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婷婷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浅谈《六书故》训诂方法之“声训”的运用
蒋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声训”是用来探求词义的主要训诂方法之一,宋元之际的戴侗对“声训”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六书故》释义中,主要体现在寻求本字、诠释联绵词、系联同源词以及究明方言四个方面,为“因声求义”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书故》;声训;运用
宋元之际戴侗所撰的《六书故》是一部经典的字书,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释词义时采用“形训”“声训”“义训”等多种训诂方法。本文主要阐释“声训”法在《六书故》中的运用。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语音才是语言的内在形式,在探求词义时,如果仅仅依靠“形训”法,就会有很多词义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古代学者就充分利用语言的内在形式,运用“声训”法来探求词的意义。
用因声求义法来探求词义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说明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但这种“约定”一旦进入交际,音与义的关系就具有了规定性和强制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大量的新词,陆宗达说:“但在词汇的丰富发展过程中,还要由旧词中分化出一批新词。这些新词的词义是旧词词义的延伸,词音则是旧词的承袭或有规律的稍变。因此,源词和派生词之间便发生了历史的渊源关系,同源的派生词之间便出现了音近义通的现象。”由此可见,新词受到原有之词的音和义的影响,新词和旧词之间有了“音近义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声训”法成为必然。
“声训”就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来寻求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萌芽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使用“声训”法释义的专著。到了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说。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而宋元之际的戴侗提出了“因声以求义”论,并将其广泛地运用到《六书故》的释义中。戴侗在《六书通释》中说:“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这表明他对音与义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见解,为“因声以求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训”法是《六书故》中运用的主要训诂方法之一,体现了戴侗对“因声以求义”论的认识,其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求本字
戴侗对假借有明确的认识,他在《六书通释》中说:“‘所谓假借者,谓本无而借于他也’,‘所谓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可知,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类。“破除假借,寻求本字”说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所谓“本字”是指用来专门记写某个词的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直接的联系。所谓“借字”是指被借来代替本字的字。本字和借字之间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因此,以声音为线索,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想要破除假借,必须明古音。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序》中说道:“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强调了“明古音”的重要性。古书假借颇多且义难求,用“声训”法说明假借,可使词义易于理解。《六书故》中主要根据借字与本字之间音同、音近的关系来破除假借,分为以下几类:
1.音同假借。所谓“音同”,是指借字和本字的上古音的声、韵皆同。如:
①旁,四畔为旁。借其声为旁皇之旁。(卷一)
按,“旁”“彷”二字上古音均为并母阳部,声同韵同,读音相同。“旁”为“徬”的借字,是同音假借。只借“旁”字的读音,与字形、字义无关。
②眉,目上毛也。……古书多假借。《荀子》:“面无须麋。”借用麋字。(卷十)
按,“眉”“麋”上古音均为明母脂部,声同韵同,二字音同。“麋”为借字,“眉”为本字,二字同音假借。
③邈,道远望之遼邈也。古通用藐。(卷十六)
按,“邈”“藐”上古音均为明母药部。“邈”、“藐”声同韵同,同音。“邈”为本字,“藐”为借字。
④芜,草弥漫也。《书》曰:“庶草蕃庑。”借用庑字。(卷二十四)
按,“芜”“庑”上古音均为明母鱼部,声韵皆同,二字音同。“芜”、“庑”同音假借,“芜”为本字,“庑”为借字。
