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生,吴伟红,徐志远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科研处,江西 上饶 334001;3.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西 上饶 334001)
论学术论文的评价功能及其话语体系
余和生1,吴伟红2,徐志远3
(1.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科研处,江西 上饶 334001;3.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西 上饶 334001)
学术论文,指的是对某一科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近年来,由于学术话语权的外化,有些“学术论文”被人为地冠以“CSSCI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等等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外在光环,引发了学术评价的严重错位。从学术论文本身所具有的反映事物的功能来看,它有三大类型,即: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可以建立一套基于学术论文三种类型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管理、专家评审、期刊出版物等的学术评价依据,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论文; 评价功能; 学术话语
何谓“学术论文"?恐怕没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一般都会认为就是那些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大块的议论性文章,诸如大学的课程作业,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等。即便是工作后成了专业技术人员,每一次的职务考核、晋升,自然还是少不了“学术论文"。这样一来,“学术论文"该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身份概念吧?其实不然。查1979年版《辞海》,只有一个“学年论文"的词条;1984年版《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也不见有“学术论文"的踪影;199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学术"与“论文"是分开的两个词条。面对今天无处不在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引发了“学术论文满天飞"的泛滥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学术论文"的概念不清、特征不显、性质不明,造成了对这一事物的认知障碍。
其实,“学术论文"是一个合成词,由“学术"和“论文"共同构成。所谓“学术",指的是较为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意思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所对应的英文Academia,来自于古希腊雅典外围的一个地名(Akademeia),那里有一座体育馆曾被柏拉图用作“哲学教学研究中心"而闻名。Academia被用以指称“学术",确也包含有学术界、学术环境的身份认同,在这个意义上通常被译为“学术",这与中文的“学界"或“学府"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论文",本质上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不仅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中探讨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描述科研成果用于学术交流的工具。
综合上述有关“学术"与“论文"的概念,我们不难对“学术论文"给出一个基本的定义,即:学术论文是对某一科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1]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人们为了验证和推广那些学术论文的实际应用,20世纪初出现了以经验统计规律为核心的“文献计量学",1926年公布了表征科技文献作者分布的“洛特卡定律",1934年确定某一学科论文在期刊中分布的“布拉德福定律",1948年发布了表征文献中词频分布的“齐普夫定律"。又有致力于“参考文献"研究的加菲尔德于1963编成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超越时空、跨学科文献、探索微观结构的“引文分析"理论和技术,更易于文献的有序量化,使引文分析成为学术评价的实用工具。目前,这些理论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核心文献、评价出版物、考察文献利用率、实现图书情报乃至科研管理部门学术评价的依据。
明确了学术论文的文化身份,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基本类型,也就是学术论文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从它所具有的反映事物的功能来看,至少应有三大类型。
一是学科性论文。也叫学科论文,即就某一事物的基本问题进行研讨,并表述研究成果的叙述性文章。一般以现状、原因、对策的形式,对这一问题的所言所行展开讨论,非常类似于写作中的记叙文。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医学中的临床经验、工学中的方式方法、文艺中的创作技巧、管理中的工作总结等等。由于此类论文不需要太多的讲究,也不必要高深的理论,兴之所至,随意写来,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竞相被报纸刊物登载。若从学术评价的角度认识,可以归为“一般性论文",即“一般的期刊论文",或“一般期刊的论文"。
二是学理性论文。也叫学理论文,即在“一般性论文"的基础上,就某一事物的专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并表述研究成果的论述性文章。一般以论点、论据、论证的形式,对这一事物的所见所闻展开研讨,非常类似于写作中的议论文。如事物的逻辑规律、辩证思维、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等。此类论文需要基本的学科知识、一定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术修养、相应的思辨能力。广泛应用于各学各科的理论探讨、理性思辨,是报纸刊物展开讨论、进行求证的刊载选择。若从学术评价的角度认识,可以归为“理论性论文",即“理论的期刊论文",或“理论期刊的论文"。
