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学史的开创,文学世家研究的力作
——评李朝军著《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2015-04-11 11:22:00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编年文学史家族

潘 殊 闲

(西华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新型文学史的开创,文学世家研究的力作
——评李朝军著《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潘 殊 闲

(西华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构成国家的基础。对文学而言,“家”既是描写对象,更是描写者的归宿。由“家”而汇成“族”是中国基层社会最稳定、最坚固、最完善的组织。千百年来,绚烂的家族文化点缀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世家与家族文学虽各有侧重,却也相互推进,共同演绎了各自的文学辉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甚或文学流派的研究,比较忽略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背后的家族,更谈不上所谓家族文学史的研究与建构。这种状况在20世纪末得到了一定改善,进入新世纪后,逐渐形成研究的热潮。李朝军教授的这部《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3年9月,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朝军选择了这个家族文学的题目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2005年6月,该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得到评审和答辩专家的高度评价。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李朝军对博士论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不仅字数倍增,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有较大提升与拓展。近日捧读这部沉甸甸的大著,有三点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家族传统的精准定位。晁氏家族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化世家,于宋代尤为显耀。对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读者很想知道其家族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在哪里。朝军通过十余年的文献爬梳和思考,用了四句话概括,即:以文立家:“文学之家”与其家学;以德持家:“服道履正”与“蕴仁积善”;以礼齐家:“礼数尊”与“族无饥寒”;以书传家:“广艺文而为富”与“清德”。晁氏家族立家、持家、齐家和传家的秘笈就在于文、德、礼、书四字。这种概括不仅契合中国传统家族立家以至传家的核心精神,更与宋代特殊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生态相匹配。晁氏能够成为望族,能够家学显名天下,多赖有这样的家族核心价值观。

二是家族文学的兴衰流变。宋代晁氏家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虽不是以一流著称,但却以集体力量获胜,以时间跨度取誉。一门盛况,度越双百。如何总结这一家族的文学概貌,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客观描述其兴衰流变,确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朝军没有记流水账,也没有小大不协。他以北宋前期、元祐时期、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为四个节点,每个节点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家族人物予以观照。而每个节点又突出晁氏家族与其时代风云之间的关系。如北宋前期以晁迥为代表,突出其与宋初文学的关系。元祐时期以晁补之为代表,突出晁氏家族与苏轼、与苏门文人、与元祐党人及其学术之间的关系。而这一时期无疑是晁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而晁补之又因“苏门学士”之故,而成为晁氏家族的文学翘楚,故重点论述了晁补之的诗文词及其文学批评。北宋晚期以晁说之和晁冲之为代表,突出晁氏家族与崇宁党禁之间的关系及其衰门意识的形成。余韵尚存中,重点论述了晁说之和晁冲之的诗文词。南宋时期以晁公遡为代表,突出晁氏家族的衰落。如此安排,时间线索明晰,同时又有横断面的铺陈,纵横交错,立体展示两百余年的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的命运、风貌,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晁氏家族成员与所属时代的耦合粘贴,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生态。

三是家族事履的甄别辨正。全书的下编即为考据编,用了7章的篇幅,较为详实地考证了晁氏家族的人、事、物(作品等),即晁氏人物和晁氏作品混淆辨正;晁氏文人占籍辨正;晁迥、晁宗遡事迹作品编年;晁补之、晁端礼事迹作品编年;晁端彦、晁说之事迹作品编年;晁公武、晁公遡在渝事迹考;诸晁事迹作品辨疑辑佚。还有结语:家族文学的贯通研究与家族文学通史的展望以及附录:晁氏家族文学年表。这部分内容几乎都是啃的硬骨头,难点多,问题多,混淆多。朝军这些年有相当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这些疑难问题的考辨上。由于功夫下得深,自然收获也丰硕,有不少问题发前人所未发,或厘清前人所已发,或勾连前人零星的论断而为一体系。下面略举数例以示不虚。

首先,关于南宋晁氏的情况,由于资料缺失,学界罕有论及,本书则有细致的爬梳,补齐了南宋晁氏家世、作家及其文学衰落轨迹的钩沉和梳理,对于全面把握和完整书写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学史,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宋代晁氏精英在政坛、文苑、儒林颇有影响,本书对晁迥、晁宗慤、晁端彦、晁端礼等人生平事迹和作品的编年,对于晁公武、晁公遡早年在渝事迹的考索,都具有拓辟新功、填补学术空白的性质,对于文史学界的相关研究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

