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2015-04-11 10:55冯爱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

冯爱红,苏 醒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冯爱红,苏醒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确定课堂讨论及实践主题是关键,强调所处社会环境中现实问题是选题重点;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教师要合理、科学地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由此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关键词]思政课;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09

近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学界普遍认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2014年,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强调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张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加强学生知行综合考评,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素质锻炼与实践。本文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以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为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以实现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 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的提出

专题教学的方式很多,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法是其中之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与课程内容相联系进行专题设计与讨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亲身体验与身体力行中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逐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思想道德行为的转化。这种教学方式源于课题组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及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愿望与要求,在现代科技学院大一和大二学生中采取座谈及随机抽样调查等方式展开的一次调研。

座谈中,问学生“是否愿意上思政课?”一些学生表示:“多数时候不太想上”;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内容枯燥无味,讲课不吸引人。”对教师来说,从备课到完成课堂教学,一节课要经历许多环节,老师上课感到很累、很辛苦,但学生却不满意。教师听到学生的这些反映很沮丧。那么,“如何改变老师上课累,学生还不愿听的现状呢?”参与座谈的学生表示:“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供大家讨论”“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PPT”等。学生发言积极,反映出对思政课参与热情很高,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表现自我,注重个人价值,主张独立判断与选择,又常感困惑与迷茫。座谈会上的发言反映了他们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强烈愿望与要求。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成长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教师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出发点和基础;学生要求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应该受到教师高度重视,这也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思政课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只凭教师的主观意念进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实践需要,挖掘学生学习资源。

二、 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的运行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追求高效的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式始终追求的目标。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每一章节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调整,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服务于课堂。具体地说,教师在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理出,与当下社会热点及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教学专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做课堂讨论的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专题展开交流,在实践中去体会与感悟,最终将这些体会、感悟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从而加深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遵纪守法等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确定课堂讨论及实践主题是关键,强调所处社会环境中现实问题是选题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课堂讨论及实践主题很重要。明确的主题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及实践中更好地抓住学习重点,引导课堂讨论向深入发展。一般地说,社会环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取材于学生生活环境,课堂讨论题目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因此,针对学生群体现状及个体差异,教师选题要有价值,对选题在讨论中会出现怎样的状况有所预测,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又能通过讨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如第四章“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选择进行专题讨论。但选择怎样的题目讨论合适呢?最后,我们确定以“小月月事件”为突破口。当前社会道德环境复杂,各种道德负面新闻频频曝光,大学不同程度地也存在着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滑坡、个别大学生道德素质较低等现实情况,如果直接提出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生内心里可能会抵触,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而以“小月月事件,谈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做?”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则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专题教学,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道德环境及自身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课堂上,我们将学生分为两个讨论大组,一组是“会管小月月”,一组是“不会管小月月”。两组学生分别针对各自观点进行主张与辩论,要求发言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且不可只一人发言,最后,小组对发言进行总结。这次专题课堂讨论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有“价值”,它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以辩论的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课下反响很好,学生回味无穷。

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思政课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课堂讨论。一些基础理论或凭学生能力无法自行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还是要坚持传统讲授。所以在讨论课选题上要选择那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分析、讨论、交流学习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所涉及问题又不是只有唯一、标准的答案。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讨论专题不仅可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尽可能广泛参与

为了改变教师长期“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而采取的专题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过去课堂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要转换为“学生讲、教师听”,学生对专题课堂讨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产生新鲜感,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为了激发广大学生广泛参与,还要争取课堂讨论形式的多样化。可以班为单位展开讨论,也可以更加细化分若干小组,班与班、小组与小组之间辩论,甚至伴以其他如歌曲、小品等表演辅助完成教学,通过这些不同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课堂讨论如何分组是非常重要的。多数学生喜欢自由组合。自由组合有助于小组间相互交流、收集资料和总结合作,也利于减少各成员之间因意见不同而发生的冲突。但是,自由组合容易导致同质分组,可能出现小组之间差异过大而造成各组讨论质量参差不齐,使讨论失去挑战性和批判性。所以,教师在分组时尽量尊重学生的自由组合,也要统筹兼顾,把口若悬河和沉默寡言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尽量让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这样的讨论才具有挑战性,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专题课堂讨论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它既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讨论中相互尊重、懂得合作,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三)教师在专题课堂讨论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及时、合理、科学对课堂学习进行安排、分析、总结与评价

