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飞
(周口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周口 466001)
明代河南睢陈兵备道研究
李 鹏 飞
(周口师范学院 思政部,河南 周口 466001)
明代河南睢陈兵备道设置于刘六、刘七之乱后的正德八年,嘉靖、万历时期,睢陈兵备道屡经变革,至万历二十八年最终稳定下来。睢陈兵备道的辖区为河南布政司归德府全境和开封府所属陈州全境,其职掌主要为整饬兵备、防护运河及其他地方性事务,并逐渐向地方机构转变。
明代;河南;睢陈兵备道
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兵备道逐渐设置,正德、嘉靖时期外患严峻,内乱四起,兵备道开始普遍设置。兵备道官员通常带按察司佥事、副使衔,整饬兵备为其重要职责,故称兵备道。罗冬阳、谢忠志、周勇进等对明代兵备道的设置、职掌和作用等均进行了宏观论述,郑晓文在《明代河南兵备道设置概述》一文中对明代河南各个兵备道的设置与职权进行了研究,但因所据史料有限,该文部分内容不尽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①。本文拟以明代河南睢陈兵备道这一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设置、沿革、职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使相关研究继续推进。
正德五年(1510)十月,刘六、刘七于北直隶霸州起事,旬日之间聚众数千人,屡败官军[1]278。正德六年十一月,起事之众分为两支,刘六、刘七于北直隶、山东作战,杨虎、刘惠则转战于河南、淮河流域。同年十二月,刘三等称总督元帅,率众劫掠河南开封府陈州所属项城、商水、西华等县,图攻汴梁,朝廷命宣府、延绥、辽东镇出兵驰援河南[2]1779-1781。正德七年三月,副总兵时源、冯祯与参将神周、金辅等,于河南汝宁府西平县击败贼众[2]1835。至同年闰五月,在提督军务都御史彭泽、咸宁伯仇钺的指挥下,时源、神周、姚信、金辅、陈珣等剿平河南贼寇[2]1894-1895。
鉴于此次流寇肆虐以及官军在突发战争时仓促上阵、指挥不灵的弊端,朝廷开始于各地普遍设置兵备道,以加强地方军事防御能力,睢陈兵备道即设置于此种历史背景下。当时河南守臣上言:“陈、睢二州,四通之郊,盗所出没,且兵荒之后,尤急弹压,请添设兵备宪臣。”部覆如议[3]卷6《宦绩志·命使·明·冯相》。正德八年三月,朝廷正式设置睢陈兵备道,命河南按察司佥事冯相整饬睢陈等处兵备事,驻扎陈州,冯相为睢陈兵备道首任官员[2]2049。兵备道官员通常带按察司衔,睢陈兵备道官员多为佥事、副使,少数人带按察使衔,如万历时期的徐即登、萧雍、吴中明[3]卷5《秩官志·监司·明》,亦有布政司参政、参议兼带按察司佥事、副使之衔以整饬睢陈兵备者,如赵可教[4]8805-8806、刘余祐[5]1914-1915,均以布政司参政兼按察司副使之衔,整饬睢陈兵备。
睢陈兵备道设置后,屡有变革。正德十年九月,朝廷改命整饬睢陈兵备佥事马应祥抚民、管屯[2]2563。此后睢陈兵备事务长期由管屯官兼理,至嘉靖三年(1524)二月,兵部覆河南镇、巡等官议:“睢陈、河北相去六七百里,两地兵备乃责本省管屯官兼之,势恐不给,汝南既有兵备,信阳属地又设分巡,此可裁并,请令汝南副使兼理信阳,信阳佥事改备睢陈,河北分巡自备河北,管屯佥事专理屯政。”奏可,睢陈兵备道重新由专职官员担任,不再由管屯官兼理[6]906-907。至嘉靖十年七月,朝廷将睢陈兵备道一裁革,并于屯田佥事[6]3056。时隔七年之后,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经河南巡抚易缵奏请,朝廷重新设置睢陈兵备道[6]4392,河南按察司佥事赵彦之为复设后的睢陈兵备道首任官员[6]4397。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八年(1580)六月,万历皇帝认为各地兵备、守巡、参将、游击等官添设太多,所以命各抚按会议裁革。在这次精简过程中,睢陈兵备道再次被裁革[4]1996-1997。其他史书对此次睢陈兵备道的变革也有记载,如顺治《陈州志》记载,睢陈兵备道“辛巳并大梁兵巡道,兼辖开封府诸州□”[3]卷5《秩官志·监司》。万历《明会典》中的记载则为,大梁兵巡道“驻扎陈州,巡历归、睢地方,练军、御盗、马政,系睢陈兵备道归并”[7]2653。从以上三处记载可知,此次睢陈兵备道裁革后并于大梁兵巡道。