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鸿林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74)
一部探究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关联性的佳作
——简评靳利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制度路径研究》
杜鸿林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74)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愈发深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世界各国纷纷寻求化解之术,以图化解危机,摆脱困境,还人类一个持续稳定的生存空间。生态危机威胁的是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不能幸免,独善其身是决然不可能的。从某种角度讲,生态危机的加重缘于现代文明发展的不完备,人们所追求的文明发展进步与生态风险相伴相随,无法逃避,不得摆脱。人类是有理性的生命体,文明是人类的专利,人类在文明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考验,多有成就,没有理由怀疑文明的前景和文明的伟力。然而,对生态危机抱有积极乐观主义态度决不意味着回避这一严峻的挑战,对于学界而言,理应为化解生态危机寻找新的道路,制定可操作的方案。靳利华博士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制度路径研究》①靳利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制度路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一书为此贡献了一份心力。
靳利华博士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在做博士后期间,她集中精力对此问题进行了深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制度路径研究》一书是她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许多观点主张富有新意。
将“制度”作为核心范畴和主线,并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阐发,这是该书的一大新颖之处。关于社会制度的研究,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而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将社会制度视为一个多元化事物,对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他的“第三种制度”分别进行分析,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三类制度进行剖析。通过对三类不同社会制度的比较,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元化、差异性以及必然趋势,阐明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然逻辑。这对读者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大有裨益。
围绕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知识,是该书的另一亮点。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地研究了生态文明语阈中的社会制度。除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该书还运用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例如,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历史事实为论据,逻辑推理为手段,就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与举措等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炼出社会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互动机理。再例如,在论证过程中,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正反价值取向相对比、理论与实践相关照等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力求达到借鉴警示和探求揭示规律的旨趣。相关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该书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和对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的强烈忧患。该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为了遏制对生态的野蛮侵害和过度榨取,实现并保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完善并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治本之策。这就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必然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应的一整套制度的完善,这套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其他部分共同发生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该书所持的国际视野,也向读者展示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秉持的资本无极限增殖立场相关联,以资本为轴心而设定的制度殃及穷国,最终必然会殃及富国本身,建立关乎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社会主义原则和制度才是缓解和消除世界范围生态危机的应然选择。这样的见解,无疑是有远见的。
该书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政治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研究与教学,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优长和扎实的研究基础,该书的出版是她治学的一份阶段性成果,我希冀她继续坚持和深化该方向的研究,多多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的有益成果,形成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以弥补该书的某些缺憾,把“制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对此,我心怀期待。
(责任编辑 张转)
2015-04-22
杜鸿林(1951-),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