2.音近假借。“音近”是指古音相近。有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三种情况。
(1)声同韵近。“声同韵近”,是指本字和借字的声母相同,韵母有旁转、对转、旁对转及通转等关系。
①欨,温吹也。……又借用休。《传》曰:“民人痛疾,而或噢休之。”
按,“欨”上古音晓母鱼部,“休”晓母幽部。二字均在晓母声同,鱼幽二部旁转,声同韵近。“休”为“噢”的借字,二字音近假借。
②傩,宛委貌也。《诗》云:“佩玉之傩。”曰:“隰有苌楚,倚傩其枝。”又通作难。《诗》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卷八)
按,傩,泥母歌部;难,泥母元部。“傩、难”均在泥母双声,歌元二部对转。“傩、难”声同韵近,“难”为借字,“傩”为本字,二字音近假借。
③勠,并力也。……古通作戮。《传》曰:“戮力同心。”
按,“勠”“戮”上古音均属来母觉部,声同韵同,二字同音假借,“戮”为借字,“勠”为本字。借字“戮”表示本字“勠”的“并力”义。
(2)声近韵同。所谓“声近韵同”,是指本字和借字之间韵部相同,声纽是旁纽、准旁纽、准双声或邻纽的关系。
①信,……又假借为信宿之信。一宿为舍,再宿为信。又平声,屈申之申,亦借用此。(卷十一)
按,上古音,“信”属心纽真韵,“申”属书纽真韵。“信”“书”心书二纽为邻纽,同属真部叠韵,二字声近韵同。“信宿”是“连续两夜的意思”,“信宿”就是“申宿”,因假借而得之。“信”、“申”二字音近通假。“申”为本字,“信”为借字。
②赡,给足也。通作澹。《汉书》曰:“以澹一隅。”(卷二十)
按,赡,禅母谈部;澹,定母谈部。“赡”、“澹”禅定二母准双声,同韵部叠韵。“赡”为本字,“澹”为借字,二字音近假借。借同音的“澹”字表示“赡”的本义。
③荑,草木初抽牙叶也。柔毳曰荑。……亦借用梯。《易》曰:“枯杨生梯。”
按,荑,定母脂部;梯,透母脂部。“荑”、“梯”定透二母旁纽,同为脂部韵同。“梯”是“荑”的借字,二字音近假借。在《易》中借字“梯”表是“荑”的本义。
(3)声韵皆近。“声韵皆近”,是指本字和借字的声母是旁纽、准旁纽、准双声或邻纽的关系,韵部是旁转、对转、旁对转或通转的关系。
①洪,水张盛也。古借用降字。《书》曰:“降水儆予。”(卷六)
按,上古音,洪,匣母东韵;降,见母冬韵。“洪、降”匣见二母旁纽,东冬二部旁转,声近韵近。“洪”为本字,“降”为借字,二者音近假借。
②掘,发地也。古借用阙字。《传》曰:“阙地及泉。”又曰:“阙翦我公室。”(卷十四)
按,掘,群母物部;阙,溪母月部。“掘”、“阙”群溪二母旁纽,物月二部旁转,声近韵近,音近假借,“阙”为借字,“掘”为本字。借同音字“阙”表“掘”字本义。
由以上所举释例可以看出,戴侗对假借理论已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语言实践中。他在破除假借字,寻求本字时,不仅以语音线索为依据,还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佐证,使其阐明的假借信实可靠。他利用“声训”法对假借进行研究,能够破其假借字而读本字,使释义涣然冰释,这对读古书产生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诠释联绵词
“联绵词”又叫“连语”“连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联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不能将其分割开的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一般有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种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联绵词有了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联绵词之间声音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意义也是相通的。戴侗在《六书故》中收集了一些联绵词,在释义时他不拘形体,以“音”为根本点,将同义异形的联绵字系联起来,做出正确的解释。
①岣嵝,衡山之别有岣嵝。按句偻、昆仑、肃爽皆双声假借字。(卷五)
按,上古音,“岣”为见母侯部字,“嵝”为来母侯部字,“句”属见母侯部字,“偻”属来母侯部字,“昆”属见母文部字,“仑”属来母文部字,“肃”属心母觉部字,“爽”属山母阳部字。戴侗认为“句偻”“昆仑”“肃爽”都是“岣嵝”音同或音近的假借字,是“岣嵝”不同的书写形式,为“岣嵝”的借字,只借用音,不借义,借字“句偻”“昆仑”“肃爽”表“岣嵝”的本义。戴侗以声音为线索,将这些同义异形的联绵字贯穿起来。“岣嵝”是叠韵联绵词。
②匍匐,伏行也。古作扶服,亦作蒲伏。(卷八)
按,“匍”“扶”“蒲”均在并母鱼部,声同韵同,这三个字读音相同。“匐”“服”“伏”均在并母职部,声同韵同,三字是同音字。他认为“扶服”“蒲伏”都是“匍匐”不同的语音变体,形式不同,但意义是相通的。“匍匐”是叠韵联绵词。
③邂逅,行适相直也。古借用解后。(卷十六)
按,“邂”“解”上古音均为匣母锡部,声韵皆同;“逅”“后”均为匣母侯部,声韵皆同。“邂逅”是双声联绵词,“邂逅”与“解后”读音相同,音同假借。借“解后”表“邂逅”的本义。
④踌,踌蹰犹踟蹰也。踌、踟同声。(卷十六)
按,“踌”是定母幽部字,“蹰”是定母侯部字,“踟”是定母支部字。“踌”“踟”均在定母声同,幽支二部旁转,韵近。“踌”“踟”音近义同。“踟蹰”是“踌蹰”的不同语音变体,是不同的书写形式,音同义同,均表示犹豫不决貌。“踌蹰”为双声联绵词。
戴侗在《六书故》中运用“声训”法将同义异形的联绵字贯通起来,并根据一定的文献资料加以考证,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戴侗《六书故》中对联绵字的研究在汉语语言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代学者对联绵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系联同源词
