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府兵军号阶官化的政治过程与意义

2015-04-11 06:11
关键词:军号名号大将军

熊 伟

(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自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创立府兵制以来,府兵制便同时拥有“置府收兵”(就兵制而言)、“行军征战”(就军制而言)及“入仕朝廷”(就政制而言)三方面军事政治功能。其中,研究者对“置府收兵”与“行军作战”等府兵军事系统功能论述较多,而在府兵军将仕官的问题上,虽有日本学者爱宕元之成果,[1]然其偏重从军职上对军将地位升降加以分析,在军将与朝廷间如何建立具体联系上着墨不多。而考察军将与朝廷之间的关系,需觅寻可沟通彼此的政治通道。如阎步克探究魏晋南北朝官阶制的政治功能[2],正在思考该时期政治通道问题,但他更关注将军号序列的阶官化,却忽视了府兵军号序列的阶官化过程,未免有所遗憾。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府兵军将仕官问题,对北周时期府兵军号阶官化过程进行探讨,考察该军号阶官化过程与北周国家政治制度变革之间关系。

一、北周府兵军号阶官化的政治过程

(一)府兵军号的散秩化与北周戎秩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用来辨识朝廷官员身份、地位高卑等级的是官阶。魏晋以下通常以将军号来确定官阶品第,又称作官品。将军号是当时军将们在统兵征战时取得的“某某将军”一类的名号,原是授予军将的军职名,其后将军号逐渐趋于滥授,其职名不断闲散化并发展为一类官品位阶,成为南北朝官员进位迁阶的重要品秩。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自宋、齐、梁、陈、后魏、北齐以来,诸九品官皆以将军为品秩,谓之加戎号。”[3]南北朝各政权均以将军号为品秩,“加戎号”成为官僚进位迁阶的通行制度。

上述由将军号组成的“戎号”在梁代又称“戎秩”,如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萧衍乃“置戎秩之官百有余号”。[4]720这些将军号以“戎秩”角色分布在由其创制的武官阶“十品二十四班”之中,与文官阶“九品十八班”制交相辉映又相互分离。与此相应,北周时期也设置了“戎秩”之号,但并不以传统的将军号来充当,而是以军将们拥有的府兵军号充任。其“戎秩”之号最初包括了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号,其后则有进一步的扩充,它是府兵军号经历阶官化过程发展而来的。

与早期的将军号相似,府兵军号原是府兵军将拥有的军职名。西魏府兵制度创设初期,拥有府兵军号的人物,都是实际领兵的军事武官,如当时拥有最高级别府兵军号——柱国大将军名号的人物仅有八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于谨、李虎、李弼,八人都掌握着重大军事权力,当时被称作“八柱国家”。随着北周与北齐、萧梁国家间战争规模的扩大,府兵军号逐渐滥授,如柱国大将军等高级名号亦在所难免。如《周书》中记载北周明帝时进位柱国(“柱国大将军”缩写)的人物,仅有尉迟纲、宇文邕、杨雄、杨忠四人;而到了武帝建德年间(572—577年),进位柱国的人物便大大增加了,如据《周书·武帝纪上》记载:

以陈主弟顼为柱国,送还江南。……以大将军卫国公直、大将军赵国公招并为柱国。……以大将军、安武公李穆为柱国。……闰月己亥,以大将军韦孝宽、大将军长孙俭并为柱国。……以大将军陆通、大将军宇文盛、蔡国公广并为柱国。……以庸国公王雄世子开府谦为柱国。……以大将军、枹罕公辛威为柱国。……以大将军、陈国公纯为柱国。……以大将军、谯国公俭为柱国。……以大将军张掖公王杰、谭国公会、雁门公田弘、魏国公李晖等并为柱国。……以大将军武安公侯莫陈琼、太安公阎庆、神武公窦毅、南阳公叱罗协、平高公侯伏侯龙恩并为柱国。……以大将军唐国公李昞、中山公训、杞国公亮、上庸公陆腾、安义公宇文丘、北平公寇绍、许国公宇文善、犍为公高琳、郑国公达奚震、陇东公杨纂第、常山公于翼并为柱国。……以大将军、荥阳公司马消难为柱国。……以大将军梁国公侯莫陈芮、大将军李意并为柱国。……以代国公达、滕国公逌并为柱国。……以柱国、雁门公田弘为大司空,大将军、徐国公若干凤为柱国。[5]66—81

从此材料可见,武帝时被授予柱国名号的人物,其数量早已越出最初设定的八人之限,较明帝时则有急剧扩张之势。拥有最高级府兵军号的人物尚且如此之多,那么拥有柱国大将军以下名号者自然不少。

