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研究评述

2015-04-10 21:20:19田国秀
关键词:家庭成员逆境实务

姚 红 田国秀

人们常说,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当个体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家庭常被看作是关怀、资源和力量的来源。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能够在逆境中实现功能性适应以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福祉。面对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压力源,家庭抗逆力理论试图发掘家庭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应对挑战,如何通过提升家庭抗逆力水平实现逆境中的疗愈与成长。本文集中梳理了家庭抗逆力的理论渊源,进一步评述了当代西方两种以促进“家庭抗逆力”为核心的实务干预模式,试图为国内家庭抗逆力实证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庭抗逆力理论溯源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代表所有家庭成员互动的集成,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单位。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压力理论的关注点开始由个体扩展到家庭,这为后续家庭抗逆力研究明确了研究对象。后来的研究表明:首先,家庭不再只是个体失能的致病因子,也是个体优势和抗逆能力的重要源头;其次,家庭不再仅是个体抗逆力发展所必需的情景因素,而且是一个由关系交织形成的有机体,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最后,研究更加强调定义和测量涉及家庭层面的中层概念,而非仅考虑个体层面的微观变量①Garmezy,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1,34:416-430.。

事实上,抗逆力研究从未脱离家庭情境,早期抗逆力研究聚焦于有精神病患的特殊家庭,探讨个体在社会心理逆境中的良性适应①Garmezy,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1,34:416-430.。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往往能够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②Garmezy,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1,34:416-430.③Antony,E.J..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In E.J.Anthony, & C.Koupernik (eds.),The child in his family:Children at psychiatric risk (pp.529-545).New York,NY:Wiley,1974.,从而肯定了个体抗逆力在抵消社会心理风险因素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医务社会学家Antonovsky 利用综合视角澄清病人在与疾病抗衡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资源、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肯定了生命凝聚感(sense of coherence)在病人压力管理和疾病控制中的积极作用④Antonovsky,A., & Sourani,T.Family sence of coherence and family adaptat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8,50:79-92.。当病人可以理解其生活的经验、应付生活事件的要求、为当下生活赋予意义时,便能呈现出最佳的适应表现。所以,抗逆力研究绝不能脱离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其家庭环境⑤Walsh,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2nd ed.).New York:Guilford,2006.。

与个体抗逆力类似,学界对家庭抗逆力的界定莫衷一是。在回顾了发展心理学和家庭压力理论的基础上,Hawley 和Dehaan 认为,家庭抗逆力是面对压力时的适应路径和转化过程⑥Hawley,D.R., & DeHaan,L.Toward a defina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Integratiing life- span and family persoectives.Family Process,1996,35:283-298.。McCubbin 和McCubbin 将家庭抗逆力看作是家庭成员在处理压力时所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和应对策略⑦McCubbin,M.A., & McCubbin,H.I.Resilience in families:Aconceptual model of family adjustment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crises.Madison WI:University of Winsconsin.。这些高功能性的反应模式能够使家庭有能力在危机后复原,从而保证家庭和所有家庭成员的幸福安康。但是,“恢复现状”(bounce back)并不是家庭抗逆力的全部,家庭抗逆力意味着家庭虽然经历创伤和丧失,却不会深陷其中,反而在逆境中体现出积极适应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从逆境中收获成长⑧Walsh,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2nd ed.).New York:Guilford,2006.⑨Boss,P.Loss,trauma,and resilience:theraputic work with ambiguous los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

当将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时,探讨家庭抗逆力应具备三个条件:首先,研究者必须将家庭层面的结果变量概念化,使得评估家庭能否实现理想效果成为可能;其次,家庭抗逆力研究必须具有威胁家庭良性运作的风险因素;最后,家庭抗逆力研究需要澄清避免家庭出现不良适应的保护性机制⑩Patterson,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2,64(2):349-360.。总的来说,家庭压力理论、家庭系统论和相关心理学研究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的要求,重申了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更勾勒出影响家庭福祉的风险因子和保护机制,成为家庭抗逆力理论的理论源头⑪Becvar,D.S.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New York:Springer,2013.。