所谓“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在音义上相互关联的词,它们之间有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关系。戴侗根据同源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以声音为线索,来推求字与字的意义关系,解释词义,系联同源词。
①晓,明辨也。昕晓同声。(卷二)
按,“昕”上古音为晓母宵部字,“晓”是晓母文部字。“晓、昕”均在晓母,声同;宵文二部旁对转,韵近,二字音近。《说文》解释“晓,明也”。《小尔雅》解释“昕,明也”。“昕、晓”二字,有共同的声符“日”,音近义同,为同源词,凡以“日”为声符的字均有“明”之义。
②消,水铄尽也。水之释为消,金之释、火之息亦为消,石之能释者亦为消。别作销。别作焇、硝。(卷六)
按,“消”“销”“焇”“硝”上古音均在心母宵部,四字声同韵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实则为同源词。“消”“销”“焇”“硝”四字均以“肖”为声符,均有“尽”之义。
③顶,颠、顶声义相通。(卷九)
按,“颠”上古音为端母真部字,“顶”为端母耕部字。“颠”“顶”二字同纽双声,真耕二部通转,音近。“颠”“顶”有共同的声符“页”,音近义同,为同源词。从“页”得声的字多有“首”之义,“颠、顶”都有“头之上”这一义项。
④绺,《说文》曰:“纬十缕为绺”。按缕、绺一声,实一字也。(卷三十)
按,绺,来母幽部;缕,来母侯部。“绺”“缕”来母双声,幽侯二部旁转。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说文》:“缕,线也”。“缕”“绺”二字有共同的声符“纟”,均表示与“线”有关,音近义同,二字为同源字。
⑤幔,漫蔽也。今人以帐前为幔。幔、幕声同。(卷三十一)
按,上古音,幔,明母元部;幕,明母铎部。“幔”“幕”明母双声,元铎二部通转,声同韵近。《说文》:“幔,幕也……蔽在上曰幔,在旁曰帷”。又曰:“帷在上曰幕”。“幔、幕”二字音近义同,是同源字,有共同的同源义素“帐幕、帐幔”。
由以上释例可以看出,戴侗以声音为线索,推求语源,系联音同、音近的字,并以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来探求它们的语源义,突出词义特点,加深读者对词义的理解。同时,戴侗用“声训”法来推求语源,系联同源词,对后代学者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沟通方言
方言是音变的结果,一个音有几个不同的语音变体,记为不同的书写形式,实际上在语音方面它们是相通的。
戴侗在《六书故》中论及了方言音转的问题。他在《六书通释》中说到:“凡方言,往往以声相禅,虽转为数音,实一字也,不当为之别立文”。由此可见,戴侗认为方音之不同,皆由一音而变。因此,借助“声训”的方法来究明古代方言是有必要的。
①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卷八)
按,侬,泥母冬部;人,日母真部。侬、人泥日准双声,冬真部旁对转。“侬”“人”二字声近韵近,读音相近。“侬”字在不同的地区,读音发生了转变。
②媦,楚人谓妹媦,即妹声之转也。(卷九)
按,媦,匣母物部;妹,明母物部。二字同韵部,韵同。匣、明二母旁纽。“媦”是“妹”的声纽发生了音转而来的。弄清来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媦”的含义。
③稷,土之榖也。……南人谓之穄。………侗谓穄、稷同声,实一字也。(卷二十二)
按,穄,精母月部;稷,精母职部。“穄”“稷”精母同纽双声,月职二部旁对转,声同韵近。“穄”是“稷”音转而来的,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故戴侗谓“穄”“稷”实一物也。
④母,……按古书母、马同音,皆莫古切。今世俗母、马同音,皆莫假切。《淮南子》曰:“西家子谓其母曰社。”《说文》曰:“蜀人谓母姐,淮南谓母社。”又齐人谓母妳。吴人谓母媒。虽方音不同,皆自母而变。(卷九)
按,上古音“母”明母之部字,“社”禅母鱼部字,“姐”见母锡部字,“妳”泥母之部字,“媒”明母之部字,“妈”明母鱼部字。据此,“社”“姐”“妳”“媒”以及今音“妈”这些方音皆自古音“母”转化而来的,它们之间是音同音近的关系。
⑤乳,禽鸟生子曰乳。……按楚人谓乳榖,奴口切。今人谓乳妳,奴蟹切。榖、妳皆乳字一声之转,故齐人谓母妳。乳媪因亦谓之妳,皆俗书也。(卷三十三)
按,“乳”上古音日母侯部字,“榖”见母侯部字,“妳”泥母之部字。由此可知,方音“榖”“妳”皆自古音“乳”转变而来的,它们之间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观察以上释例我们得出,戴侗运用“声训”的方法因声释义,寻找方言之间的音变之原,指出本字,利用语音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这究明了古今音变的问题,沟通了方言。他在究明方言的同时还阐释了得名之由来,让读者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本文对“声训”法在《六书故》中运用的具体分析,总的来说,戴侗“声训”法在《六书故》中的运用是比较科学的、全面的,他的见解也是比较深刻的。他对“声训”的研究在文字学、训诂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1]戴侗.六书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陆宗达,王宁.传统字源学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宁沈生)
蒋婷婷(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5-10-08
H0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