府兵军号在北周时期不断滥授,其府兵军号具有的主要功能则出现分化的趋势,其中,部分军号由初期的军职名向散秩化方向发展。如前引材料中,武帝将柱国名号授予了以俘虏身份进入北周的陈文帝陈蒨之弟陈顼,礼送其返回陈朝,其柱国名号必然不具有军职的性质,而是一类表示其重要政治身份的荣誉名号。又据同书《侯莫陈崇传》记载:

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诸公之下,不得预于此列。[5]273

由此材料可知,除具有统御之权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外,北周时期众多功臣人物事实上“无所统御”,没有实际统领府兵,却同样拥有柱国大将军、大将军等高级府兵军号,他们拥有的名号“咸是散秩”主要通过“位次”的晋升得来,用来体现这些功臣人物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正因为府兵军号的散秩化影响到正常府兵军事体系的运作,才需要对两类功能不同的府兵军号作出重要的区分。大体而言,北周府兵军号根据主要功能的差异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军职名的府兵军号,那些拥有“六柱国、十二大将军”府兵军号者,是真正意义的领兵官,府兵军号也是这类人物军职的标识;一类是作为散秩的府兵军号,那些以“位次”晋升而拥有府兵军号的功臣勋贵,虽然也拥有着军号,却不能和拥有领兵实权的人物等量齐观,其名号均为散秩,是一类闲散的品阶。

其后,通过北周统治者对散秩的具体安排,散秩历品阶序列化过程更发展为戎秩,戎秩即品阶整齐化的散秩。拥有戎秩的人物被认为是朝廷的正式官僚,有察举官吏的职权,如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为稳定地方社会局势,“遣戎秩上开府以上,职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举清平勤干者三人”[5]136。北周戎秩承袭了散秩的所有特征,单个戎秩名号亦称作散秩;就其整体而言,则有着品阶序列化的形式,“散而非闲”,具有重要的进位授阶功能,主要用来表示功臣人物及国家官僚拥得的政治身份。如《周书》中描述北周朝廷职官与品阶地位变动的词汇,主要包括迁、授、除、转、封、拜、加、进位等,各类词汇在表达官员地位升降时往往可以互换,然“进位”出现的场合,则单独与戎秩相关,不使用在其他各类职官与品阶变动的场合中。在进位方面,戎秩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大将军、上大将军、柱国、上柱国等名号被广泛运用,由仪同大将军进位至上柱国,严格按照高低品级秩序进位,不存在跳过某级进位的现象。而在迁阶方面,据《周书·库狄嶷嗣传》记载:“〔库狄〕嶷嗣少知名,起家吏部上士,历小内史、小纳言,授开府阶,迁职方中大夫,为蔡州刺史。”[5]570材料所见库狄嶷嗣所历各官均为文职事官,考其行事则主要在文职,却因此获授“开府阶”,取得了开府仪同大将军的名号,可知其所取得的“开府”名号,是一类品阶而非职事,主要用于阶级迁转。

(二)北周戎秩与将军号构建混融型本阶

北周府兵军号成为相对独立却并不孤立的品阶序列,与其同时存在的还包括将军号和散官。阎步克注意到西魏北周将军号与散官之间存在双授的情况,认为两种名号之间并不是随意的搭配,而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组合关系,并指出正是将军号拉动着散官朝着阶官化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府兵军号与将军号之间也存在着连授,相互间建立了较稳固的组合关系。如朝廷授官过程中,府兵军号“开府仪同三司”通常会与将军号“骠骑大将军”连授;而府兵军号“仪同三司”也会与将军号“车骑大将军”彼此勾连。据《周书·晋荡公护传附冯迁传》记载:“孝闵帝践阼,(冯迁)入为晋公护府掾,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临高县公。寻迁护府司录,进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3]181材料中所见冯迁晋升之路,前面是“车骑大将军”与“仪同三司”连授,进位后则是“骠骑大将军”与“开府仪同三司”连授,可知当时人物的府兵军号是与将军号共同进退、相互配合的。

其实,在南北朝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官僚功绩和勋劳,他们取得的职官品阶往往不限于双授,多重标识政治人物身份地位的名号被连授在一起,连授也因此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北周政权通常会将散官、将军号及府兵军号连授,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经常组合在一起。对于府兵军将来说,多重名号连授并未加重他们领兵的职权,更多的是让他们取得国家认可的政治身份,名号本身具有标识官僚政治地位的作用。早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仿行周礼六官之制时,府兵军号已布列在九命官品中,并占据着从品级最高的正九命到高端品级七命的位置。