1.家庭压力理论

二战结束后,Hill 开始研究参战家庭的分离和重聚,提出了ABCX 模型。这个模型首次澄清了影响家庭在压力下良性适应的众多变量,例如,压力源/事件(A)、资源(B)、家庭赋予危机的意义(C)、危机(X),为构建家庭压力理论和家庭抗逆力理论模型提供了核心要素。20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削弱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家庭压力理论相继发展出双重ABCX 的类型模式(T-Double ABCX Model)、家庭调节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Resilience model of FAAR)和家庭调节与适应模型(FAAR)来描述现代家庭所承受的巨大风险以及解释其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度过危机,进而保证家庭功能发挥,最终达成良好适应①Lavee,Y.,McCubbin,H.I., & Patterson,J.M.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and Adap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by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5,47(4):811-825.②McCubbin,H.I., & McCubbin,M.A.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 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Family Relations,1988,37(3):247-254.③McCubbin,H.I., & Patterson,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The Double Helix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New York:Haworth,1983.④Peterson,J.M.Families experiencing stress- I.The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Model- II.Applying the FAAR Model to health-related issues for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Family Systems Medicine,1988,6(2):202-238.。除此之外,家庭压力理论的另一贡献在于其强调了家庭压力管理的动态过程。面对压力事件,Hill 强调了家庭良性适应的阶段性,即通常需要度过三个阶段:混乱期(disorganization)、恢复期(recovery)和新整合期(new level of organization)。Petterson 在FAAR 模型中描述了家庭在危机前的调节状态和危机后的适应状态,强调了家庭面对危机的适应过程⑤Patterson,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2,64(2):349-360.。此后,逆境中家庭的适应路径和抗逆过程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⑥Peterson,J.M.Families experiencing stress- I.The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Model- II.Applying the FAAR Model to health-related issues for intervention and research.Family Systems Medicine,1988,6(2):202-238.⑦Boss,P.Family stress management:a contextual approach.Thousand Oaks:CA:Sage.,2002.⑧Hawley,D.R.,DeHaan,L., & Deal,J.E.Operationalizing family resilience:A methodological strateg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30:275-291.⑨Walsh,F.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crisis and challenge.Fam Process,1996,35:261-281.

2.家庭系统理论

抗逆力理论和相关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深受系统论、尤其是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⑩Bertalanffy,L.V.General system theory.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68.⑪Goldenberg,H., & Goldenberg,I.Family Therapy:An overview (8th Ed.).Belmont:CA:Brooks/Cole,2013.⑫Muinuchin,S., & Muinuchin,S.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Cambridge 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家庭系统是指两个或以上成员以及他们组成的关系模式⑬Bateson,G.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New York:Ballantine,1972.⑭Patterson,J.Healthy American families in a postmodern societ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Boston:Jones and Bartlett.1999.。家庭系统理论重视家庭边界(family boundary)和家庭内部的子系统,因为它们决定了家庭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直接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⑮Bertalanffy,L.V.General system theory.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68.⑯Muinuchin,S., & Muinuchin,S.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Cambridge 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家庭抗逆力理论继承了这些重要概念,并将家庭结构和家庭互动作为家庭抗逆力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另外,家庭功能的完整表达决定了个体抗逆力的发挥水平⑰Masten,A.S., & Coatsworth,J.D.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05-220.⑱Patterson,J.M.Understanding family resilienc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233-246.。后来的抗逆力研究延续了系统论的观点,越来越关注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在家庭抗逆力和个体抗逆力发挥中的重要作用⑲Ungar,M.The Social Ecology of Resilience:Addressing Contextual and Cultural Ambiguity of a Nascent Construct.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1,81(1):1-17.。

3.相关心理学研究

众所周知,抗逆力研究起源于心理学对于逆境中儿童的积极应对的关注,竭力澄清个体所处的社会、社区和家庭中的风险因子和保护机制。对一个家庭而言,外在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危机、自然灾难、战争和恐怖袭击等)和家庭内在关系因素(虐待、忽视、遗弃和父母冲突等)都有可能成为威胁儿童身心发展的风险因子①Masten,A.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4.。这些风险因子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儿童的不良行为,但有可能通过家庭教养功能的失效来损害儿童身心福祉。当经济危机、自然灾难、战争等危机发生时,整个家庭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父母无法就教养方式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②Conger,K.J.,Rueter,M.A., & Conger,R.D.The role of economic pressure in the lives of parents and their adolescents:The family stress mode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另外,父母冲突、家庭成员的缺位和家庭结构的重组直接影响家庭对于儿童的保护功能,威胁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③Amoto,P.R.Research on divorce: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2010,72:650-666.④Cummings,E.M.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functioning.Social Development,2006,3:16-36.。这些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申了良好家庭功能在保证儿童正向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他们仅将家庭作为个体发展抗逆力的外在情景,忽略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生命力。

