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迪· 罗森
近年来,鄂尔多斯成了中国一批拔地而起的新城过度建设、人口不足的缩影,它因此而为人熟知,也因此而恶名远播。它期望成为“草原上的迪拜”,计划容纳百万人口但实际居民却很少。互联网上流传的图片以及外国电视媒体拍摄的画面,展现出摩天大楼和雕像耸立在空旷街道上的场景;专家和学者则以鄂尔多斯作为隐喻,抨击疯狂的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的狂妄和不智。
巨大而整洁的新城吸引了游客
其实,鄂尔多斯并没有多么独特:在中国各地,新城都在拔地而起,并向乡间刚刚铺平的土地延展。鄂尔多斯之所以成为一个特例,是因为它脚下蕴藏的物产。在鄂尔多斯市周边的土地之下,埋藏着中国1/6的煤炭矿藏。本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向私营企业发放采矿权,这催生了巨额的税收收入,市政府从这笔钱财中拿出了很大部分,用于开发一个恢宏的新区:康巴什新区。巨额资本涌向这里,引发了一场建筑热潮。建筑热潮催生的一种循环并不出人意料:投机和债务、繁荣和衰退,房地产泡沫应运而生,之后泡沫又因为波动无常的煤炭市场转冷而破灭。
尽管这座“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了游客,但他们却常常有着怪癖般的好奇心,来到鄂尔多斯是为了体验其怪异的空旷感。
鄂尔多斯最令人震惊的事情可能就是它的整洁。伊金霍洛机场钢材和玻璃结构的航站楼泛着明丽的光,仿佛是高端百货公司里的厨房样板间。城市一尘不染的道路两旁布满了景观植物,这些道路也同样崭新。实际上,乘坐出租车从机场到鄂尔多斯市中心的路上,最先看到的人影并不是行人,而是市政环卫工人。他们清扫着人行道和有数条车道的宽阔道路。
新城的规模过于巨大,无论是广场的尺度、街道的宽度,还是市政府建筑和住宅楼的占地面积。在康巴什,有数十座住宅楼和宾馆四周围绕着环形的车道,楼里有宽阔的大堂,这些大楼许多有15层高。
鄂尔多斯博物馆是一个圆润的庞然大物。博物馆的隔壁,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设计的外观仿佛是堆在书架上的书。这里还有巨型蒙古包一般的剧院、形似弓箭的街灯。城里最大的雕塑是两匹扬起前蹄的马,每一匹都有纽约的小型住宅楼那么高。
市民的生活娱乐丝毫不落伍
但在这里看到的场景,却可能会让游客们感到吃惊。这里有烂尾的建筑工地和空置的宾馆,但在其阴影之下,也有人——鄂尔多斯的市民。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康巴什刮着风,一群群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男女聚集在博物馆和图书馆前的台阶及临近的广场上。一些在玩滑板,有一群孩子则在图书馆外不远处的一块场地打篮球。他们的服装与你在东亚城市里随处可见的风格别无二致:很多人穿着名牌跑鞋、连帽运动衫,还可以看到其他西方文化的图腾。一个13岁的女孩骑着山地自行车走来,她戴的棒球帽上写道“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她用英语解释说,这个R&B明星是她最喜欢的音乐人。
过了一小会儿,一辆轿车从这里开过,车顶上加装的喇叭大声播放着广告语和音乐,为鄂尔多斯最新开业的超市做广告。播音员鼓吹着超市里的农产品有多么新鲜;车上播放的背景音乐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的主题曲。
就在附近,五位年轻女子坐在图书馆外,她们全都是19岁,其中两个是蒙古族,三个是汉族。她们都来自内蒙古的小村子,来鄂尔多斯是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康巴什附属学校读书。“这里很好,”其中一名女孩说,“我可以和朋友们出去玩,我们在图书馆里学习,也一起逛商场。”
她提到的商场,是康巴什新区中心一座五层的建筑,前面是一块停车场。那里实质上是一座美食城,环绕在天井周围的是数十个小餐厅,提供中国各地的美食,其中也有一些西式快餐店,如冰激凌和批萨店。那天下午,商场里的食肆全都爆满。太阳落山时,人们的活动转移到了停车场上,他们三五成群,攀谈起来。一些年轻男子打开边缘贴着LED灯的汽车后备箱,贩售电子舞曲CD。
之后,许多流连在停车场上的人们,会转移到康巴什新区中心,观赏标志性的夜间娱乐活动:喷泉表演——喷射的水柱、闪耀的灯光,以及响亮的新纪元音乐,相互配合呼应。这号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喷泉表演,倒映着四周景象的水池足足延伸了三个足球场那么长,中间排列着数十个喷水口。
居住人口在显著增加
密切关注鄂尔多斯的人士坚称,居民人数在增多。电影人亚当·史密斯和宋婷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宫殿之城》,讲述鄂尔多斯和鄂尔多斯市民的故事。该片已在今年1月上映。他们表示,在拍摄电影的几年里(2012年至2014年),该城人口显著增加了,估计目前约有10万人居住在城中。
2006年,当地政府的办公地从约30公里以北的东胜区,迁到了康巴什新区。该地区最好的一些学校,包括一所高中,也都搬迁到了康巴什。今天,一些空置的住宅楼变成了临时宿舍,在里面住的都是十几岁的学生。
在康巴什新区北侧,大都是中年和老年的一群居民,占据了数座高层住宅楼。这些楼镶嵌在山丘道路组成的网格当中。这片住宅区并不考究,也没有什么称得上景观的东西,仅有的几家商店开在远离街道的地方连成一排。居民们坐在楼外,讲笑话也传闲话。在那排商店前窄窄的过道上,人们围成小群打牌、打麻将。
这些人是康巴什新区的新居民,不过他们不是一心想挤进城市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土地被政府征收的农民,市政府说服他们搬进新区,住到居民楼里。
期待人口聚集更像 “真正的城市”
鄂尔多斯究竟能不能聚集足够多的人口,变得像是一座“真正的城市”,经济学家和规划人员的看法依然莫衷一是。但是进城定居的农民都认为:城市生活挺好的,与在内蒙古贫瘠的土地上劳碌时相比,他们现在的境况要好很多。我问他们,在搬进康巴什的公寓之前住在哪里。其中一位56岁的李永祥(音)说:“我以前就住这里。”
李永祥出生长大的地方,距离他坐着的长凳只有几步之遥。这块占地90英亩的文化园,有一半曾经属于他的家族,政府在2000年买走了这片土地。“我们当农民的时候是靠天吃饭,”李永祥说,“现在我住在六层高、有暖气的楼房里。城里非常好,车也多、楼也多,但是空气很干净。”
他说:“有时候我也会想过去的日子,我们的地在这儿,种的是土豆、玉米还有别的庄稼。我们的房子,就在那里。”他边说边对着文化园的大门点点头——文化园的入口是一道鲜艳拱门,装点着红色和金色的心形图案。
(王童鹤译)(编辑/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