其后,与将军号及其他名号连授在一起的府兵军号更由军职名大步向阶官化方向发展,不断转化为戎秩,成为当时官阶制度结构中重要的一类品阶官位。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对之前官品进行了调整,此次改动仅限散秩(戎秩),作为军职名的府兵军号不在调整范围。通过《北史·卢同附兄子景裕弟辩传》记载的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官品,我们可以明确北周戎秩、散官与将军号在九命官品中的不同位置。在此官品中,由府兵军号发展而来的戎秩,仍然占据着从品级最高的正九命到高端品级七命的位置,而在九命官品最高级的正九命一级,由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时的二阶(柱国大将军、大将军)细化为四阶(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可见该品级中可容纳政治人物数量的扩充,而散官和将军号并无资格布列其中。在九命一级,散官包括侍中、散骑常侍两号,将军号包括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两号,与先前并无变化;该级别的戎秩也由初期的二阶(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发展为四阶(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戎秩仪同大将军以上在整个九命官品中处在高端位置(正九命与九命),这也说明此类名号在北周官阶制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散官与将军号各成序列,在九命以下出现了细分与整齐化现象,在每一命品中都分成上下两阶,散官与将军号各品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展现出散官与将军号双授的特质。而同在戎秩序列当中的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号,其品阶地位与先前并无变化,仍然对应着八命、正七命与七命,处在北周官品中高端的位置,在北周官品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戎秩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较齐整的布列在九命官品中,呈现出品阶序列化特征。然而,在仪同大将军与大都督之间空缺正八命一级的戎秩,戎秩序列因此断裂为上下两段,并没有形成连续的序列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戎秩序列上下段,在北周国家政治体制中发挥的功能也存在某些差异。如官员可以经由戎秩仪同大将军以上阶级转任他官,却不存在由他官转进该部分阶级的现象,可知这部分的戎秩仍存在严格地迁转限制;而戎秩大都督以下阶级则能够与他官互转。由他官转大都督的例子如赵文表在“保定元年(561年),除许国公府司马,转大都督”[5]581。即由国公府僚佐转官大都督。戎秩大都督以下可以与其他职官之间相对自由流转,是因为其名号在北周时仍常常被用作军职名,在与军事职事关系上,相比戎秩仪同大将军以上更难割舍;而在品阶功能意义上则相对淡薄,可知戎秩上下段在品阶系统功能发展上并非亦步亦趋。

戎秩上下段在九命官品中并没有直接勾连,中间缺少正八命的戎号,这一空缺主要由将军号(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散官(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填补。在官阶制度中,将军号拉动着散官朝着阶官化方向发展,同时它也成为戎秩上下段之间的“粘合剂”,这是因为将军号在填补戎秩上下段命品空缺的同时,更填补了戎秩七命以下的低端品级。两类品阶在品阶功能上相互补充,如戎秩相比将军号,进位意义更强烈,迁转形式更严格, 主要用于朝廷官员的“进位”,以保证品阶价值的稳定;将军号相比戎秩,其序列化形式更完全,主要用于朝廷官员的“授阶”,以维持品阶结构的流动性。将军号与戎秩在官阶制度结构中取长补短,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北周时期统一的本阶官位形式,有研究者将其称为“功能混融型本阶”。[6]93—95

二、北周府兵军号阶官化的政治意义

北周府兵军号经阶官化过程发展出的戎秩,是一类较为稳定且齐整的品阶序列,主要布列在九命官品的最高端及中高端,是北周官阶制度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用于官员进位授阶,为文武官僚提供了仕官的基本阶级,与将军号共同构建了北周的本阶官位。同时,它也是南北朝“后三国”时代主要国家(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梁陈)官阶制度革新的重要结果。

南北朝时期,授予文武官员的官品位阶处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之中。阎步克指出:“在官品方面,孝文帝把简单粗略的九品官品析分为正从十八级、三十阶及流外七品,并把它用于考课进阶制度,稍后梁武帝也制订了十八班及流外七班之制。”[2]44—45梁武帝的九品十八班及流外七班之制,创造了文官晋级迁阶的重要秩序,而由其创制的武官阶十品二十二班之制,则为武人入仕提供了主要阶梯。然梁武帝创制的官品是以文散阶带动武散阶,这使得此后南朝的官阶制度展现出更多的文人气息。与南朝不同,北朝(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以军事立国,国家授予的官品位阶主要向武人倾斜,而“军队的组织原则与专制官僚制度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在对集权制、等级制、法制和功绩制的寻求上,二者息息相通”[2]559。这使得北朝更多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来发展专制官僚制度,也影响到北朝官阶制度的调整与变化。北朝将军号序列与文散官序列整齐化,将军号拉动散官形成双授品阶内容的重要性方面,阎先生亦有精彩论述,此不赘言。

