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莲,张 莉,蔡之让,方雪梅
宿州学院教务处,安徽宿州,234000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完善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及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究
——以宿州学院为例
李金莲,张 莉,蔡之让,方雪梅
宿州学院教务处,安徽宿州,234000
基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性,以宿州学院的实践成果为例,从健全校内教学自我评价机构、完善各类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制定教学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构建以“评教、评学、评管”为核心的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开展八项自我评估、落实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探索教学质量改进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自身发展和特色,构建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改进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教学自我评价和质量改进提供有益借鉴。
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监控;教学自我评价;质量改进
“教学评价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常用监控手段。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外部教学评价和高校内部教学评价。”“而内部教学评价是高校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对教学进行的评价。评价直接指向教学实现的过程因素和具体的教学结果。”[1]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及质量改进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教学工作全过程跟踪调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因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学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并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2]。
宿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在深入推进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围绕“教与学”这一中心,逐步完善教学自我评价制度,构建了以评教(教师教学)、评学(学生学习)、评管(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自我评价体系,落实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拥有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组织机构,而这些是保障体系履行职能的基础设施。”[3]学校内部教学自我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必须要以健全的自我评价机构和规范的制度体系(包含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及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教学自我评价与分析,多途径实时反馈评价结果,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推进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效运行。
1.1 健全教学自我评价机构,做到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教学评建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机构,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构建“校、院、教研室” 三级教学自我评价机构。学校教学委员会、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属一级教学评价机构,二级学院(部)及教学分委会属二级教学评价机构,教研室为三级教学评价机构。从职能划分上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是学校独立设置的负责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机构,是组织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职能部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与教务处是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执行的中心,具体进行日常的专项督导听课与教学评价工作,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由于二级学院(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因此,教学评价的全面开展在二级评价机构。在二级评价机构内部,教学分委会负责对本单位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在二级学院院长(主任)领导下组成院(部)教学质量考评小组,负责所在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教研室作为教学及管理的基层单位,负责所在教研室课程的质量考评工作。
1.2 完善各类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做到制度保障
为使整个教学评价工作合理有序的开展,学校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多角度构建教学评价机制,优化教学评价的基础环境,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学年度考核办法(暂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学生评教制度(试行)》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本科合格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促进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1.3 制定教学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定位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综合、全面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是整个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宿州学院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及管理质量。
1.3.1 构建并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依据国家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点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各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二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形成评价各方面、各环节质量的目的性、规范性和操作性文件。
1.3.2 科学设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良好的教学结果,学校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础上,积极开展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工作,并作为教学自我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评“教”与评“学”的有机统一。科学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首要条件。宿州学院围绕“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鉴于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行为、态度、方法,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合理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规范与深入,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1.4 构建以“评教、评学、评管”为核心的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开展八项自我评估
宿州学院以现行教学基本评价制度为基础,积极创建制度运行的具体机制,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教学自我评价工作。
1.4.1 专业建设质量评估
从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角度来衡量与评估专业质量,是诸多高校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的参照标准。在此基础上,宿州学院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印发了《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专业建设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从专业开设目标与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改革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专业特色情况等方面对本科专业进行评估验收,以检验新办本科专业建设成效。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质量评估采取学院自评、学校组织专家组考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过程严格,标准明确,其评估结果成了衡量专业建设成效和以后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1.4.2 课程建设质量评估
专业建设是以课程建设为依托的,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宿州学院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开展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旨在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首先做好合格课程的认定工作,通过制定《本科合格课程建设实施办法》,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对本科专业课程分批次开展合格课程建设、评估、验收工作,并已取得明显实效。结合安徽省教育厅精品开放课程评选,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课程建设质量评估,并做好精品开放课程的遴选工作,注重精品开放课程的管理、验收、推广,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1.4.3 二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二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校级组织的、对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的最高层次评价,要求高,评价严格,涉及面广。不仅涵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也涵盖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评价。对这些评价规定了整体性要求,旨在考察二级学院(部)作为教学及管理实体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学校通过制定《二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推进各教学单位每年开展一次自我评估,促使他们规范教学及管理,加大教学建设及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1.4.4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这一考核制度其实是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延伸,考核的范围从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到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果,实现了质和量的统一、教学和教研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办法。宿州学院在严格贯彻省级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基础上,认真执行教师教学质量学年度考核办法,每学年深入开展一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以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施教的核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则成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点。宿州学院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对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实践课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评价,督促、检查教学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4.5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统一体,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想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国内外大学普遍使用的教学评价(学生、专家、督导、教师自评)工具主要沿袭SEEQ模式,评价对象主要是教师教学指标和教学支持指标。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人们开始重视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探讨。”[1]“从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卓越的教学结果,高校应当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学和教是教学实现系统中两个主导因素,任何一个被削弱都可能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与此相适应,教学评估评‘教'也必须转向评‘学'。”[1]
