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张 勇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
王 慧,张 勇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网络生态治理中,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培育和作用发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认同的逐步构建。志愿者群体意识的建立和被社会客观认可,是身份认同构建的基础;而持续的群体互动、明确的群体内定位及典型成员的示范,能促进实现身份认同的稳固和内化。
网络文明;青年志愿者;身份认同;自我发展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网络生态”正在遭受着严峻考验,多元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网络雾霾”遮蔽了网民的眼睛,使其难辨真假。如何驱散雾霾,还网络清朗空间,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2014年11月,共青团中央向各界青年发出了“清朗网络·青年力量”——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倡议。由此,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引起关注,成为和谐网络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从学理上分析,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培育是一个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意蕴。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对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这一群体身份构建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工作实践有所启示。
关于身份认同,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存在两种研究路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基于符号互动论,更为关注个体以及个体的角色行为。而欧洲的社会认同理论更关注群体层面上的群体进程和群际互动,是在群体因素的基础上来研究社会认同,认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意味着对“我们是谁、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如何与其他群体成员互动和区别”等方面的感知,最终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都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并从中体验到情感意义和价值意义[1]。本文以欧洲的社会认同理论为出发点,认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认同是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它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是传统志愿者在网络上的延伸,从根本上归属于志愿者这一社会群体。因而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认同首要的是对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其自身社会角色也应符合自愿、不获取任何物质报酬并最终体现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社会对于志愿者角色特性的期待。其次,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目标指向网络治理,他们主动弘扬网络正能量,消减网络负面信息,倡导文明上网,以自身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培养明辨能力,以此在参与网络文明建设中担当社会责任。这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核心特征。最后,“青年”是对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主体的进一步明确。根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2]。由此可见,青年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和聚集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青年。另一方面,作为网民主体,青年并非单纯被塑造,同样也表现为对互联网运行与发展的主动参与和助推。“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10—19岁网民网上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其次是20—29岁的网民群体,有46.6%的比例。”[2]这一方面由于青年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期,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要求自由表达的意愿更强烈,创造性也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通过网络主动关注社会,有参与热情并勇于担当。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也当之无愧地被赋予网络文明使者的重要使命。
综上,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认同是青年个体对自我归属于网络文明建设志愿者群体的认知,通过群体内与群体间的互动,积极参与网络文明治理行动,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此过程中体验群体归属感与价值感,逐步完成身份内化的过程。
(一)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是多元的,但在网络日渐“入侵”人们精神生活的形势下,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规律,加强网络正能量的发声,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传统媒介的大整合,它集中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互动游戏等多媒体形式[3]。这就实现了传播符号的多样化,更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即时传播使得时效性超强,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更生动的表达。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网络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通过以下三方面优势得以凸显。首先,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青年作为网络参与的主体,最熟悉网络传播的符号特性,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对传播内容进行转码。其次,青年是网络创新的主体,他们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类网络文化产品,更利于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与认可。再次,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作为先行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辈群体之间影响深远,能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和带动青年群体的亲社会化发展,其效果远超越“自上而下”的说教。
(二)思辨精神的培育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然而身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思维塑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快餐式文化的大量泛滥和快速更新使得青年越来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缺乏选择内涵深刻读物的主动性,阅读的浅层化导致思维的惰性;另一方面,一些虚假谣言和非主流价值的传播使得青年人尚未正确确立的价值体系产生动摇。网络环境下青年人思辨精神的培育是一个艰巨的时代命题。对于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这是一个修己达人的典型过程。“理性上网,明辨是非,扮演好网上正面声音的‘放大器’、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器’、网上负面声音的‘消减器’”[4]是社会对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明确的行为期待。这就要求青年志愿者自身必须具备清晰的辨别力,也为其通过自我思考与群体内互动主动提升思辨能力提供了内在动力,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进而,青年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群体间互动,进行思想交流,引导社会公众辨明是非,传递主流价值导向,促进公众逐步养成思辨习惯,完成“达人”的过程。
(一)主观类别区分
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最初源于Tajfel采用最简群体实验范式。实验者仅仅请被试者对一张卡片进行点估计的作业,并以此将被试者分为高估组与低估组,接着要求被试者做资源分配的工作,结果显示群体成员之间虽然在这之前未曾谋面,但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成员较多的资源[5]。这说明,当意识到自身被分类时,个体主观上会知觉到一种群体身份的意识。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认同的构建,最初也表现为一种类别化意识的激发。志愿者之间也许之前没有过任何面对面或网络上点对点的互动,更没有稳固的群体内结构,但个体开始意识到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各种网络垃圾的排斥,便获得了一种类别化的区分。这种类别化区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