如前文所述,家庭科学、发展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肯定了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其在个人发展和维持社会功能上均扮演重要的角色⑤Goldenberg,H., & Goldenberg,I.Family Therapy:An overview (8th Ed.).Belmont:CA:Brooks/Cole,2013.。两种理论转向进一步推动了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发展:从关注家庭功能性症状到转向家庭优势资源;更加关注危机后的个体积极心理和社会功能适应⑥Patterson,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2,64(2):349-360.。在家庭抗逆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解答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如何超越个人的加总,思考家庭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在逆境中实现成长和超越,理解家庭抗逆力如何运作以保证家庭成员的个体抗逆力积极发挥。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家庭抗逆力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探索以家庭抗逆力为核心的治疗模式,试图从实践中继续反思家庭抗逆力的核心本质和运作机制。

二、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家庭为对象的助人实践抛弃了传统病理学的取向,很多临床治疗模式转而强调家庭能力、优势和资源,例如,问题解决模式、叙事治疗和家庭功能治疗等。除此之外,Pauline Boss 和Walsh Froma 分别凭借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发展出了两个以家庭抗逆力为中心的治疗取向,分别为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和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

1.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Contextual approach of family resilience)

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的提出离不开Boss早期对家庭压力的研究,尤其是其对暧昧性丧失(ambiguous loss)的独特研究。暧昧性丧失是指没有明确结论的丧失经验⑦Boss,P.Ambiguous Loss:Learning to Live with Unresolved Grie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又译做模糊性丧失。暧昧性丧失的研究之所以独特是其注意到心理家庭的存在,并将心理家庭定义为个体对于自己客观家庭结构的主观认知。当客观的家庭结构和个体内在的心理家庭不一致的时候,个体不能明晰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以及每个家庭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由于暧昧性丧失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很难辨别谁是自己的家人,从而形成了模糊的、暧昧的家庭边界。Boss 将暧昧性家庭边界(boundary ambiguity)操作化为一个连续型变量,反映客观家庭结构和个体主观心理家庭完整性之间的差异⑧Boss,P.,Greenberg,J., & Pearce- McCall,D.Measurement of boudnary ambiguity in familie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1990.。

对于个体而言,暧昧性丧失导致了不明朗、不彻底的家庭边界,而暧昧性家庭边界又给个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①Boss,P.Ambiguous Loss Theory- Challenges for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Family Relations,2007,56:105-111.。成员意识中的家庭边界越模糊,其所体验的压力感越大。其实,暧昧不清的家庭边界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更有可能导致家庭功能损耗,威胁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以,某个家庭成员的临在(presence)与否不仅关乎其他家庭成员意识层面是否丧失,也关系到家庭功能能否正常发挥。在某个家庭成员失踪或者丧失意识的情况下,其他家庭成员无法判断所爱的人的“生死”或“临在与缺席”。由于无法判断这个家庭成员的存在状态,其他家庭成员的丧失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他们意识中的心理家庭的不完整。Carroll 总结了形成暧昧性家庭边界的四种情况:心理缺席、身体缺席、新成员的加入以及外部因素入侵②Carroll,J.S.,Olson,C.D., & Buckmiller,N.Family Boundary Ambiguity- A 30- Year Review of Theory,Research,and Measurement.Family Relations,2007,56:210-230.。最常见的暧昧性丧失有两种,分别是“身体缺席,心理临在”(physical absence,psychological presence)和“身体临在,心理缺席”(physical presence,psychological absence)。“身体缺席,心理临在”是指某一个家庭成员身体不在,但其他家庭成员在意识上仍然感知其临在的情况,例如,被拐卖、溺水(不见尸体)、失踪、走失或者遗弃。“身体临在,心理缺席”是指某一家庭成员因为疾病或突发事件而丧失了认知能力的情况,但其他家庭成员认可其身体临在,例如,创伤性大脑损伤、失智症、自闭症、抑郁症、成瘾或者其他慢性精神疾病③Boss,P.Ambiguous Loss:Learning to Live with Unresolved Grie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第三种家庭边界模糊性指家庭新成员的加入,例如再婚家庭、多元婚姻和同居关系。最后一种家庭边界模糊性来自于外部势力的压力,比如牧师家庭所体验的来自教会的压力④Morris,M.L., & Blanton,P.W.The influence of work- related stressors on clergy husbands and their wives.Family Relations,1994,43:189-195.。

