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达本位下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2015-04-11 07:15黄春华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天游峰外貌风景

■文/黄春华

基于表达本位下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文/黄春华

苏教版六年级下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类散文,作者以全面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语言、别具匠心的构思刻画了一位朴实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形象。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这篇课文无论是材料的选择与布局,还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都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文本范例。笔者结合语用教学理念,从表达本位进行了以下教学:

一、链接原始经验,无痕练习仿说

师:说到旅游,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哪些景点非常吸引人,跟老师说说,老师也想去看一下。

生:武夷山、桂林山水、八达岭长城……

师:还真不少呢!假如你们想推荐一处,怎样介绍才能打动我呢?你试试看。

生:我建议老师去江西的婺源,那里有广阔的油菜花,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

师:后面的语言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有描述、有根据。课文的开头就有一句话:没有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你来模仿一下,让老师更想去你推荐的地方。

生:我建议老师去婺源的油菜花海,因为没有游览过那里的油菜花海,就不能算是到过婺源。

这一环节,教师以学生喜爱的游玩为话题,激活学生的表达兴趣,并在走进课文后,模仿文本中的典型句式进行对话。看似普通的一笔,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新颖的语言形式,更是“小试牛刀”,吹响了本节课语用训练的号角。

二、关注人物外貌,感受精妙构思

师: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一共有两处,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分开写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这两段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的?

生:第一处外貌描写是粗线条的,描写的是老人的轮廓。

生:第二处是对老人进行的特写,描写的是人物外貌的细节。

师:看得准!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处分开来写呢?

生:因为第一处描写,他们没有深入交谈,作者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而与老人交谈之后,觉得这个老人很特别,就仔细观察了。

师:是啊!人物的外貌描写也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处在什么情况下,就应该做怎样的描写。课文对外貌的处理,值得我们学习。

三、品味别样风景,强化选材意识

师:天游峰是武夷山的著名景点,而作者却发现了一处更为独到的“风景”,这是什么?

生:下山的时候,我被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所吸引。老人就是课文中最大的风景。

师:既然是一处风景,请同学们细读描写老人的语句。除了外貌描写,作者还描写了这一“风景”的哪些内容?

生:写了神态和语言。

师:描写人物这一处风景,神态和语言是基本元素。请同学们试着将课文人物语言的描写去掉,读读有什么影响?如果去掉神态的描写,又有什么影响?小组间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对文本人物细节的描写,感受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并通过删除之后的对比阅读,明晰如此描写“风景”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如此教学,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内容抽身出来,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关注文本语言的形式,将阅读教学推向了表达本位,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提炼哲理意蕴,学习意在笔先

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借助图片出示了几位劳动者,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很辛苦,也都很乐观。学生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课文中的扫路人身上时,模仿罗素名言的格式,说出了这样的哲理妙语: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幸福和痛苦容易走偏,扫路人未必不幸福,游客也未必都是幸福的。

师:请同学们运用关联词语,总结一下自己学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生:吸引我的不仅有天游峰的自然风景,更有扫路人这样的人文风景。

生:我不禁沉醉于天游峰的美景之中,更沉醉于老人内心的风景之中。

……

至此,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洞察了写作策略,更对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有了深入地把握。总结升华环节中,作者引领学生模仿罗素的名言进行总结练习,不仅历练了句式,更将思维聚焦在对文本哲理的认知、领悟和倾吐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编辑薛小琴

猜你喜欢
天游峰外貌风景
丹山碧水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外貌描写慎“化妆”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外貌与内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