一方面,线下组织化的影响增进类别的比较。这里还是强调社会认同理论在群体层次上的类别区分。网络生态治理的过程是“独木难成林”,单靠志愿者个体自发的努力势必行不通。如此浩瀚的网络线上世界必须要经由线下组织化的过程为志愿者创造“我们”的群体概念,志愿者将我群体与他群体进行比较,就能进一步理清作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我们”与其他网民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内外群体的差异,增进内群体的积极认同。
另一方面,志愿者群体自尊的培育增进其社会价值感。类别化区分的前一阶段只是强调了网络文明志愿者作为个体的网络慎独精神,然而要彰显志愿者群体的社会价值,则不仅要独善其身,更需要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由此,在有序组织的基础上,加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培训,引导其慎言慎行,增强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使得志愿者内群体明显形成“我们”优于“他们”的积极区分和群体价值感。
(二)客观认同建立
群体身份认同不仅是主体自觉建构的过程,更需要社会客观认可,两者共同作用不断强化社会身份认同。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身份的客观认同包括两方面的符号,首先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群体身份认定,其次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身份的象征。
群体身份的认定应通过完成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注册来进行。我国目前针对志愿者有《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但其中没有涉及网络文明志愿者,也没有专门的针对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注册办法。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注册是社会对其身份认可的基础,同时对于志愿者个人则能增强其主观上的归属感。因此,《网络文明志愿者注册办法》的尽快出台或《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增加网络文明志愿者注册的相关规定亟待解决。注册过程中,线下属地加强对志愿者的审核以及后续的管理是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说,客观的认可应始终确保建立在个体真实的主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而非外力被动认同,这也是确保群体自尊的稳定性和身份认同内化的前提。
群体身份的象征应设计专门的群体名称、logo等予以体现。目前,“清朗侠”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被认可,成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代名词。部分地市对于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也设计了专门的旗帜。全国范围内统一认可的logo应尽快设计发布。群体名称和logo可以明确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身份意识,它承载了网络文明行动的价值理念,能激发群体荣誉感和价值感,进而强化他们的净网行为。
(三)身份认同内化
群体身份的认同是一个持续长效的过程,现实中经常发生身份认同发生变化的情况。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的群体身份认同则需要达到一种稳定的价值倾向和行为,这就需要个体通过持续的建构过程真正实现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化。所谓内化,是将外在的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稳定的态度体系。
如果说社会对于一定的身份或角色赋予期待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属外在的力量;那么个体如果能将一种身份认同充分整合到自我发展的需要中,即通过实践一种社会身份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则属内在的动力,有利于个体真正将这一身份内化于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交、尊重的归属需要,进而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通过净化网络空间,参与网络生态治理,赢得了积极的尊重和认可,感受到充分的自我成就感与社会价值感。因而,这一社会身份本身,易于调动与提升内化过程中自我的主体性。
从群体关系来考察,明确的成员定位、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意识、明确的分工和行动等是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6]。促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化必须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其一,持续的互动。从范围上来说,这包括面向群体外的互动和群体内的互动。从形式上来说,线上线下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社会身份的价值本身指向网络生态的治理,即针对网络不文明现象有所作为,因此针对群体外的互动是其最重要的责任担当。如线上积极创作和转发有内涵的好声音,唤起“沉默的大多数”,针对错误言论和负面信息及时跟帖讨论,集中发声,理性辨明,给出正确的主流价值导向;线下定期开展网络文明主题宣传等,通过这些面向群体外的互动,不断强化对群体目标价值感的认同。群体内互动,则是强化群体成员归属感的必要保障。如线上对同类好声音点赞支持、评论追加,主题网络文化活动的集中发声;线下根据志愿者不同的组织体系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增进情感等。互动的持续性保证了身份认同的稳定性。此外,互动的频次也是影响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其二,明确的群体内定位。如上文所分析,个体只有在群体内找到自身可为之处,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实现,才能真正将一种群体身份内化。网络文明志愿者个体因自身具备视野、能力、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决定其能承担的工作和发挥的作用亦有区别。明确的群体内定位利于推动个体实现价值最大化。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组织化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给予青年个体明确的定位和工作分工,保证志愿者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其三,典型成员的示范。目前,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模式运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部分的志愿者来说,亟待通过组织的培训和典型的示范明确职责定位与参与路径。从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年同辈群体的组成来看,群体核心人物的引领示范至关重要。由此,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身份塑造中,青年意见领袖的挖掘和培育也是引导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内化的关键。他们独到的观点见解,深刻的思辨能力,创造性的传播技能等,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志愿行为提供参照与引领,易于形成一致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凝聚力。
[1]聂文娟.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J].外交评论,2011(4):8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3]关 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80.
[4]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清朗网络·青年力量”倡议书[EB/OL].http://news.youth.cn/wztt/201411/t20141125_6123413.htm.
[5]张莹瑞,左 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9-19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Youth Volunteers for Network Civilization
Wang Hui,Zhang Yong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In the network ecological management, it is a continual process to cultivate the youth volunteers for network civilization, which embo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social ident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the approval of society is the basis of construction. Besides, continuous interaction, clear positioning in group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ypical members can help realize the stableness and internalization of identity.
network civilization;youth volunteers;social identity;self-development
*共青团山西省委201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培育与行为引导”阶段成果。
2015-03-20
王 慧(1982-),女,山西长治人,太原理工大学团委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 勇(1980-),男,山西阳曲人,太原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04
C91
A
1008-6285(2015)06-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