宿州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积极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全面设计评价内容,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作为检测有效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在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评价主体(任课教师、辅导员及教学管理人员)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方法、态度、技能培养、课外活动、各种创新能力竞赛等评价要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促进学风建设。同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和学习质量,促进教与学双方的沟通和了解,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6 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
“在校外,教学监控应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向用人单位、向学生家长开放,体现高等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征。开放性可以使学校教学与管理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促使学校对其人才培养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寻求改进的途径。”[4]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逐步建立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宿州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工作,由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毕业生返校座谈、建立校友会和毕业生联系人制度以及社会调研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的需求,从而科学合理地调整办学思路,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1.4.7 专项评估
宿州学院注重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实训、考风考纪等进行专项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专项检查报告,专门反馈给有关二级学院(部)、职能部门和学校领导,有针对性地实施调控,并持续跟踪改进结果。
1.4.8 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与年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
宿州学院构建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具有信息分析、自我诊断和决策参考作用。宿州学院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逐级逐项审核,实现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监测的信息化、常态化。在综合以上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学校于年终开展年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发布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分析总结学校年度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自我评价,拟定质量提高措施。
1.5 充分运行教学质量分析机制,深入挖掘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教学质量信息评价、反馈与调控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各种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类调查分析。调查力求客观,样本有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分析科学,评价客观。分析重点包括专业建设质量分析、课程建设质量分析、新生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理论及实践教学质量分析、考试质量分析(包括试卷质量分析、考生成绩分析等)、学生学习质量分析、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等。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索性相关研究,作为制定整改措施,提高质量的依据之一。
1.6 落实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 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如果没有反馈, 教师很难知道自己的不足。”[5]教学质量监控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评价信息的反馈与调控。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在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分析后,需要进一步运用由学校各级教学工作例会、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教务处、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等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将教学评价结果中关于教学质量问题及原因等情况准确、全面、快速地反馈到相关二级学院(部)和职能部门,对于重大教学问题要反馈给学校教学委员会,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由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及各二级学院(部)承担落实调控工作,通过制定调整措施,及时有效地实施调控,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实现。
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的结论性反馈,只有通过科学分析而深入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后,才能准确反馈并有效调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最终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持续改进,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良性闭环效应。构建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是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学质量的改进是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提高等途径来实现的。”[4]宿州学院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积极探究教学质量改进机制及其运行的途径与方式,推进运行并积极完善,持续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1 积极寻找教学质量提升的方式方法
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要求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各主体自身依据教学评价结果寻找改进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教师与学生积极寻求教与学的规律与方法,教学管理者深度把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的规律与方法。学校教学委员会、各二级学院(部)、有关职能部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教务处)等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多方面探索教学质量提高机制,并对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实施改进工作,积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学委员会对各二级学院(部)和有关部门的整改和建设情况进行复评和验收,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取得实效。
2.2 多方面有效运行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宿州学院在全面推进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并逐步实施涵盖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课程、教学队伍等)、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机制。
2.2.1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宿州学院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自2009年起,宿州学院积极推进建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推行了学分制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较好的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了由“3+1”培养模式、多证书教育、产学研合作、双学位制教育和工程化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2 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宿州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要求为目标的特点,为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目标要求。
2.2.3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是诸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举措。宿州学院一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专业。根据皖北地区区域经济特点,拥有煤炭化工资源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煤电开发、化工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宿州学院坚持“以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和“专业跟着市场走,条件跟着专业走,经费跟着条件走”的两个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成功获批了诸如网络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资源勘察工程等新本科专业,并不断提升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效。
2.2.4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构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围绕着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技术应用与实践知识为主体;兼顾较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关注科学技术交叉与相互渗透,进行相关学科知识重组,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及时增加跨学科、边缘学科等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6]宿州学院围绕“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课程建设上更加注重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在“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中,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调整能力培养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课程的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宿州学院在应用型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明确规定了实训、实习设施,制定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的计划安排、课程教学的评价等),同时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授课,并把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纳入校、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以保证实训、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2.2.5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关注的焦点,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而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突出特征。宿州学院在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课程实训、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就业实训“四位一体”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大实验实训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力度,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智能汽车竞赛以及各类英语竞赛、文化素质大赛、体育艺术类竞赛)等途径,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6 强化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整体水平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充满活力的应用型教师队伍作保证。宿州学院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同时加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能素质”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的组织下,通过岗前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讨会、教学比赛、挂职锻炼、合作研发、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知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各类项目载体,运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名师评选、教坛新秀评选等活动,检查和评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
