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李建权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
李海平,李建权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既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又能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全面开展实践教学。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保障课堂授课质量的基础上,从认识自己、认识精典、认识学校、认识社会的高度出发,科学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开展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开展方式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在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该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要求任课教师的讲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始终保持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多元化与吸引力。为了达到“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因此,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先后开展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代表性观点如袁丽美认为,“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三类: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校园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师曼亦认为,“概论”课实践教学路径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方式、校园实践方式及社会实践方式[2]。而刘世衡博士则将“概论”课教学模式概括为“1+2+3”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3]。
第二,“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应坚持原则的研究。师曼认为,在构建“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时,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贴近工作实际的原则。而有的学者则提出应坚持全面遵循教学大纲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实效性原则相结合的“四基本原则”说[4]。
第三,对“概论”课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如张苏峰先生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大二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概论”课的开展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5]。魏圆圆博士通过对三江学院的调查,对“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实证分析[6]。
第四,对“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如李爱民教授认为,致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即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以及教师的作用定位不准确[7]。此外,学者们还认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必要的保障支撑体系也是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但是,目前对实践教学之实践与理论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缺乏深入研究。不管是对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研究,还是对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都是客观的事实描述,而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基础上的对策研究也大都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对西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需进一步深化,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国化研究。三是对于“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专家学者们总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于开篇兼而述之,缺乏专门的深入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既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又能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全面开展实践教学。具体来讲,“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反映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概论”课的开展,也应该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应该站在时代潮流之巅。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理解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正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之途。也正是为了使“概论”课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且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亦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做出的正确决策。因此,“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对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决策的积极响应,是对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反映。
第二,“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合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30至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并没有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残酷的剥削不断引起工人的反抗,但不管是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还是长达10年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革命的实践呼唤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以及沙皇俄国的实际,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再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实践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而“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式就是合乎这种理论本性的教学方式。
第三,“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尽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特性是实践性,尽管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会偶尔组织实践活动,但是课堂教学内容始终是主干课程体系,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始终侧重于课堂教学,而将实践教学作为无关紧要的课程点缀。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管理、监督、考核的主要内容也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如检查教学大纲是否合理,教案是否与时俱进,教学课件是否直观和具有吸引力等,而没有将实践教学作为“概论”课程的必要体系列入考核范围。这就导致“概论”课程体系相对单一,缺乏现实归依。而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统一的、政策性的落实实践教学,就会带来“概论”课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合理化,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
第四,“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地满足了学生需求。传统“概论”课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导致“概论”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距离大学生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现实性及学生自主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社会问题,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概论”课教学方面的不足,切实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调查发现,98.7%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90.4%的大学生对“概论”课实践教学持欢迎态度[5]。由此可见,“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方式
“概论”课有必要开展实践教学,但为了得到较好效果,必须在保障课堂授课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从“四个认识”的高度出发积极设计实践教学可行性方案,就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方案。
第一,认识自己。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着五个大字: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总是声称自己一无所知,认为首先要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几千年并将依然发挥作用。只有正确地认识你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理想、能力、兴趣、好恶、欲望、性格等,并将这种认识注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事业之中,才可能在生活中不会盲目自大,才可能在学习中不会失去目标,才可能在事业上用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大学生也应该首先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寻找自己的道德诉求,认识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概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大学生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
一是,发现自己的价值观。结合“概论”课第二章价值评价内容,探求自己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具体任务为: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要求大学生首先就这个人或这件事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为何如此评价做出自己的解释。其次,就其阐述进行深入的发掘,发现自己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最后,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汇报过程中升华与凝练自己的价值观。二是,寻找自己的道德诉求。结合“概论”课第三章社会意识的相关内容,省思自己的道德水平。很多同学在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会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进行评判,指责别人的不道德,殊不知在一些具体情境中,自己亦是如此行为。而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省思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具体任务为:记录自己一个月在勤俭节约、互帮互助、与父母的相互沟通、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点点滴滴,发现自己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优点,并就自己的记录与发现进行陈述。三是,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活。结合“概论”课第二章认识论的相关内容,督促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习惯。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所以对自己放任自流,整天无所事事、懵懵懂懂。为了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概论”课实践教学应要求大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过程,做一本流水账:每天几点钟起床,是否晨跑、是否晨读、几点钟到课堂、坐第几排、是否在课堂上和同桌窃窃私语、是否玩手机、是否早退、是否上晚自习、几点钟上床睡觉……当学生看到自己一个月或两个月的记录后,就会去反思,去总结,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二,认识经典。阅读经典,是一个“寻根”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庞大体系,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诞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 “概论”课,就应该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了解“概论”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根”。考虑到实践时间的限制,可精挑细选如下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1-3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文选》等。
第三,认识学校。高等院校是大学生追梦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对学校的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了如指掌,也应该对所在高校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耳熟能详,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对母校的荣誉感,培养对母校的自豪感。因此,在“概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第三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等内容,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学校历史。学生可以讲述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亦可就学校某一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前因后果等进行细节描述。其次要参与学校某一重大事件,在参与中全面真实地认识所在学校。如学校校庆等历史重大事件,要求所有大学生策划实践方案,参与到校庆活动中,为母校校庆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反思作为一个个体,在历史事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最终成果以实践报告的形式提交。
第四,认识社会。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生活中的人不仅要能够认识自己,认识经典,还必须认识社会。而社会是变化的、发展的,其变化既有偶然因素的存在,又有必然规律的作用。“概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自己、理解经典、了解学校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变迁,认识社会的现状,分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任务可以为: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交实践报告。在落实这一任务时,任课教师首先应结合“概论”课的实际,就社会现象进行梳理,然后要求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概论”课实践教学调查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认识改革。任务是围绕一个企业或自然村,以改革前后20年的变迁为主题进行调研,认识改革是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的革新。二是认识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所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所以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监督与管理体制。任务是以学校党支部党员发展为突破口,调研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三是认识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任务是通过市场调研,认识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四是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任务是围绕一个自然村,调研村干部的选举情况,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先进性以及完善的必要性。五是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围绕一个企业,调研先进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先进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六是认识地理环境的变迁。通过调研生态环境的变化,认识全球问题。
通过以上方面的实践,学生既可以认识到自身,又可以认识到经典;既可以了解学校,又可以了解社会,从而在实践中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丽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66-168.
[2] 师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105-108.
[3] 刘世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1+2+3”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99-301.
[4] 周世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166-170.
[5] 张苏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6-129.
[6] 魏圆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实证分析——基于三江学院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61-64.
[7] 李爱民,邹银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73-75.
[收稿日期]2014-12-13
[作者简介]李海平(1979-),男,山西临县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博士。 李建权(1965-),男,山西兴县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9-0039-04
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Experiencing Way of Practice-based
Teaching for the CourseABriefIntroduction
to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
Li Haiping,Li Jianqua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Practice-based teaching for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not on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nature of Marxist theory, which can enrich and 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an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is mod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we must scientifically design the feasible way of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view of self-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s, understanding of schools and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Key words]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practice-based teaching;form of practice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行性方案研究”(太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123);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研究”(201254)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