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东方
《雷锋日记》问世的台前幕后
文 □ 华东方
《雷锋日记》从问世到现在已经传阅50多年了。50多年来,有多少人被它的精辟和高尚所折服,有多少人被它的精美和动人所感叹。有多少青年人把它当作做人生经典;有多少孩子把它当作成人的名言;有多少长辈把它当作教育子孙后代的家书。可也有人怀疑这样精美的日记不是雷锋自己所为,是别人替写的或者是经过文人加工的。他们说一个普通的士兵,只有高小毕业,怎么能写出来那样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并富有哲理性的日记呢?
我们不能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但完全可以说他们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对雷锋不熟悉,对雷锋的伟大人格和聪明才智认识不到位。雷锋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那不是雷锋真实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世界上有多少有天赋的人,又有多少自学成才的人,有多少文学家、科学家、大师级的人物,当初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雷锋的“钉子”精神,他读书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说雷锋是个读书学习的天才。他16岁到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把县委书记张兴玉送给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读的滚瓜乱熟,能把这两部书的精彩部分大段大段地背颂下来。不知道人们是否发现,《雷锋日记》里的语言风格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的语言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
雷锋开始学习写日记的时间是1957年秋,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请教的第一个人是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同志。一天下午,在望城县委机关门口,雷锋面带笑容对彭正元说:“老彭,请你告诉我,日记怎么写才好?”老彭反问:“你在写日记?”雷锋回答说:“我想学一学写日记。”老彭说:“学习写日记,这是好事,我也在写日记。”接着他告诉雷锋:“写日记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雷锋也接着说:“写日记的好处确实很多,那日记怎么个写法呢”“从写日记的形式看,有无标题的,开始就写X年X月星期X,还有一种有标题的,我喜欢后一种形式。因为日记有标题,就体现了这天日记的中心内容,看了一目了然。也便于今后归类整理。”老彭把自己写日记的体会全盘托出。雷锋饶有兴趣地说:“还这么讲究啊!”并继续问::“如何才能写好日记呢?”老彭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几点要注意的:一是不要记流水账式的,如记起床、睡觉、吃饭、上班、下班等,这个就没意思了;二是记一天中,有突出意义的事。选择一两件把它记全、记深、记好,不要面面俱到;三是记事时,可写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者练习写景物,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雷锋听了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雷锋最早写的日记能够查询到的是在1958年3月,内容是“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还刊登在《望城报》上。最后的一篇日记是1962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牺牲前的第5天。
1960年的下半年,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工作组,在雷锋所在团了解到雷锋的苦难童年和先进事迹。还听说雷锋有日记。同年11月初,在沈阳军区工程兵召开的政工会上,党委常委集体接见了雷锋。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特意要求雷锋把日记带到沈阳来。雷锋把自己的5本日记送来了。王寄语连夜拜读,越读越感到惊讶,越读越感到雷锋了不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日记竟然写得这么好,不仅思想境界高,而且极富哲理性。他被雷锋的日记深深地打动了。第二天就安排专人对雷锋日记进行摘抄整理,而且要求按原文照抄,不许修改和补充。然后送给党委常委们阅读,大家反响强烈,非常赞赏。《前进报》的总编辑稽炳前带着两个记者参加政工会,了解到雷锋事迹,看到了雷锋日记。他们读后也很感动,稽炳前把雷锋的日记交给了报社党政组组长董祖修。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加编者按语摘登了雷锋的15篇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日记摘抄”。这是雷锋日记首次在报刊上发表。
雷锋牺牲5个月后,《前进报》再次比较全面地刊发了雷锋日记。
雷锋在他参加工作的6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18个笔记本和108篇日记,记载着他从1958年3月到1962年8月10日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应该说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63年《雷锋日记》在“解放军文艺”杂志社正式出版发行后的几十年,先后进行了大约5次的修改、核实。调动了军区、军、师、团4级组织的十几位同志参加编选。
在编选的过程中,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力求保持原文、原意和日记的完整性。对雷锋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一条一条地进行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比较容易认定。还有一部分日记记录了寓意深刻而精辟的议论及其名言佳句等必须仔细分析、研究。其中有的是雷锋写的,有的不可以盲目认定。在对照雷锋日记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雷锋平时读了很多书,也做了不少摘录。但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则没有注明,他们必须翻阅大量的材料,多方查对,才能做出最后的选择。在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议论“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开始他们以为是雷锋自己写的,后来发现是中央党校杨献珍文章里的一段话,便把它从雷锋日记里摘除去了。
在编选过程中,他们对雷锋日记的引文和实事要反复核对。雷锋引用比较多的是毛泽东语录。还有其他名人的引文,对其中的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要一一进行核对,不能有一点差错。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文字和标点符号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只是改正个别错字和用词不当而影响原意的词语。
雷锋牺牲后的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以大篇幅较全面地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再次要求核实雷锋日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刊登了“雷锋日记选”。“解放军文艺社”又做了个别地方的改动后,正式出版了《雷锋日记》。据统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正式出版印刷《雷锋日记》160多万册。
也许是人们太热爱雷锋了,也许是人们太喜欢雷锋日记了,也许人们太渴望学习雷锋精神了。因此这么多年《雷锋日记》出版的太多了,版本也多种多样,出版单位有军内的、军外的、中央的、地方的、内部的、外部的。在《雷锋日记》的出版问题上,好像也没有版权纠纷,也不受版权限制,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版。雷锋就是一位奉献的人,他把他的日记和生命的全部都献给了人类,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