2.2.7 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是教学质量改进取得成效的前提。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将其作为教学评价首要因素,而没有充分认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不再是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参与式等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促进“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评价的重大改革。宿州学院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同时还重视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效果,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能力。在教学评价类型上,注重实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两个维度的统一。在教学评价主体方面,包含学生、教研室同行、院领导、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含教学督导组)等多元评价主体。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开放性,其中在学生评价教学的方式上,实现了由传统纸质评教向现代网络化评教的转变,并采取量化评分与书面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时效性。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上,实行参照指标量化评价与集体座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班学习情况进行广泛、深入、及时、客观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上,针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型和评价主体,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能够反映教学质量核心的指标体系。按一定方法分别计算出不同类型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按相应权重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法上,“改革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由理论化向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转变”[8],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考核原则,在评价方法上做到过程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克服了终结定性评价的缺点,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2.2.8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偏重于教学环节,而疏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基础,其教学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9]因此,向管理要质量就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宿州学院按照“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的要求,在教学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创新,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重点强化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职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提倡特色化管理,构建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考核与激励并行,通过组织各种检查、验收、评比和年度考核,奖优罚劣,促进二级学院(部)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2.3 深入探索教学工作全程跟踪调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通过“持续反馈、不断调控、逐步提高”多次循环往复,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宿州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常态化运行过程中,积极建立全过程跟踪调控机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妥善解决,持续跟踪。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提高机制,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途径及方式方法,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跟踪调控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3.1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部要素,积极推动教学自我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宿州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力构建教学自我评价的长效机制。首先积极推动校内教学自我评价机制建设,如实践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等,促进教学自我评价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高校教学外部顾客的多样性,也要求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其包括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对高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10]宿州学院一直坚持以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满意程度作为教学工作持续改进的第一要务,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质量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和企业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各二级学院成立由专业带头人、教师、用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逐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家长、校友、媒体、教师、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提升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3.2 严抓教学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环节,注重教学信息的持续反馈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通过信息反馈所暴露的质保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未能及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落实纠正措施并验证纠正后的效果。部分困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质保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11]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诸环节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处理质量问题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各二级学院(部)重视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整改和预防措施。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负责对二级学院(部)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教学反馈信息处理意见、整改报告进行审核,并实施跟踪调查,学期末教务处、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单位共同进行复查和验收。同时汇总二级学院(部)及有关职能部门教学工作整改落实情况,并再次通过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等途径反馈。对整改效果不明显的要求其进一步采取措施,并进行持续跟踪审核,直至有明显改进。充分发挥“教学信息持续反馈、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这一闭环效益,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持续科学发展。
2.3.3 注重“内省”,增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自我改进功能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自我改进是对这一体系本身的运作效率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对管理自身的改进,主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推进内部诸要素的统一、协调运作来实现的。宿州学院在遵循事物的发展性原则基础上,通过推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部“监控与信息采集-评价与分析-反馈与调控-改进与提高-再监控……”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形成自我调控、自我改进、自我优化的闭环系统,以达到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全过程跟踪调控和持续改进,最终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3.4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探索教学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
宿州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一方面通过广泛搜集教学反馈信息,深入分析原因,建立并不断完善调控机制,及时调控教学运行状态,妥善处理有关质量问题,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反馈意见,切实把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教学评价实践,说明宿州学院现行的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切实可行。该制度增强了教学质量监控实效,奠定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推动了质量改进机制的完善,对于促进教风、学风的好转,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提高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内在规律,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全程跟踪调控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宿州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自我评价制度及教学自我评价体系,增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促进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工作的全程跟踪调控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Z].教高厅[2011]2号
[3]黄宁.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87-88
[4]回文博,史君坡,曹征,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石家庄学院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2):103-104
[5]王松茂,方良彦,海米提·依米提.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1(15):200
[6]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76
[7]何军华.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移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3(1):61-63
[8]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78
[9]佘远富,刘超,胡效亚.三全一化、四位一体:创新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1(4):88
[10]朱军,程梅珍.ISO9000族标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8(10):84
[11]陈慧.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运行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29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29
2014-09-25
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构建与实践——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2jyxm889);宿州学院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宿州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szxyzlbz201301);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建本科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2012jyxm539)。
李金莲(1979-),女,安徽无为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
A
1673-2006(2015)01-0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