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认为丧失、压力和抗逆力是彼此相关联的概念,并认为探讨家庭压力现象和家庭抗逆力应采用情景性的视角。当暧昧性丧失发生时,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个体的丧失感更加复杂。由于暧昧性丧失暂时没有终点,无法了结,这使得个体一直困在创伤经历中,饱受心理压力折磨。更重要的是,由于家庭成员无法终结丧失感,无法及时处理哀伤,个体抗逆力的发挥和家庭功能性适应均受到威胁,整个家庭甚至没有办法从震惊过渡到哀伤,无法调动家庭的内在和外在资源,抑制了家庭抗逆力的发挥,从而带来了家庭压力现象。当家庭遭遇暧昧性丧失的时候,终结痛苦成为唯一的渴望。但是,某些家庭成员的身体缺席或心理缺席并不能终结,例如,飞机失事、自然灾害、爆炸、911 空难中的遇难者家庭无法确认自己的亲人是否已经遇难,他们仍然抱有其幸存的希望。即使他们的亲人已经遇难,接受亲人去世的消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亲人已经死亡,但在他们的意识中亲人还临在。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并不旨在为他们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澄清暧昧性丧失所带来的痛苦,并使这些家属更有能量去接受暧昧性丧失,帮助家庭从创伤和暧昧性丧失的经历中寻找到新的资源和优势,从而激发家庭抗逆力。所以,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特别强调家庭优势,认为家庭抗逆力(Resiliency)是家庭应对逆境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的、持续的、正向的特质,将家庭的灵活性、坚强和接受改变的能力等看作是家庭抗逆力的直接体现⑤Boss,P.Family stress management:a contextual approach.Thousand Oaks:CA:Sage,2002a.⑥Boss,P.Loss,trauma,and resilience:theraputic work with ambiguous los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b.。

在临床实务中,暧昧性丧失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治疗师帮助案主直面哀伤,增强抗逆力,重拾生活的挑战。在实务经验的基础上,Boss 总结了暧昧性丧失辅导工作的三个步骤:首先,助人者应该肯定案主心理家庭的存在,并熟悉案主既有的心理家庭的结构和互动。其次,助人者应该建立起蕴含丧失、创伤、压力和抗逆力等概念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案主需求的时候,助人者应该重视暧昧性丧失中的模糊性是如何延长了案主创伤体验,并抑制了个体抗逆力的发挥。第三,助人者应在充分理解丧失、创伤体验、压力和抗逆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为案主增能的干预策略。这项干预策略的核心是帮助案主能够带着暧昧性丧失继续生活,促进案主在持续的压力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抗逆力①Boss,P.Loss,trauma,and resilience:theraputic work with ambiguous los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在处理家庭暧昧性丧失经历的时候,一些实务技巧可以用来减轻丧失体验中的不确定性,并提升整个家庭的凝聚感和抗逆力②Boss,P.Loss,trauma,and resilience:theraputic work with ambiguous los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③Boss,P.Ambiguous Loss:Learning to Live with Unresolved Grie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Family resilience meta-framework)

近十余年来,社会科学和临床实践不断寻找促进个体抗逆力和维持家庭功能良性运转的保护性因子。在此基础上,芝加哥大学Walsh 教授更加关注那些面对不同逆境,却表现非凡的家庭所共有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澄清了家庭抗逆力的九个关键环节,最终提出了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更像是一个元理论,其中的核心要素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临床实务模型,以适应多种家庭的不同需求。Walsh 将九个关键环节归纳为三个维度:(1)家庭信念系统,包括家庭成员赋予逆境的意义、积极的展望和灵性的超越;(2)家庭组织模式,包括灵活性、凝聚感和社会及经济资源;(3)家庭沟通过程,包括观点澄清、开放的情绪表达、合作性的问题解决④Walsh,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2nd ed.).New York:Guilford,2006.⑤Walsh,F.Family process:Growing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1.。