关于睢陈兵备道此次变革的其他情况,可作如下判断:(1)关于睢陈兵备道的裁革时间,《明神宗实录》记载为万历八年(1580)六月,清顺治《陈州志》的记载为辛巳,即万历九年,二者稍有差别,应是着眼点不同所致。《明神宗实录》中的记载当为朝廷决策的时间,而清顺治《陈州志》所载则为实际执行的时间。(2)关于归并之后大梁兵巡道的辖区,万历《明会典》中的记载为,“巡历归、睢地方”,清顺治《陈州志》的记载则为,“兼辖开封府诸州□”。“兼辖”一词显示大梁兵巡道的辖区不仅包括之前睢陈兵备道所辖的府、州、县、卫、所等,而且还扩大至开封府,万历《明会典》中的记载未反映大梁兵巡道的完整辖区。以上是万历八、九年间睢陈兵备道的变革情况,由于归并之后大梁兵巡道辖区过大,管理困难,所以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次复置睢陈兵备道,“以跋涉稍难,庚子复改衔”[3]卷5《秩官志·监司》。此后直至明亡,睢陈兵备道一职再无变化。
据顺治《陈州志》载,河南睢陈兵备道的辖区为归德府、陈州、睢州、商丘县、宁陵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县、虞城县、考城县,柘城县、商水县、西华县、项城县、沈丘县[3]卷5《秩官志·监司》。根据《明世宗实录》的记载,考城县虽在行政区划上隶属归德府睢州,然而嘉靖元年(1522)之前考城县却为山东曹州兵备道辖区。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山东抚按奏言,山东诸兵备道所辖州、县参错交互,远近不一,奏请重新划定诸道辖区。经调整后,原由曹州兵备道管辖的考城县划归睢陈兵备道管辖[6]578-579。雍正《河南通志》也记载睢陈兵备道的辖区为1府、2州、12县,然而却与顺治《陈州志》记载有所差别。顺治《陈州志》所载睢陈兵备道辖区有商水县,雍正《河南通志》则为商城县,其他府、州、县完全相同[8]311。商水县位于开封府陈州境内,与西华县、项城县、沈丘县相邻,而商城县则远在归宁府光州。嘉靖《河南通志》记载分巡汝南兼兵备道辖区为南阳府、汝宁府及所属4州、23县,其中即包括商城县,而且雍正《河南通志》中所载分巡汝南兼兵备道辖区与嘉靖《河南通志》完全相同,商城县属分巡汝南兼兵备道管辖无疑[8]310。由此可知,雍正《河南通志》在记载睢陈兵备道辖区时,误将“商水”记为“商城”。
兵备道一职是明代“以文驭武”政治体制的体现,为更好地履行其军事职责,兵备道通常对辖区内的卫所、巡检司、民壮有统辖之权。顺治《陈州志》记载睢陈兵备道统辖的卫所为:陈州卫、归德卫、睢阳卫,以及位于南直隶凤阳府颍州的颍川卫、颍上县的颍上守御千户所[3]卷5《秩官志·监司》,而雍正《河南通志》所记载的卫所则为陈州卫、睢阳卫及钧州守御千户所[8]311。以上二书的记载有很大不同,只能通过查阅其他史书来确定睢陈兵备道所辖卫所。永乐七年(1409)正月,河南都司所属睢阳、归德、武平、汝宁四卫,改为直隶中军都督府[9]1157-1158,至景泰元年(1450)正月,经都给事中叶盛奏请,睢阳卫重新改由河南都司管辖[10]3800。归德卫、睢阳卫均位于河南布政司归德府境内,由于二卫的隶属变化,所以睢阳卫由睢陈兵备道管辖,而隶属中军都督府的归德卫却并非睢陈兵备道所辖。颍川卫、颍上守御千户所分别位于南直隶凤阳府颍州及所属颍上县。据光绪《安徽通志》记载:“颍州兵备道驻颍,管理庐州、凤阳、滁州卫所。”[11]118正德七年三月,贼寇侵犯颍上县,颍州兵备佥事李天衢指挥颍上守御千户所官军及士民击退来犯之敌[12]498。万历时期任职颍州兵备道的杨芳,曾对颍州卫屯地赋额进行清理[12] 295。根据以上史料可以知道,颍川卫、颍上守御千户所由颍州兵备道管辖,而非睢陈兵备道。钧州守御千户所,即禹州守御千户,为避万历皇帝名讳而改“钧州”为“禹州”, 禹州守御千户属陈州卫[13]822,因此禹州守御千户由睢陈兵备道管辖。综上可知,睢陈兵备道所辖卫所为陈州卫、睢阳卫及禹州守御千户所,雍正《河南通志》的记载符合史实。除陈州卫、睢阳卫及禹州守御千户所外,睢陈兵备道还对辖区内州县民壮以及常社、南顿、界首、丁家道口四个巡检司弓兵具有管辖权[3]卷5《秩官志·监司》。
兵备道一职从明代中期才逐渐普遍设置,并非祖制,皇帝会在任命敕书中明确各兵备道的职掌,大体来看,操练兵马、守御地方、问理词讼、振兴文教等为兵备道的普遍职掌。不过,由于各地军事、地理、民族状况不同,所以兵备道的职掌也会有所差别。由于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睢陈兵备道官员的受命敕书,所以只能根据其他史料对其职掌进行研究。
(一)整饬兵备
