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张萍
我在华盛顿育英公立特许学校任教时,结识了该校的创始人玛丽·薛芙纳女士。四十多岁的薛芙纳,中等身材,端庄优雅。
薛芙纳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她先在私营企业中从事过多年管理,然后转入教育行业。经过中小学校长磨练,她从2007年开始创办华盛顿育英公立特许学校。这是大华府地区的第一所中文学校。
看好中文前景 自家办学
薛芙纳曾在台湾学习两年中文。她坚信,中文将成为全球性语言。在小女儿即将入学,她却找不到理想的中文小学时,一种自家办学的意念油然而生。育英小学由此诞生。
在美国各州,特许学校的申请程序复杂而冗长,申请人要提供详细且经过论证的意向书,包括财政预算、办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校董事会委员的名单和委员的简历。经过几轮筛选、评估、面试、投票及州教委批准,州长签字,合同生效。2008年9月,华盛顿育英公立特学许校终于正式成立。
学校诞生之后,生存下去是一个更加艰巨的难题。特许学校的不利之处在于:它既没有公立学校的政府固定拨款,又没有私立学校的家长付款,它的一切经济来源都是社会捐款。为此,薛芙纳绞尽了脑汁,到处筹钱,终日埋头在育英学校的财政申请、估算和周转中。
筹集办校经费 耗尽心力
基金的申请是一件相当繁琐、细碎、操劳的工作。首先要寻找社会赞助项目。在当下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要想获得任何一种有利可靠的资源,都如同海底捞针。
申请基金需要填表。每一种表格都有其特定章法,在为何申请一栏中,字数有严格限定。比如:“请用200个字,描写该校申请此基金的目的。”哪怕是多一个字,也会被电脑系统自动取消申请资格。所以,薛芙纳要把所要表达的内容,精心打磨,仔细雕刻,让所写出来的文字言简意赅。
申请上交之后,并不等于可以等着拿钱。任何一个基金项目都是僧多粥少,竞争惨烈。若是基金未能如愿地拿到手时,她总会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办公室内。等平静之后,她又会重新开始下一个项目的申请。
借助媒体宣传 打响名号
薛芙纳懂得媒体的功用,故不辞辛苦地四处打广告、做宣传。因此,到学校来采访的记者不少,有关“育英”的报道很多。这样,不仅为财源的申请开拓了通路,同时也让华盛顿的居民更加了解“育英”的办学宗旨,因此生源滚滚而来,一改昔日到处劝人入学的被动局面。
“育英”从2008年建校起,就一直租用他校的校舍,尽管一样的优美实用,但却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拘谨。而买一处校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2011年9月,全校师生如愿以偿地迁入了新校舍。从此,“育英”正式有了自己的“家”。
每年的春节,薛芙纳一定在家举办“饺子会”,煮饺子、做锅贴、烤甜点,款待所有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家人。
传播中国文化 不遗余力
薛芙纳对于中国文化,一如既往地崇拜和倾心。每年的春节,必要请人,为全校的孩子们舞狮耍龙。锣鼓喧天,雄师飞舞。其中,总有一幕是,狮子吃了白菜叶再反吐出来,据说菜叶吐到人身上,那人来年便会好运连连。
薛芙纳总是兴高采烈地去当那个被吐白菜叶的人。狮子反吐出来的菜叶,沿着她的发梢顺势而下,薛芙纳眉开眼笑,仿佛好运真的自天而降。
“育英”第一年的舞狮会上,狮子在精疲力尽之时,突然卧地喘息,而此时只学了几个月中文的美国孩子,竟然用中文对着狮子齐声大叫:“站起来!站起来!”
每年春节,薛芙纳一定要参加的另一个活动,便是中国城的游行庆典。那是大华府地区的华人,最欢欣的时刻。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万众欢腾。在“育英”的醒目招牌之下,薛芙纳引领着一队欢声笑语的孩子们,缓步而行。
(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