家庭信念系统是发展和维持家庭抗逆力的核心要素。家庭内共享的信念是指帮助家庭成员为危机赋予正向意义,鼓励家庭成员抱定希望、积极展望和提供灵性层面的超越。当家庭成员均将危机视为大家所共同面对的挑战,并肯定自己的家庭处理危机的特殊意义和应对能力时,这个家庭更容易达成生命凝聚感⑥Antonovsky,A., & Sourani,T.Family sence of coherence and family adaptat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88,50:79-92.。而且,Walsh 在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中强调灵性层面的资源,指出精神力量在促进家庭抗逆力、复原家庭功能上的巨大作用。灵性层面的资源可能源自于不同宗教所带来的精神力量,也可能来自于个体的正向体验、和大自然的联结、艺术创作中的高峰体验等等⑦Walsh,F.Spiritual resources in family therapy.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当家庭成员遭遇丧亲、离婚、再婚、失业、患病或其他的重大变故时,原有的家庭结构和日常秩序遭到破坏。此时,家庭组织模式需要得到重新调整,以适应压力事件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进而成为发展和维持家庭抗逆力的重要手段。面对重塑家庭结构的需要,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调整家庭组织模式,提升家庭抗逆力水平,例如,达成灵活的家庭结构、增加凝聚感、寻求社会支持、共享领导权、相互支持和面对生命挑战的团队合作等等。在平衡危机所带来的压力过程中,确保儿童和其他脆弱家庭成员的福祉尤为重要,予以他们领导力、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够使他们在危机中体会家庭的温暖,从而保证家庭结构的稳定性。

家庭沟通过程反映了家庭成员在处理压力事件时的应对行为,促进家庭成员之间达成有效沟通是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必要途径。改善家庭沟通过程的手段多种多样,通常包括澄清不明朗的现状、鼓励情绪表达、培养同理心、形成合作性的问题解决策略等。这些手段往往能够使家庭成员重新评估家庭事务的优先级,主动维护家庭关系,从而激活家庭内在动力和发展家庭抗逆力。所以,对家庭来说,压力事件既代表危险,也可能是家庭改变的契机。面对危机,家庭成员有机会打破现行的互动惯习,重新累积有效的沟通模式。达成家庭有效沟通不仅使得家庭解决当下问题成为可能,更为整个家庭提供了一个未来取向的积极的家庭互动模式,使得家庭有机会从逆境中成长。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应用广泛。其中,当属芝加哥大学家庭健康研究中心针对儿童患慢性疾病的家庭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和实务最有影响力。面对儿童的疾病,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能够提供一个观察家庭优势的评估框架,并制定符合家庭照料病患的特殊需要的介入策略。芝加哥大学的家庭健康研究中心指出,对患病成员的家庭进行评估时,工作者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可预期的疾病所带来的多种社会心理需求(例如,病发形式是急性还是慢性、病程的长短、疾病恶化结果等);其次,疾病在不同阶段中的特殊需要(急性病、慢性病或晚期等);最后,家庭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例如信念、家庭中战胜疾病或其他困难的过往经验等)①Rolland,J.S.Families,illness and disability:An integrative treatment model.New York:Basic Books,1994.②Walsh,F.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Family Relations,2002,51:130-137.。另外,面对孩子的慢性疾病或身体残障,家长长期处在照顾病患的高压状态下,以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为核心的介入策略能够帮助父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合理化,减轻长期照顾所带来的压力,从而确保病患和照护者的全人健康③Campbell,T.L.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interventions for physical disorders.J Marital Fam Ther,2003,29(2):263-281.④Rolland,J.S., & Walsh,F.W.Facilitating family resilience with childhood illness and disability.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6,18:527-538.。虽然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情况不同,家庭抗逆力取向相信每个家庭都有潜力从逆境中复原和成长。所以,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致力于发掘这些家庭的优势和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保护因子来帮助家庭与挑战共生,在逆境中成长。

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和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起源于Boss和Walsh各自的家庭实务经验。两种家庭干预模式均吸收了家庭压力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抗逆力理论的重要观点,强调以动态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视角去观察整个家庭的优势,而非局限于危机或某个家庭成员⑤Carter,B., & McGoldrick,M.The expanded family life cycle:Individual,family,and social perspectives (3rd ed.).Needham Hill:MA:Allyn & Bacon,1998.。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勾勒出家庭抗逆力发挥的九种关键过程,将其归纳为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和家庭沟通过程三个维度。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脱胎于家庭压力理论,着力处理家庭最常经历的压力事件——暧昧性丧失。暧昧性丧失会阻碍家庭成员处理哀伤的过程,使得个人被冰封在哀伤中无法复原。同时,暧昧性丧失也破坏了家庭成员观念中的家庭结构和互动惯习,从而带来了家庭压力现象。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强调研究者和治疗师对于家庭成员心理家庭的重塑,利用寻找意义、重构身份、将矛盾情绪合理化、重修依恋、发现希望、治疗师的自我应用等技巧帮助家庭澄清家庭边界的暧昧性,注重家庭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家庭抗逆力的提升⑥Boss,P.Family stress management:a contextual approach.Thousand Oaks:CA:Sage,2002.。

