。

玛利亚与孩子们初次见面时,莉莎说:“我不需要家庭教师。”玛利亚却真诚而平静地回复:“很高兴你告诉我,我们可以做好朋友。”当听到碧姬塔评价她的衣服“最丑”时,玛利亚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而过,宽容大度。她对孩子们的言语表示理解,她愿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她想去了解孩子们。玛利亚以低姿态的家庭教师身份与孩子们坦诚交流,“我没有做过家庭教师,一点儿也不懂,需要许多建议”,她不但坦诚,而且能与孩子们平等友善地沟通。这样的“示弱”会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放松,自然地表现他们的童真。玛利亚看重自由,她尊重孩子们,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自由玩耍的机会,即使被孩子们捉弄,玛利亚依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理解和友好。这恰恰是前十一位家庭教师所欠缺的。玛利亚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思维,怀抱对他们的理解,这种守望尊重的教育是美好的、健康的、自由的、本真的教育。

在晚餐时孩子们恶作剧,玛利亚坐到放置在椅子上的松果,她不但不怨恨,不挖苦训斥,不告状,不惩罚,反而表示理解、同情和宽容,以自己得了风湿为由为孩子们解围,还向上校表扬、夸奖孩子,给予善意的回报,幽默风趣地解决遇到的难堪。她说:“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秘密”并且大方真诚地向孩子们表达:“你们让我感到温暖、快乐、欢悦。”玛利亚的语言是一股充满了爱的暖流,缓缓地流淌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她的话语效果相当明显,孩子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惭愧和懊悔,同时又为玛利亚的宽容感到高兴,从这个时候开始,玛利亚初次被孩子们从心底接纳了、认可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玛利亚的家庭教师身份得以确定。

正是因为玛利亚在晚餐时说的那些话语,孩子们与玛利亚的心理距离不断拉近。在当天晚上,莉莎与男友约会回来直接进入玛利亚房间,尽管她想溜出房间,但听到玛利亚:“上帝保佑莉莎,让她知道我是她的朋友,让她告诉我她在干什么。”莉莎由起初的隐瞒到最终坦白,并且说“我需要家庭教师”,可见她对玛利亚给予肯定。其他孩子听到雷鸣害怕,一个个跑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以歌声安慰孩子们。歌声传达着玛利亚的教育理念,孩子们与玛利亚一起唱一起跳,快乐无比,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她的家庭教师身份不断地得以强化。

玛利亚热爱大自然,她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田野、大山、河流玩耍,爬山、爬树、野餐、划船、玩球,使他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体验由此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喜欢她简单、质朴、充满欢乐、活泼的语言。玛利亚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的博大胸怀,教育离不开自然,正是玛利亚的这种自由教育观使她在特拉普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地位迅速上升。

玛利亚返回修道院后,七个孩子一同去修道院找她再回来是玛利亚家庭教师身份成功建构的见证。孩子们离不开玛利亚,没有玛利亚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活力和激情的。他们不但喜欢玛利亚这种把生活音乐化的艺术授课方式,而且喜欢玛利亚内在的自由和谐之美。玛利亚的话语表达出她的思想之美,传达出她的生活情趣之美,折射出她的个人魅力之美,这些特点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家庭教师形象。

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在福柯那里,“权力”不再是镇压、压制、制约等消极的代名词,而是社会文化构架中必要的、充满活力的条件。根据福柯的理论,权力与话语是紧密相联的,权力始终与话语如影随形,而话语是权力的一部分,话语最终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权力,这便是“话语权”。话语权的持有者,可以建构胜利、历史、理性,可以将异己的话语建构为他者,让它保持沉默,将它排斥和放逐。福柯认为,不是主体产生话语,而是话语决定主体。他指出主体是一种依据陈述的界限而不断变化的位置或地位。话语规定了说话者的身份、话语产生的语境及说话主体的位置。玛利亚在成为特拉普上校家女主人的道路上正是运用了话语叙述使自身主体的地位不断变化。

玛利亚大胆的性格有利于她使用话语,争夺话语。在初次与上校见面时,她说:“你一点儿也不像上校。”上校让玛利亚试用口哨召集孩子们,玛利亚断然拒绝:“我绝不会用哨子回应的,哨子是用来召唤动物的。”玛利亚尊重自然,尊重孩子,为此她坚持己见。对上校来说,这个家庭教师非同寻常。玛利亚给孩子们带来生活方式上巨大的变化,恰恰是强调严明纪律的上校所完全不能容许的。上校把严明的纪律视为管教孩子至高无上的法宝,他利用支配技术建构主体,而玛利亚用自我技术来塑造主体,她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孩子,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欢乐与笑声。

话语决定主体,玛利亚塑造了一个勇敢、自由的女性形象。玛丽亚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观点,理直气壮地指出上校一点儿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玛利亚在言辞上与他针锋相对,毫不相让。这是上校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个家庭女教师竟然如此张扬霸气。对此上校十分生气,命令玛利亚立即回修道院去,此时,从客厅传来了孩子们优美的歌声。上校回到房间与孩子们一同唱起来,融入到歌声传递的爱的意境里,气氛相当温馨。歌声温暖了他冰冷已久的心田,使他的心灵恢复了和谐。上校不得不承认自己教育方式有误,上校开始从心理上接纳玛利亚,他对玛利亚有了新的认识。

[1]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

[3]张巨武:《对电影〈音乐之声〉中现代教育理念的理性思考》,《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家庭教师玛利亚福柯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A 17-year-old helps to feed 12,000 homeless people
精灵当家⑰ 家庭教师
in class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家教热现象透析
在白宫的童年
——玛利亚·奥巴马
玛利亚重现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