再次,作者敏锐地觉察到历代文献关于晁氏家世、人物、作品多混淆、多异说的现象,顺藤摸瓜,发现和解决了不少问题。据统计,本书考订、辨析晁氏族人内部之间的此类混淆多达100多处,仅作品辨析就有15篇。又如,对晁氏作家占籍历来颇多异说的问题,本书经过大量文献的梳理辨析,最后得出结论说:“晁氏作家的占籍问题之所以众说纷纭,其要害在于占籍、祖籍不分,分处济州、开封的两个支系混淆,后者尤为关键。”如此廓清是非之论颇能新人耳目,让人信服。当然,本书辨析疑误还多,仅第十三章《晁补之词编年匡补》一节考辨晁补之词的编年就有16首,其中质疑并修正6首,补充编年4首,判别编年分歧8首。此外,第十六章《诸晁事迹作品辨疑辑佚》还设专章考辨各种零星出现的疑问舛误若干处。

末次,本书考据篇对于部分作家生平作品的考证和研究颇见功力,不少地方体现了在借鉴、整合已有研究成果中实现创新、提升的学术目标。例如,关于晁冲之有无功名仕宦历来存在争议,有学者根据其子晁公遡赋作中的模糊记载推断他有出仕的经历,但还缺少坚证。本书在澄清带有相关信息的诗作《和新乡二十一兄华严水亭五首》(其三)的作者混淆以后,确认其为晁冲之作品(见第369页),并在其中找到了其仕宦的内证(见第453页),这样这个疑难问题遂可以定案。又如关于晁冲之重要事迹隐居的时间,对于人们习惯了的宋人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的说法,提出不同于众人“事在绍圣初”的理解,而力证其在政和末年:内证、外证并举,旁引博征,有理有见,不妨聊备一说。在晁冲之生平事迹掌握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进一步稽考其“除大晟丞”的真伪,依据史料和作者文集内证,辨析冲之并非“大晟词人”(见第453-458页,第305-307页),这就为客观研究评价其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前后照应、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研究也体现在晁氏其他作家晁补之、晁说之、晁端礼等人的研究中。

总之,本书发凡启微,新意迭现,总成会通,甚有足观,对学界客观全面认识晁氏家族文学颇有助益。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成功实践和全书纵横交织的多向性研究,作者所期待的晁氏家族文学史事实上已经建构出来——尽管人们可能因为教科书文学史模式的影响而要求撰写一部通俗简明的晁氏家族文学史,但本书作为研究形态的家族文学史,它的大力开拓和独特的文学史编创形式与其他已有的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的研究著作一样,为任何形式的晁氏家族文学史的编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期待其他形式的晁氏家族文学史和更多文学世家的家族文学史早日问世。

本书蕴蓄既久,渐成集腋成裘之作,其可圈可点尚多。就研究的全面性而言,它论列的晁氏作家已达34位,这在目前的晁氏文学研究中涵盖面是很宽的,这也就意味着除杰出作家外,本书还注重对晁氏小作家的研究。就开拓面而言,本书从晁氏入手,涉及宋初的白体、西昆体、北宋的诗文复古、北宋的党争、江西诗派、北宋词的流派流变、宗族的迁徙、家族文学史的创建、家族文学的古今贯通等话题,不但有打开一代文学史的窗口作用,而且涉及文艺理论、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它立足晁氏,又不囿于晁氏,在放眼历代文学世家全局的视野下,注重发挥晁氏文学研究的典型意义,因而全书学术内涵相当丰富。就学术路向而言,张海鸥教授在评论其初稿时曾赞誉说:“一切从材料出发,处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务,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治学态度,也是治学之正道。”此番破的之语既揭示了此书体现的求实学风,也具有发人深省的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张一兵]

2014-11-19

潘殊闲(1965-),男,四川眉山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I206

A

1004-2237(2015)01-0119-02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26

猜你喜欢
编年文学史家族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寻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摄影世界(2020年12期)2020-12-06 10:48:57
HK家族崛起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小偷家族》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苏词编年百年回顾与反思
影像编年:色彩美学、造型风格与跨界追求——论导演张艺谋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