兵备道一职的首要职责即在于整饬兵备,对于睢陈兵备道这样设置于内地的兵备道而言,敉平盗乱、安定一方是其日常性任务。如在睢陈兵备道首任官员冯相的治理下,辖区内“盗息民安,四境为之肃然”[3]卷6《宦绩志·命使·明·冯相》。林大春任职睢陈兵备道时,“有豪徒驾威陵人,至莫敢撄,公不畏强御,执而讯之,咸置于法也”[3]卷6《宦绩志·命使·明·林大春》。万历时期任职睢陈兵备道的苏光泰,“廉于操,惠于抚,智于计,敏于为,神于擿发,而威于弹压,故其禁奸锄暴,法不少贷”[14]988。当时,“郡有巨恶,盘踞日久,有司莫敢问”,苏光泰侦查其情状后,“立毙之通衢,奸党屏息”[3]卷6《宦绩志·命使·明·苏光泰》。
除维护地方治安外,兵备道官员还负有操练兵马、守御地方等军事职责,战事来临之时,兵备道官员更要亲身投入到军事指挥一线。苏光泰任职睢陈兵备道时,“草泽负嵎之寇众,莫敢撄者,公直移片檄荡平之,总之绳其自相暴者,以安其自相养者,则去莠而不伤良苗,攻毒而无损元气”[14]988。崇祯十一年(1638),开州寇袁时中率众万人侵犯陈州,睢陈兵备关永杰率领官兵捕剿,袁时中率众遁去。崇祯十三年,袁时中再次劫掠陈州,关永杰率领卫兵及各寨乡勇,成功击退贼寇。崇祯十五年三月初九日,李自成率众数十万进攻陈州,关永杰率领官民昼夜固守,兵民一心,防守坚固,后来州城东南隅炮药发生火灾,李自成军乘烟登城,关永杰被执,大骂不屈,以身殉城[14]949。
(二)平息水患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京师粮食供应仰给于江南,运河成为维持明朝统治的生命线。为保障运河的畅通,南直隶、河南、山东、北直隶等运河流经区域内的兵备道多有防护运河河道之责。隆庆四年(1570)四月,经兵科都给事中温纯建言,河道都御史加提督军务职衔,河南睢陈道,南直隶淮扬道、颖徐道,北直隶大名道、天津道,山东临沂道、曹濮道,各兵备道官员由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统辖[15]1105-1106。明穆宗在赐予潘季驯的敕书中称:“山东济宁各临近地方,南直隶淮扬、颍州、徐州,山东曹濮、临清、沂州,河南睢陈,北直隶大名、天津各该地方听其督理,各兵备道悉听节制,务要防护运道,以保无虞,如遇盗贼生发,即便严督该道率领官兵上紧缉剿,毋致延蔓。”[16]139万历十五年秋,河南地方黄河泛滥,封丘、偃师、东明、长垣屡被冲决[17]2054。万历十六年四月,朝廷重新起用潘季驯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兼理军务[4]3722-3723,并节制沿运河各兵备道,“其南直隶淮扬、颍州、徐州,山东曹濮、临清、沂州,河南睢陈,北直隶大名、天津各该地方军务亦听尔兼理,其各兵备道悉听节制,务要防会运道,永保无虞,如遇盗贼生发,即便会同各该巡抚严督该道官兵上紧缉剿,毋致延蔓。若兵备各官纵寇贻患者,参奏处治”[16]140。
除防护运河河道外,由于河南归德府、陈州境内河道纵横,修筑堤防、平息水患也是睢陈兵备道的职责所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秋,陈州遭遇暴雨,积涝汹涌,陈州城内外成为泽国。睢陈兵备董文寀亟命官员、民众修筑堵塞,不舍昼夜,使州人免于昏垫。董文寀分析了此次洪灾的原因,认为是“始于堤坏而上流受水,既以河塞而下流莫通”,于是命人加固内、外二堤,各高一丈五尺,广二丈,期以坚实,务堪障御,又令陈州卫官军挑浚河渠,自东堤踰蔡河,直达枯河,凡500余丈,提高了陈州城的防洪能力[14]981-982。万历四十年,沙河一带千余顷民田遭遇水灾,睢陈兵备梁祖龄组织官员、民众对河流进行疏塞,同时加固堤防,此后多年河伯安流,民免昏垫[3]卷6《宦绩志·命使·明·梁祖龄》。万历四十五年,睢陈兵备翟师雍主持修筑陈州北门至东门内一带沟渠,甃以砖石,架以木梁,因此陈州城西北、东北之水得有所归。崇祯五年(1632)六月,开封遭遇暴雨,洪水自襄城、郾陵奔涌至陈州,水患延及沈丘、颍州300余里,兵备道委任陈州卫百户李恭全修堤堵塞[14]117-118。
(三)振扬风纪
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是按察司的重要职责[17]1840,兵备道官员通常带按察司衔,所以其对整饬官常于有责焉,如睢陈兵备道首任官员冯相上任伊始,即于辖区内“肃清风纪,发奸擿伏”[3]卷6《宦绩志·命使·明·冯相》,林大春任职睢陈兵备道期间,“政尚精明,振纲肃纪,官属屏息”[3]卷6《宦绩志·命使·明·林大春》。万历时期担任职睢陈兵备道的萧雍,惩治不法官吏,毫不姑息,“衙虎社鼠必重惩,不少贷,部有墨吏枭狠无状,当事者不敢问,雍首发其恶,竟置于法”[3]卷6《宦绩志·命使·明·萧雍》。万历四十五年,睢陈兵备道副使翟师雍离任之前,认为汉代汲黯,宋代范仲淹、包拯、岳飞均有功于陈州,于是建四贤祠以崇祀先贤[14]257。四贤祠的现实作用在于激励官员效法先贤,造福一方,“嗣是蒞兹土者,过四贤之祠,即竦然于心,凡所以洁己爱人,秉公持正,以蕲御外侮而捍民患者,必如四君子而后已”[14]991。