三是学问性论文。也叫学问论文,即在“理论性论文"的基础上,就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专门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见,并表述研究成果的阐述性文章。一般以概念、特征、作用的形式,对这一专门问题的所思所想展开探讨,非常类似于写作中的说明文。如事物的概念定义、基本特征、一般意义、实际效用等等。此类论文需要专门的学科知识、专业的理论水平、专职的学术修养、专属的创造能力。广泛应用于科学领域内的发明创造、理论创新,是报纸刊物引领思潮、传承学术、扬播思想的刊载选择。若从学术评价的角度认识,可以归为“创新性论文",即“创新的理论论文",或“创新理论的论文"。
如前所述,学术论文是指对某一科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具体来说,即是某些专门问题经过理性的思辨、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观察、实验而得到的成果;或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已知的原理的科学总结、取得的新的进展,以提供学术会议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套基于学术论文三种类型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管理、专家评审、期刊出版物等的学术评价依据。
一是科研管理的评估依据。在科研管理领域,目前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制订本部门的“核心期刊"目录,以便对那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进行考核并给以奖励。时下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题、评奖;主管部门组织的重点学科、硕博士点评选、教学评估、基地检查;甚至社会上流行的大学排行榜,也把各高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列为决定高校排名的衡量指标。[2]有些“学术论文"被人为地冠以“CSSCI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等等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外在光环。应该说,正是这些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的出台与实行,为学术评价体系原有功能的扭曲和异化提供了制度基础,造成了学术界、期刊界学术评价的严重错位。
现在我们引进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功能的“学术论文"作为学术评价依据,科研管理部门只需将评估对象提供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对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加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然后“品而第之",计量出总的分值。这样一来,一个科学、完备、内涵式的考评办法和学术评价体系也就毫无异义地确立起来了;“核心期刊"的“文献检索工具"本位得到了回归;学术环境也将由此而得到彻底的净化。
二是专家评委的评审依据。在论文评价上,“核心期刊"拥有“生死予夺"的大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岗位聘用、工资晋升、学位授予、应聘就业,“学术论文"都是一个刚性条件;甚至硕博士生要想毕业,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如果发表不了,毕业论文答辩都不能进行。
现在,我们将各级各类考核要求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论著"业绩条件,换成评价体系中的“类型",即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并且和专业技术人员所要申报的职级相对应:正高级职称需学问性论文、副高级需学理性论文、讲师级需学科性论文。同时辅之以相应的量化指标;如遇同级别有多人竞争、或有指标限制之类,亦可将评审对象提供的“学术论文"分类后加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然后计算总的得分。其他如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立项、结题、评奖,等等,亦可依此而行。[3]经过专家评委的法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氛围也将蔚成风气。
三是期刊出版物的评价依据。在一些期刊出版物的考核评比中,是否核心期刊、是否CSSCI来源期刊、文章转摘率和影响因子等等,成为评定一本期刊整体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于出版物本身的内涵属性而言,似无可厚非。问题就出在没有更适合的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情况下,“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部门当做评价论文的标准,进而左右着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的学术评价取向,[4]荒唐到“只认刊物不认文,只看人名不看文"的地步。
现在,我们引进内涵式发展的“学术论文"概念,将各学科领域内现状、原因、对策式的学科性论文;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主张所做的论点、论据、论证式的学理性论文;对某一事物的概念、特征、意义作用所做的发明创造式的学问性论文,作为学术评价的依据,研究者老老实实写好自己的“论文",“核心期刊"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不用“著者畏闻核心论,编者惧见来源刊"了。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可以带来三个转变:一是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再也用不着求爷爷告奶奶、花巨资买版面,可以专心致志地做一些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专业论题,把晋升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期刊社、出版社版面高收费现象再也不可能,为了期刊社、出版社声誉与发展,需要去为网罗高水平的稿源而殚精竭力;再也用不着为了进“CSSCI" 、进“核心"而苦心钻营了;三是科研管理部门不再需要吃力不讨好的花时间费精力,对论文、期刊、出版物去做什么“甄别”“审查”“鉴定”了,有了“学术论文"的类型便一目了然。[5]
