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212400) 陈 清
在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思辨能力,面对问题往往思维摇摆,缺乏主见,甚至出现逻辑不清、言语不明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辨训练,以促进学生学会数学思维。何谓数学思辨?它是指用数学的方法和角度进行思考和辨析,其中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涉及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推理、判断、表述等多种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数学思辨训练呢?
良好的数学思维,有赖于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大多容易思维混乱。此时,教师要善加引导,带领学生从最基本、最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如剥笋一般层层展开,培养其有序思维的习惯,从而实现对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又让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然后让学生思考:同样都是圆,虽然画圆的工具和位置不同,但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根据观察发现,这些圆都要先确定一个中心点(即圆心),并围绕这个点旋转360°,而且这中间要隔开一段距离(即半径或者直径)。通过思辨交流,学生逐步对圆的基本属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见,通过有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对数学的表面问题及表象特征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厘清了自己的思维,逐步构建有序思维的模式,使其思维水平获得提升。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也亟待重视的问题。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从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表象开始逐步过渡,一步步进入抽象复杂的数学学习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胡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兔子,那么每只兔子分得多少?学生认为是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1/2。如何理解这个1/2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认为,就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桃子的1/2。此时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分数呢?我特意又深入了一层,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表示其中的1/4,你怎么弄?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表示将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让学生再继续思考:要在这张长方形的纸上涂抹出3/4,怎么涂?怎么理解?学生认为,首先要将这张长方形纸平分成四等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就是3/4。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引导,使学生建构起对分数的意义的整体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从而获得提升和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同时也具有差异性,有些问题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比较起来却又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进行系统化思维,既能够辩证对待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也能够将问题放在一个系统中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和运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时,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得出如下图形(如图1)并思考:观察这些图形,看有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生:正三角形有三条,正方形有四条,正五边形有五条,正六边形有六条。师:从这个表象中可以发现,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事实真的如此吗?请举例。生:正八边形有八条对称轴。师:那么圆形呢?这样,学生透过表象获得对抽象知识的思考,从而找到这一表象所蕴含的规律,快速有效地掌握了新知。
图1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新旧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学会前后连贯、系统运用。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思考:能被2和5整除的数个位有什么特征?能被3整除的呢?我们是怎样研究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呢?学生发现,研究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是在百数表里先圈出这些数,然后进行研究的。那么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总之,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只有从数学思辨的训练入手,才能有效推进这一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