南北朝官阶制度中多种品阶序列形成与发展,必然带来专制官僚体制功能的专殊化与多元化,能够吸纳更多地方人物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以此巩固并扩大政权统治的社会基础。北周府兵军号的阶官化,造就了北周官阶制度结构中特殊的戎秩序列,占据着官僚阶级的高端位置,而其将军号与散官均朝着品阶序列化方向发展,成为稳固北周统治集团──关陇集团利益的重要政治工具。北齐官阶制度亦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其后更借鉴北周改革成果,也在官阶制度上进行了重要调整,使北魏末滥授的散号将军呈现序列化的发展。

由制度调整带来的变革力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结构的演化,如武人在南北朝三方政权中,便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南朝梁武帝制定了十八班及流外七班之制,据《隋书·百官志上》记载:“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至七年,革选,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4]729除此之外,“梁武帝曾有一系列班品改革,从而使官品、官班、军班、郡班、县班、禄秩、爵制各成序列,小朝廷成员等级结构更为五光十色”[2]359。此后,梁武帝又“置戎秩之官百有余号”。由此可见,梁武帝曾不遗余力地清整官阶制度,但是,这些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南朝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清”为特色、官品清浊界限分明、文人主导武人的局面。南朝武人地位低落,“重文轻武,尤其是五朝冠冕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军士武人起家者,被蔑称为‘将种’、‘兵家’”[2]720。

在北齐,武人地位及与文人关系则与梁朝差异明显,其中文人、武人并峙为其特色。在文宣帝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不同的政治声音,彼此相颉颃。据《北齐书·杜弼传》记载:“显祖(高洋)尝问〔杜〕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7]353从材料可知,杜弼区分“鲜卑车马客”与“中国人”,表现出北齐统治集团内部鲜卑人与中国人(汉人),武人与文人政治意识的冲突,如何平衡与协调这些矛盾成为北齐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山东”地域,同时拥有强大的鲜卑化武力集团(怀朔集团)和根深蒂固的汉族文化士族势力,要实现双方的圆融无间并非易事。事实上,“在魏齐,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历次党争,多以鲜卑勋旧重创汉族士族而告终”[8]。鲜卑人与汉人相峙而立,使该政权的统治摇摆难定,文治武功的分歧更使得北齐政权内耗不断。

和北齐相似,如何处理鲜卑人与中国人之间关系,也是北周政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面对北齐军事压力,如何充实兵力、以军稳政则是北周统治者更为迫切的需要。这便涉及到如何吸纳地方武力的问题,而要吸纳地方武力,更需要抓住地方人物之心理,如据《周书·李弼传》记载:“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5]239史料中,这类不乐于“依阶资,以求荣位”的乡里人物又被称作“豪杰”,六镇武力主要由这类豪杰人物构成。北魏末年,六镇武力“致失清流”,不得“上品通官”的机会,更有“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的情况发生。为扭转仕途对武人不利的格局,北周府兵军号阶官化变革,使这类重要品阶向武人倾斜,符合乡里豪杰的入仕理想。

北周的九命官品无疑受到梁武帝班品改革的影响,如将不同级别的班品改换为不同军府的品级,通过各类置府形式组建为多个相对系统独立的品阶序列。军府的府主和僚佐都能获得正式的职官或阶级,因此,置府除了具有收“兵”的传统功能,又具有了收“阶”的政治意义,由此形成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却功能不同的多个功能系统。各功能系统间彼此勾连,府兵军将以军功换取戎秩,再凭藉戎秩出入其他文武职官系统,可在多个系统间相对自由的流转,其政治地位因而得到明显提升。北周统治者通过授予相应官品位阶及给予各种特权,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地方人物的政治社会要求。

总之,伴随北周政治形势的剧烈变化,府兵制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制度,也是一类特殊的政治制度。府兵军将可通过府兵系统所具有的品阶功能转化为朝廷官员,而军将与朝廷实现沟通的重要政治通道之一便是府兵军号的阶官化过程。部分府兵军号仍作为军职标识而存在,而更多府兵军号则经散秩历品阶序列化发展为戎秩,与将军号共同构建出齐整的武散官序列,进而武散官拉动文散官序列向前发展,将豪杰人物渴求的通过建立功勋改变个人身份地位的社会理想纳入国家制度的设计之中。与此相应,文人取得功绩,除获得文散官,由文官之途进入官场外,也可以通过获得戎秩或将军号,经武官之途跻身官场。文武之士不同的官僚意识在功绩制政治观念的整合下被逐渐消解,“清浊不分”、“文武合一”成为北周政权的主要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北周国家官僚政治体制的发展。

[1] 爱宕元.唐代府兵制の一考察----折衝府武官職の分析を通して-[M].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5.

[2]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6] 卢向前,熊伟.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北朝隋唐官制研究[M].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7]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 严耀中.北齐政治与尚书并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4).

猜你喜欢
军号名号大将军
吹军号
军号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大将军搬砖
让『古田军号』在闽西大地永远嘹亮——《古田军号》电影观后感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黎明的军号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