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神圣使命!经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从“学术论文"评价功能的文本形式上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一是学术文本要用功于精。所谓“学术文本",指的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写成而有待编、读者审、读的文字稿本,诸如项目申请书、研究报告、成果简介乃至课题论文、论著等。以我们目前所读到的某些媒体所刊载的诸如“成果选介"之类的文本,大多过于程序性、模式化,新鲜感少,八股气浓,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或应用,有必要精功打造,精益求精。首先要有精巧的构建。“学术文本"要有高屋建瓴式的“豹头、猪肚、貂尾"之大构架大制作,要求编、作者们既要有“悉尼歌剧院式"的思想风帆,更要有“故宫博物院式"的民族气派;其次要有精妙的文辞,如何让学术成果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为百姓所耳熟能详,唯有以生花妙笔、绝妙好辞,让理论羽化,让思想腾飞,一如“百代文宗"韩愈之文,越千年以降犹能化生出许多成语流播于世;第三要有精炼的内容,要像“金鸡报晓"般“一唱雄鸡天下白"——关键说到点子上!这一墨子传授的“独门秘技",应该成为“学术文本"的“座右铭";第四要有精明的预见。当年李四光在归国途中,完成了他的学术代表作——《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这本是一篇论述亚洲大陆地质构造的论文,而结尾却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结论是:随着地球的旋转加快,亚洲站住了,东非、西欧破裂了,美洲落伍了",读到这里,我们不难领略到李四光对亚洲大陆地质的科学结论,同时也蕴含了对世界大势的精明预见。多年之后人们亦会由衷赞叹这一语双关的绝妙佳笔;第五要有精彩的创新。学术文本所传承的创新使命,不仅要求推陈出新,还在于它的特立独创;不仅要求异彩纷呈,更在于它的精彩创新。中华民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英勇抗争,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发建设,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上升到“中国梦"的全民共识,这就是精彩,这就是创新!在学术研究中,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术文本创新思维,才能顺应和满足研究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术研究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这最后一个,自然是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学术文本除了上述所列要精工打造,还有许多需要“精"的方面也要做到精益求精。
二是摘要写法要形式多样。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对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所作的简洁陈述,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方便二次文献的收录,以扩大文献交流;同时也便于读者不用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篇六七千字的学术论文,摘要的字数在论文字数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以二三百字为好。学术论文的摘要写法,应赋予多种形式,可以有以下方式:一种是第三人称写法,即对学术论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类似于文本的“内容提要"; 一种是第二人称写法,即以编辑、作者对话交流的形式,类似于文本的“编者按语”;还有一种即第一人称写法,即由笔者介绍学术论文的渊源、思路、框架、论点、结论等等,这又类似于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这一方式,目前已被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们广泛采用;各级各类的基金课题也正在逐渐引入这一机制。而在学术期刊出版部门,这种写法基本上却被排除殆尽。在“学术评价"无时不有的今天,论文和作者这一“被评价”的主体反而被置身于评价之外,成为任人评说的“木偶”。其实,在学术评价问题上,“论文”最有话语权,但它“说不了”;作者也有发言权,但他无权参与评价。怎么办?只有让论文“摘要”来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用“开题报告”来开诚布公地表明论文的类型:是学科性论文,还是学理性论文,抑或是学问性论文。这将比任何评估专家,学术期刊更明确也更为清楚。
三是论文格式要标准规范。文章规范,早已有之,至于发展到明清季的“八股文"之害,不值得提起。近现代以来,由于中西方治学方式的差异,论文规范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基本要求、论文格式、标准规范正在“全方位接轨"。自“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等一出,学术论文规范更是提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本学术期刊的“投稿须知",可以列出十几二十条的论文格式和规范;一位编辑收到来稿,首先要看的也是论文的规范和格式;更有国家社科规划办近来公布的几起被撤销的课题,就有“参考文献"不规范、引证未标注之类,对“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并且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明确规定“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6]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更是对“摘要、关键词、分析类目、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注释、参考书目……"作了明确规定[7],有些规则已是国内外学界的共识。比如,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得抄袭,将自己观点和他人成果严格区分;引用他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如著者、译者、版本、页码等。不少高校都针对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制定了相应的学位论文规范。国内外期刊论文、研究报告、课题申请也都有明确的论文规范,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与传承性乃至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四是学术评价要以学术论文为中心。我们可以借鉴新闻领域的评奖方式“分类设奖":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全省性的、全校性的评奖,将各类出版物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即:就某一事物的现状、原因、对策等基本问题进行研讨,并记述研究成果的“学科性论文";就某一事物的论点、论据、论证等专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并论述研究成果的“学理性论文";就某一学科的概念、特征、作用等专门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见,并阐述研究成果的“学问性论文”。[8]一般由作者申报、单位推荐、刊物选送、主管部门审定,直至参加全国评选。这样评选出来的结果,排除了“来源期刊”“核心期刊”的影响,更能做到准确、及时、公正、理性。
