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几点商榷

2015-04-10 23:56李丽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李丽

[摘要]就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进行商讨,针对注音不准与注释不全的两种现象来进行商榷。

[关键词]现行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 注释 商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13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权威专家编著,所编写的内容具有准确性、权威性,其中课文下的注释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只是笔者最近发现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里的注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现就将注音不准、注释不全两种现象分析如下:

一、注音不准

在此套教材中,课文下的注释有注音不准的地方,如:

1. 必修二《荷塘月色》

课本第4页注释“⑨【妖童媛(yuán)女,荡舟心许】”

该注释中“媛(yuán)”字的注音不正确。“媛”字在《辞海》里的注释为:“一(yuán),婵媛。二(yuàn),①美女;②美好貌。”根据此句的意思,“媛”的解释应为“美好貌”,所以此注释上的注音为错,“媛”字正确的注音应为“(yuàn)”。此处错误在2013年5月第6次印刷的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得以更正,“媛”字已由“(yuán)”改为“(yuàn)”。

2. 必修三《劝学》:

课本第48页注释:“B15【跂(qì)】提起脚后跟。”

“跂”字的注音有误。“跂”字 《辞海》里的解释为:“一(qí)①多出的脚趾。②通‘歧,分歧。③通‘蚑,虫爬行貌。二(qǐ)通‘企,踮起脚尖。《史记·高祖本纪》:‘日月跂而望归。三(qì气)见‘跂坐。”

而“跂坐”的解释为:“垂足而坐,跟不及地。”在《辞海》里还举例说明:“《南史·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

从《劝学》中看,“吾尝跂而望矣”整个句子翻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地远看”,“跂”字的解释也就是“踮起脚尖”,那么“跂”字的音应该为(qǐ)。课文注释中“跂”的注音就是错的。此处错误在2013年5月第8次印刷版的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得以更正,“跂”字已由“(qì)”改为“(qǐ)”。

二、注释不全

此套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存在许多注释不全、解释不当的现象,现将此现象罗列出来:

(一)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1)课本第16页注释:“B29【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疆。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此处注释不全。“封”字既然注了“作动词”的用法,那么也该注上“东”的解释和用法。“东”字在此句中的解释为“在东边”,用法是“名词作状语”。

(2)课本第16页注释:“B31【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此处注释不全,意译了“阙”字的意思。而“阙秦”又解释为“使秦国土地减少”,从此处可以看出“阙”字明显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减少”。

(3)课本第16页注释:“B32【将焉取之】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此处的“焉”字解释为“哪里”不恰当。在注释对整句的翻译中,我们不难发现“哪里取得”之前有个“从”字,那么“从”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焉”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①代词,相当于“之”。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③疑问代词,什么。④于何,在哪里。⑤于此,在这里,在那里。⑥连词,相当于“乃”、“则”、“就”。⑦语气词。⑧形容词、副词词尾。

在第④条的解释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举了一个例子:“《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根据整个注释的意思“焉”字也应该为“于何”,可以解释为“从哪里”。

2.《鸿门宴》

课文第23页注释:“⑨【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此处注释不全。“兄”字放在“事”之前,应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二)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1)课文第35页注释:“⑤【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

此处注释不全。此句是一个明显的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应在注释中说明此句为省略句,在对句子解释前加上“卒葬于之”。如同本页第⑩注释:“【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2)课文第35页注释:“B15【侧出】从旁边涌出。”

此处注释不全。“侧”字放在“出”字之前,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从旁边”。应补充“侧”字的用法和解释。

(三)必修三

1.《劝学》

课文第48页注释:“⑥【輮(róu)】通‘煣,使弯曲。”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的“輮”通“煣”,而“煣”字在《辞海》里的解释为“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此句中的“煣”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指“木直中绳”中的“木”字的“之”字,这里的“煣”字应解释为“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2.《师说》

课文第54页注释:“B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

此处注释不全。“句读之不知”为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是由“之”字作标志,整个句子应为“不知句读”,下文的“惑之不解”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解惑”。

(四)必修四

1.《廉颇蔺相如列传》

(1)课文第57页注释:“B27【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的“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着急,有逼迫之意”。

(2)课文第58页注释:“B12【归之】让他(蔺相如)回去。”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的“归”字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回去”。这里应补充该字的用法和解释。

2.《张衡传》

(1)课文第67页注释:“⑩【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这事。”

此处注释不全。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应在注释中加上“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2)课文第67页注释:“B18【目之】给他递眼色。”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的“目”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应在原注释中补充:“目,名词作动词,递眼色。”

(五)必修五

1.《逍遥游》

课文第33页注释:“B24【图南】计划向南飞。”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的“南”字,应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向南飞”。

2.《陈情表》

课文第37页注释:“B29【日笃】一天比一天沉重。笃,病重。”

此处注释不全。这里除了标注“笃”字的解释外,还应该标注“日”字的用法和解释,“日”字,应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一天比一天”。

在这些注释不全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注释中大部分注释不全的原因是对“实词的词类活用”注释不全。这些注释中的实词往往只注释了该词意译的意思,少了对原意和用法的注释,而在这些注释不全的例子中用法注释不全又多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为主。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对这类注音不准、注释不全的现象,要在教学中认真对待,与学生多做谨慎的探究讨论。事实上,这些注音不准、注释不全的例子本身就是上佳的语文课程潜在资源,语文教师不妨将其转变为良好的课程内容,引领学生作探究、研讨,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精读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我多想……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