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
免疫副反应是指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
1 口蹄疫疫苗副反应机理
生物体或生态系统维持体系内环境平衡是动态的过程。保持动物体内外环境平衡,主要是自身的大分子物质在机体内被识别和清除。在长期的进化中,动物体不断受到外部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内部产生的肿瘤细胞的破坏,而使体内外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威胁到动物健康成长和生命活动。因此,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识别、杀死、降解和排除各种异物,产生免疫应答。但是,在接受口蹄疫疫苗免疫的过程中,免疫应答受阻,体内外环境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免疫副反应现象。在实际免疫过程中,除了畜体自身免疫力问题外,外界因素也可能造成动物体产生免疫副反应,例如免疫程序不规范,免疫操作不当等。
1.1 猪口蹄疫免疫副反应
注射猪口蹄疫疫苗后,常会伴随一般过敏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两种现象。常见的一般过敏反应就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通常情况下,体温会升高0.5℃左右,升至 39~41℃。在外观表现上,会出现精神颓废、食欲不佳、行动不便等现象。因个体差异,可能会有严重反应出现,如呼吸急促,、倒地抽搐、口吐白沫、可视粘膜充血或水肿、孕畜流产(或早产)、粪尿失禁等急性过敏反应,出现这种急性过敏反应严重甚者会威胁生命。
1.2 牛口蹄疫免疫副反应
奶牛注射口蹄疫苗的副反应率达11.2%,耕牛的副反应率达1%。牛注射口蹄疫苗后的副反应症状表现为停食或减食1~2 天,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39.7~40.5℃,产奶量下降,怀孕奶牛易因应激导致流产。以上表现为严重副反应现象。但是牛也会表现一般性反应,且不威胁其生命,如呼吸急促、反刍停止等轻微症状,但是这些症状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并直至消失。
1.3 绵羊口蹄疫免疫副反应
绵羊注射口蹄疫苗的副作用率达4.3%,主要症状为减食,精神较差,一般在1~2 天内恢复正常,偶尔会出现死亡病例。
2 口蹄疫免疫副反应处理方法
2.1 局部炎性肿胀处理
局部炎性肿胀反应,一般分为轻度炎性肿胀反应和重度炎性肿胀反应两种。一般情况下,出现轻度炎性肿胀反应无需进行特殊处理,肿胀2~3天内即可消退。但是对于重度炎性肿胀反应不可忽视,局部使用碘酊及消炎类软膏等一些促进炎症吸收的药物。局部深层组织如肿胀严重,出现化脓并形成脓包的,要进行手术,切开局部组织将脓排出,然后清洗脓腔,放置引流。
2.2 全身性反应处理
在免疫过程中,除了局部反应外,因个体差异,有些动物会出现全身性反应,并非所有的全身性反应都会危及生命,但也要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轻微性全身反应,一般会出现减食或发热的情况,一般不用处理,2日内即可恢复正常。对于持续发热不退的情况,可使动物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舒林酸等药物。严重性全身反应(急性过敏反应)的处理应立即采取脱敏治疗,经常使用的脱敏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计量:牛2~5 毫升,猪、羊0.2~1.0 毫升),二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计量:牛5~30 毫升,猪、羊5~10 毫升,怀孕动物不用此药)。除以上的反应之外,临床上还有食欲不佳或反刍停止的问题,可以施加健胃、助消化类药;对呕吐不止的,可以施加噻嗪类药、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等止吐类药物;对并发细菌感染的,可采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