专题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来说,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引领作用很重要。要求教师在课前早作安排,至少提前一周把教学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准备讨论稿,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倾听、记录、总结,查漏补缺。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不足,尤其是错误的观点。大学生一方面追求个性独立与自主;另一方面又由于涉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及多元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对社会众多复杂信息和事件缺乏有效判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情况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准确地引领学生改偏归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准确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总结评价时,既不能讲得过多形成一家之言,失去专题讨论的意义;又不能讲得偏少,失去课堂讨论的方向,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偏差。所以,专题课堂讨论与实践课对教师的要求很严。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与修养,课前准备工作又不到位,就很难掌控好一节讨论课。

专题讨论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入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多方面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就必须发挥好积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对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的几点认识

学生参与完成的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把学习不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掌握,而且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去探索知识,分析、判断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确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的有益之处。

(一)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更加贴近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政治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满堂灌输”的现象较为突出。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距较远,致使学生逃课或即使到课也不喜欢听课者众多。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之后,很多高校陆续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都在尝试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及考核模式。这种方式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教育目标内容,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课堂朝着教学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使其更加贴近教育的规律。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逐步实现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这正是思政课课程性质及学科的发展特点。

(二)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更加体现“90后”大学生主体性

在调研及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注意到“90 后”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政课课堂理论讲授存在一定的逆反及厌倦心理。相反,在其主动参与的课堂讨论及团(班)日活动中却表现出浓厚兴趣。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社会、人生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认知与判断。绝大多数同学认可思政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并不认同现在的课程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超过80%的同学赞同“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同学选择“典型人物、事迹教育”和“专题讲座”等,只有不足10%的同学选择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注重自我感受,渴望独立思考,希望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对于灌输、说教的教育教学方式明显反感与不接受。国内有大学曾做过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研报告,认为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更加个性独立,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所以,思政课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目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路径。

(三)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的支持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多便捷支持。调查中近80%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各种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很多思政课堂上的相关信息与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帮助大家思考与解决思政课上的一些理论问题与困惑。许多同学建议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与平台,主张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来服务教学。

采用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后,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对学生进行专题设计和内容安排。当确定课题后,师生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网络能很便捷地帮助师生进行相关文献、数据、图片、视频、案例等信息的处理,学生在此基础上制作PPT进行课堂交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分析。不可讳言,没有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些工作力度与效果将大打折扣。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具有活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通过收集大量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会独立思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合作,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让教师学会挖掘学生学习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该教学方式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不足的一面。就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本身而言,学生还是不能广泛地参与,班级人数过多,不能每一个同学都根据讨论专题做调研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与交流,课堂讨论主要的参与者常常是班(组)长、班(团)委成员。采用专题课堂讨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现在仍处在摸索中,尚未形成科学、稳固且独具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6.

[2] 裴新宁,王美.为了儿童学习的课程——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情境课程的建构.教育研究,2011(11):89-94.

[3] 窦跃武.浅谈成功的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科学之友,2010(3):203.

[4] 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11/12/content-2428241.htm.

[收稿日期]2015-05-08

[作者简介]冯爱红(1967-),女,山西长治人,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9-0043-04

Subject-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and Its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casestudyoftheteachingofthecourse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Basis

Feng Aihong,Su Xing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oth subject-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and practice-based teaching mode tak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key to it is to determine the topics for the class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among which the stress should be the realistic issu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y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demands that teachers should summarize and assess the classroom study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s a result, the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ubject-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and practice-based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university students

*2013年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注重知行综合考评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苏醒(1986-),女,山西文水人,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大学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