(四)兴隆文教
睢陈兵备道作为一方表率,兴隆文教、培养人才是其重要职责,史书中有大量此类记载。万历时期,睢陈兵备道徐即登曾于陈州弦歌台修建讲堂数楹,名曰“仰止轩”,并将弦歌台更名为“思鲁书院”[14]325。徐即登每月于思鲁书院讲课两次[3]卷3《营建·学校·思鲁书院》,“集诸生以时会讲经书,质疑问难,务抉奥旨,□□□悉□□阅,两河士闻风踵至者百人,皆自相淬励,日进于学,乃设田租以供会资,至今取给焉”[3]卷6《宦绩志·命使·明·徐即登》。此外,徐即登又于陈州城南门外三元宫立新安社以教授士子[14]149。在徐即登之后,睢陈兵备翟师雍也对思鲁书院倾注了心血,“公留心课士,细加品评,额外奖赏,诸生感愤,乙卯举三人,皆公所赏识者,人服其藻鉴云”[3]卷3《营建·学校·思鲁书院》。此外,翟师雍还对陈州州学进行了修葺[14]295,并于陈州东、西、南关各立社学,以教养军民子弟[14]326。萧雍任职睢陈兵备道之前,曾于浙江任督学,调任睢陈兵备道后,“陈人士无不愿得指南以发曚昧,雍不惮折节,日与之讲课评骘,无倦心也,士由是竞劝”[3]卷6《宦绩志·命使·明·萧雍》。崇祯九年,睢陈兵备张鹏翀又在洁己乡建与言书院,分东、西二社,延请生员刘宾、司作栋教育民间子弟,“延聚生徒,讲明圣谕,晓导群迷”,每月月终对生徒的文章进行考核,并设置学田,以其收入作为社学经费[18]卷26《艺文三·记·洁己乡与言书院记》。
(五)敦厚风化
按察使司为“一方之风化、郡邑之表率所系”[9]497,兵备道官员通常带按察使司衔,敦厚风化亦为其职权之所在。林大春任职睢陈兵备道期间,“严禁赌博,至不敢以呼卢□□者,威声远播,鼠窃潜踪”[3]卷六《宦绩志·命使·明·林大春》。明代对于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等的旌表,按察司官员有核实之权,洪武元年(1368)规定:“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转达上司,旌表门闾。”洪武二十六年再次申明:“礼部据各处申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理当旌表之人,直隶府州咨都察院,差委监察御史核实,各布政司所属,从按察司核实,着落府州县、同里甲亲邻保勘相同,然后明白奏闻,即行移本处旌表门闾。”[7]1826民国《淮阳县志》记载,朱正身死后,其妻高氏年仅29岁,生遗腹子一祥,高氏苦志守节,抚孤成立,兵备道官员旌表其门曰“慈节可风”[14]684。齐继吕妻刘氏孝敬姑婆,齐继吕死后,刘氏自缢以从,睢陈兵备副使翟师雍旌表其门曰“矢志殉夫”[14]685。
进入正德时期,明代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各地民变不断,为加强地方军事防御能力,内地开始普遍设置兵备道一职,河南睢陈兵备道即设于这种历史背景下。兵备道官员通常带按察司的职衔,为按察使司的派出官员,由按察使司实行垂直管理。后来,随着军政事务的日益增多,睢陈兵备道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从职掌来看,睢陈兵备道从最初的整饬地方兵备,扩展到管理河道、治理水患、兴隆文教等方面,不再局限于军政事务,成为明代中后期维护地方安定的重要一环,逐渐向地方机构转变。其次从行政管辖来看,睢陈兵备道最初由河南按察使司进行垂直管理,由于其既管辖府、州、县,又统辖卫所旗军、州县民壮、巡检司弓兵,其职掌类似巡抚,且受巡抚节制,万历《明会典》中,各兵备道即列于对应巡抚之下,其与按察司的关系则变得松散。
注 释:
①参见罗冬阳的《明代兵备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谢忠志的《明代兵备道制度——以文驭武的国策与文人知兵的实练》(台北:明史研究小组印行,2002年),周勇进的《明末兵备道职掌述论——以明末兵部请敕行稿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教学》2009年第24期),周勇进的《明末兵备道的职衔与选任——以明末档案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和郑晓文的《明代河南兵备道设置概述》(《兰台世界》2012年12月下旬)等。
[1]高岱.鸿猷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明武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何润.陈州志[Z].北京图书馆藏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4]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崇祯长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申时行.明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孙灏.雍正河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9]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1]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乾隆颍州府志[M]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朱睦.万历开封府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
[14]朱撰卿.民国淮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15]明穆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6]潘季驯.河防一览[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姚之琅.乾隆陈州府志[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十二年刻本.
【责任编辑:刘圆圆】
A Study on the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of Suizhou and Chenzhou
LI Pengf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The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of Suizhou and Chenzhou was established in 1513 of Zhengde period in Ming Dynasty after the riot of Liu Liu and Liu Qi, since then the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of Suizhou and Chenzhou changed several times from Jiaqing to Wanli period ,until 1600 before eventually settling down.The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of Suizhou and Chenzhou’jurisdiction consisted of Guide prefecture and Chenzhou i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duties included rectifying military affairs, protecting the Grande Canale and other local affairs, so the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of Suizhou and Chenzhou gradually changed to local institution.
Ming Dynasty; Henan Province; Suizhou and Chenzhou; Military Defence Circuit
2015-03-18
李鹏飞(1979—),男,山西芮城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K248
A
1672-3600(2015)07-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