五是科研人员要便于操作应对。目前,核心期刊被当作学术评价工具,造成了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工具化。例如,为了晋升职称,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应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出版相应数量的著作,申请到相应机构的基金项目,获得相应部门颁发的奖项。这些“相应的数和量”,就形成了对学术评价这一市场的垄断。“为了取得体制内的定位,个体对标准的迎合成为必然,体制成为对个体最大的‘魅惑’”。[9]为了打破这个“工具体制",有必要修订现行的“职称评审资格条件",尤其是对关键词“高水平论文”的界定,可以考虑引进“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的概念。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论文、论著”条件中的“核心期刊”“高水平论文”,替换为评价体系中的学科性论文、学理性论文、学问性论文,并且和专业技术人员所要申报的职级相对应。
确立“学术论文"作为学术评价的创新体系,其实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织领导到条例规章,从论文类型到个人应对,制定、实施、操作、应用起来应该不是很难。恰如这篇论文,就综合了“学术论文"的三种类型:第一部分是现状、原因、对策式的“学科性论文"体例;第二部分是论点、论据、论证式的“学理性论文"体例;第三、四部分是概念、特征、意义作用式的“学问性论文"体例。
让我们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去迎接一个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学术春天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001.81、CB 7713-87号文件.
[2] 余和生.学术评价的文化身份及其创新使命[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2):10-15.
[3] 余和生.学术评价需要正本清源[N].社会科学报,2012-02-23 (5).
[4] 余和生.让学术期刊名至实归[N].社会科学报,2014-09-02 (5).
[5] 余和生.基于学术期刊源流、乱象及回归的理性思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1):87-90,118.
[6]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2-09/24/content_2231969.htm.
[7] 沈小根,等.规范论文不是“刷格式”[N].人民日报,2014-09-04(11).
[8] 余和生.学术评价应以学术论文为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5(A5).
[9] 武京闽.关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思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 _40decefb0100ctpw.html.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许婴]
On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of the Academic Paper and Its Discourse System
YU He-sheng1, WU Wei-hong2, XU Zhi-yuan3
(1.School of Media and Chinese Literature,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2.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3.Library of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 academic paper refers to the theoretical article which presents the research result after a study on a specific topic of a certain scientific field. Recently, because the right of academic discourse was externalized, "academic papers" have been entitled as "CSSCI journal papers", "core journals" and so on. All these impractical and formal external halos have led to a serious displacement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he academic paper has a function of reflecting things. This func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papers of subject nature, papers of doctrinal nature, and papers of scholarship. Thus, people can establish a new system of academ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types of academic papers, and this evalu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as a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xpert evaluation and journal publication and also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of academic discourse .
academic papers; evaluation function; academic discourse
2015-01-1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术评价的身份类型、误区及对策研究”(GL1465);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项目“高等院校学术评价顶层设计的新常态模式研究”(15YB134)
余和生(1955— ),男,江西乐平人,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G350
A
1004-2237(2015)01-0080-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