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清 宋丽媛 许金华
青饲玉米是指将果穗和茎叶都用于家畜饲料的玉米品种,具有生产周期短、种植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点。丹东地区青饲玉米生产中经常遭到病虫危害,主要病害有6种,虫害有5种,现特将其防治关键技术做一介绍。
1 病害防治
1.1 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俗称灰穗、火穗。病原菌为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典型病症是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要点:第一,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第二,做好种子处理,用200倍液福尔马林液浸种1小时有杀菌作用;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第三,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第四,在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黑粉(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发病株并携出田外深埋。第五,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好,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或选用萎锈灵、速保利、多菌灵等药剂,按说明书介绍的剂量和方法拌种。
1.2 玉米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最易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分为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大斑病病原菌无性态为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性态为玉米刺梭孢假壳,典型症状是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迅速扩展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大斑,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小斑病病原菌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主要发生在叶部,又称叶斑病。主要特点是病斑多而小,1片叶上有几十到上百个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褐色。
防治要点:第一,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斑病的根本途径。第二,适期早播,使整个玉米生育期提前,可缩短后期处于高湿多雨阶段的生育日数,有避病作用。第三,玉米是一种喜肥作物,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第四,在病害发生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使发病程度减轻一半。第五,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第六,药剂防治,可用多菌灵、退菌特、穗瘟净、甲基托布津等药物按说明书要求进行稀释、喷施。
1.3 褐斑病该病是近几年发现的玉米新病害,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真菌,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防治要点:第一,施足底肥,在玉米生长初期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第二,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第三,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玉米生长期注意合理施肥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第四,提早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粉锈宁、扑海因、禾果利、敌力脱、多菌灵等可湿性粉剂,按药剂使用说明书介绍的剂量方法稀释后叶面喷雾,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效果更好。
1.4 粗缩病
俗称小矮子玉米、小老爷玉米、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 病原菌为玉米粗缩病毒,通过昆虫灰飞虱传播。该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时开始出现症状,病株表现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顶叶簇生,成对生状。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粗糙感。植株矮化,节间粗短。雄穗不能抽出或全无花粉,甚至出现顶部坏死;雌穗畸形,一般不结实。病株根系少而短,容易从土中拔起。发病晚的植株下部发育正常,上部出现缩叶现象,雄花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稍短。
防治要点:第一,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一致。第二,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第三,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第四,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第五,播种前用吡虫啉药液进行拌种。第六,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害的能力。第七,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第八,苗期喷施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酮酸等抗病毒制剂。第九,用毒死蜱、混灭威、吡虫啉药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4次,可防止灰飞虱传毒。
1.5 北方炭疽病
俗称眼斑病,是由玉蜀黍出芽短梗霉菌引起的一种新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叶片、叶鞘和苞叶等处产生病斑。初期为点状水浸斑,逐渐扩大后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l~2毫米×0.5~1毫米。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似眼睛。叶片发病严重时,小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要点:第一,淘汰感病品种,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以确保在病害流行年份降低生产损失。第二,施足底肥,加强中耕管理,玉米生长中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早衰,提高植株抗病性。第三,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壤,促进田间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1.6 纹枯病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该病发生蔓延的适宜气候条件。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病斑从基部沿叶鞘上升至果穗,在苞叶上产生同样病斑,并侵入籽粒、穗轴、导致穗腐。空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呈黄色,边缘灰褐色;空气潮湿时,病斑上长有许多菌丝体。菌丝集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菌核。
防治要点:第一,实行轮作倒茬,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有利于减轻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第二,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第三,施足基肥,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第四,发病初期,可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有病叶鞘并结合用药涂茎基部病叶鞘。第五,用浸种灵或灵福合剂按说明书要求的剂量进行拌种。第六,药剂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速克灵、戊唑醇等药剂按说明书要求稀释后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中下部叶鞘,5~7天后再喷1次。第七,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翻土地,以消灭越冬菌源。
2 虫害防治
2.1 黏虫
又称行军虫、五彩虫、麦蚕,属鳞翅目夜蛾科,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主要为害玉米,小麦收获后黏虫转移到玉米上。玉米黏虫幼虫暴食玉米叶片,如果此时防治不及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要点:第一,用敌马乳油(合剂)、功夫乳油、速灭杀丁乳油,按说明书介绍的方法稀释喷雾。第二,注意切莫在中午高温时段用药,用药时应佩戴橡胶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等,防止发生农药中毒。
2.2 玉米螟
幼虫是钻蛀性害虫,蛀穿心叶,使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甚至穗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
防治要点:第一,最彻底的办法是在每年的4月底以前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第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或25%功夫(1︰10)、1.5%辛硫磷(1︰15)制成毒砂或颗粒剂,往每株大喇叭口内撒施1~2克,杀死初孵幼虫。
2.3 地下害虫
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多发生在玉米6叶期以前。发生严重的田块,常常造成缺苗断垄,使亩株数减少,严重减产。
防治要点:第一,最好的办法是药剂拌种,可用辛硫磷、呋喃丹等,按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拌种(湿拌)。如使用呋福包衣剂种子,不必再拌种。第二,未进行种子处理的,可选用上述药剂稀释后拌入细砂土,撒施在玉米植株周围,耙入土中,也可加水配制成药液喷浇在根部。
2.4 蚜虫
主要是玉米蚜,其次为禾谷缢管蚜,自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收获时均能为害。蚜虫世代交替,四代群聚于心叶、叶鞘、叶筒内、雄穗及包叶上吸食植株汁液,使受害部位褪绿、心叶扭曲,严重的抽不出雄穗,子粒秕瘦,产量下降。该虫排泄的黏液使上部功能叶片等部位发生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要点:第一,选用吡虫啉、灭扫利、抗蚜威等可湿性粉剂,按药物说明书介绍的方法进行稀释喷雾。第二,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用呋喃丹颗粒剂均匀地灌入玉米心内,效果也不错。
2.5 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学名玉米叶螨、棉红蜘蛛、红眼蒙,俗称砂龙、大龙、大蜘蛛等,属真螨目叶螨科,主要以朱砂叶螨为优势种。由于虫体微小,又在叶背吸食,田间不易被发现,被害玉米的叶片由白变黄,最后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灌浆。
防治要点:选用乐果乳油、三氯杀螨醇乳油、灭扫利乳油等药物,按药物说明书介绍的方法稀释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