三、未来研究展望

抗逆力研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对助人实践的指导作用⑦Werner,E.E., & Johnson,J.L.Can we apply resilience?.New York:Academic Press/ Plenum Press,1999.,家庭抗逆力理论研究致力于发掘家庭内部和外在的社会心理资源,帮助处于逆境中的家庭直面危机。经过多年的探索,西方临床家庭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终于探索出以提升家庭抗逆力为核心的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和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基本实现了以家庭抗逆力理论指导实务工作的要求⑧Boss,P.Loss,trauma,and resilience:theraputic work with ambiguous los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b.⑨Walsh,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2nd ed.).New York:Guilford,2006.。家庭抗逆力的情景模式重视成员心理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强调压力源、创伤经历和家庭抗逆力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家庭抗逆力发挥的情景性因素。家庭抗逆力的元框架则更强调普适性地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关键元素,通过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和家庭沟通过程来促进家庭抗逆力的发展和维护,从而帮助家庭度过危机,获得成长。然而,证据为本的实践导向要求以家庭抗逆力为核心的助人活动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升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的理论化水平。虽然国外增强家庭抗逆力的社会服务项目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家庭抗逆力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概念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经验证据。只有增强对家庭抗逆力评估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证明其在发展家庭优势方面的独特价值①Becvar,D.S.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New York:Springer,2013.。家庭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意义的符号,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注重不同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下的特性,同时归纳出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家庭抗逆力的共性。于此,理解、分析中国家庭的抗逆力是中国学者对于家庭抗逆力研究的独特贡献。

目前,国内的家庭抗逆力研究刚刚起步,仍然处在介绍或验证西方家庭抗逆力研究成果的阶段②冯跃:《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40-145页。③Froma Walsh、朱眉华、徐永祥:《家庭抗逆力》,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国内家庭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始采用抗逆力的视角考察残障人士或“问题少年”的家庭、类家庭、贫困家庭、寄养家庭、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④马凤芝:《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的获得和养成》,《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第47-56页。⑤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90期,第63-71页。⑥邱文静、田国秀:《抗逆力视角下家庭面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青年探索》2011年第6期,第75-70页。⑦王玥:《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5期,第11-16页。⑧夏少琼:《残疾人家庭抗逆力与创伤康复研究——基于残疾儿童家庭个案》,《残疾人研究》2014 第1期,第28-31页。。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秉承了个体抗逆力研究的研究思路,将家庭看作是风险因子和保护性机制相互作用、个体抗逆力发挥的重要场域,尚未探讨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殊优势和资源。当然,很多国内研究者开始运用抗逆力的视角开展实务工作,注重运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提升个体抗逆力⑨张亚兰、刘建娥:《抗逆力视角下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案例研究——基于云南省HIH 民办社工机构社区服务实践》,《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84-90页。⑩姚进忠、郭云云:《社会工作视角下残疾人抗逆力生成研究——基于厦门市福乐家园的个案剖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第5期,第18-24页。。虽然家庭研究已经证实外部支持系统在帮助家庭度过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⑪刘汶荣、徐安琪:《城市家庭经济压力:一个社会脉动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81-91页。,但社会环境因素如何促进家庭抗逆力的发展和维持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家庭的安危喜乐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康健,更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团结。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代中国家庭面临多种挑战。家庭如何能够在风险或逆境中实现适应、转化和成长是当下家庭研究者亟需解答的问题。作为一个注重实务转化的理论框架,家庭抗逆力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运用优势的、发展性的、系统性的视角去解读不同类型家庭的特殊需要,制定适宜的干预策略,从而保证当代中国家庭的幸福安康,尤其是特殊家庭的福祉。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逆境实务
超越逆境
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8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
完形填空Ⅳ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