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军 陈晓霞
在世界上中华民族或者中国以“和平”、“善良”、“不侵略”、“仁义”、“友爱”等民族性格或者国家性格著称,但是为何国会形成这种国家性格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1.农业、游牧、航海三大文明的差异。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的,因此,可以将人类的文明简单的归纳为保障生存的方式和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式。因而可以进一步的得出有生存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数量多少,同时就有多少文明。然而某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与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与该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最直接原始的关系。
纵观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将整个人类文明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农耕”、“游牧”、“航海”。而依据不同的文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能够得出人类整个发展史上的三种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而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又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国家性格,这三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格的差距相当大。游牧民族由于其自身所存的生存环境,以及在此生存环境之下形成的民族性格中的善战、征战的民族特质。游牧民族爱好骑马射箭、游牧打猎,由此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天生的进攻性特质。在这些特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游牧民族的生存及其特有的发展方式,即将游牧、狩猎、征战紧密结合的生存发展模式。每当冬季或者是遇到自然灾害时游牧民族就会到农耕区寻求食物和相应的财务以保障其民族能够顺利的度过自然灾害,因此,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中进攻性是其主要的特质。
航海民族,航海民族其实是海上的游牧民族,其和陆地上的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极为的相似。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但凡以航海业谋求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路上游牧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相接近,都不适合农耕。但是,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航海民族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沿海且环境相对于农耕区而言,较为恶劣不适合农耕的地区。该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把目光投向大海,向大海及更远的陆地寻求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及其财富。因此,航海民族将本民族的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寄托于海上贸易和海外的殖民扩张。航海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是将商业贸易与征服扩张相结合,将商船与舰船相结合,以武力推动商业的发展,再通过商业的发展后的巨额的财富,将财富在运用与海外的殖民扩张的模式。
与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进攻性特质不同的是农业民族形成了不带任何进攻特质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民族性格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与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相比,农业民族更加的是强调其民族内部的稳定性、形成的是一种向内的凝聚力,而非向外的扩张力,农耕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农耕文明的实质内涵就是强调“国泰民安”。因此,农耕文明就以一种非攻的文明,非战的文明,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大国。在其民族性格和国家性格中就深深的根植了“国泰民安”、“非攻”、“非战”、“爱好和平”、“爱好稳定”、“向内求安定”的民族特质。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就不是一个带有进攻性的民族特质的民族。
2.纵观历史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忙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在重复着相同的事,就是忙于国内朝代的兴衰更迭。西方与中国相比文明的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比较晚,因而西方的文明与中国文明相比具有分裂性和分散性。西方国家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竞争史,仅仅就欧洲大陆而言就有一场将整大陆全部卷入战争长达30多年的历史。可以进一步的将欧洲的文化归纳为“竞争与对抗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性、攻击性,与之对的是中国的文化却是一部王朝的兴衰及王朝的更替史,具有特别强的稳定性和内向力。通览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内争远远大于外斗,中国的内争几乎就是反映在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的争夺或者农民与统治阶级的争夺。中国农民战争的规模及其次数远远多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因王朝的兴衰与更迭是统治者的最大威胁,对于历代的统治者来说其重心都在于搞好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还有缓和其与农民的阶级矛盾,导致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战略思维及战略定位都有很强的“向内性”。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统治者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不是源于内部,而是源于外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对于西方的统治者来说其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击败自己的竞争者,以谋其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追求的是“是非曲直”的价值观念,而西方国家追求的求实“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是由一个民族的所追求的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集中地反映了该民族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核心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儒家思想是一个以道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体系。中国的战略思维都集中反映了儒家的“善恶”、“道德”等核心思想。然而与中国所追寻的道德价值原则体系不同的是,西方各个国家都是追寻的“功利主义”价值原则。在西方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文化中强调的是“利益与利害”的权衡,而不是“道德与非道德”作为其是非曲直的价值尺度。自古以来西方国家一味的强调的是“利益高于一切”,而并非“道义高于一切”,基于此为中国的国家性格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文化背景。
“王道中国”是中华民族及中国恒古不变的国家性格和民族性格,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强大而统一的汉朝王朝,还是盛世的唐朝都未曾改变过“王道中国”的民族心理和国家性格。王道的本质就是仁义和道德,就是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做事时都应该遵循一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尺度。坚持公正、平等和大度,通过运用仁义和道德去教化和感化人,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手段去迫害人。所追求的是让人们主动养成“人要怀德”,而不是被动的形成“因威而惧”的心理,是通过以理来服人,而不是以力来服人。在新世纪中国进一步打造的国家性格就是“王道中国”,即就是一个不搞霸权,道德高尚、和蔼可亲的中国的国家性格。
1.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以“王道”立国,而不是以“霸道”立国。孙中山将中国的国家性格进步的概括为,中国是一个以王道立国而不是一个以霸道立国的国家。并在其三民主义中将王道中国做了相当透彻的剖析,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里将忠孝放在首位,次之的是仁爱,在次之的是信义,再后来就是和平。孙中山在对于上面的这个义字的解释时,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在强大的时候没有侵略过任何人的国家,在唐朝是高丽名义上是当时唐朝的藩属国,其实质上就是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中国强大了几千年,高丽都还存在,然而日本才刚刚强大几十年就将高丽灭掉了。中国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看,远远高于西方国家,更不必说和平的道德观念。上面提到的这种传统的良好的道德就是我们的民族心理的外化而形成的民族性格,即中国的国家性格,“王道中国”。
2.“王道”人世间的唯一正道。通阅中国近代史,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战略文化的竞争和博弈,东方战略思维和文化与西方战略思维和文化的冲突,本质上就是“王道”与“霸道”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霸道”带来的一系列的外在现象,即“强权”、“侵略”、“殖民”等等。而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就是这些西方国家的“利益至上”的霸道文化。而正好相反的是“王道中国”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的外在显现就是外在现象便是“道义至上”的王道文化。而这种王道文化又具体反映在“高尚”、“仁慈”、“善良”等方面。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强调“落叶归根”,而西方人的传统观念强调“四海为家”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观里有一种故土难离的安土重迁的故土情节,无论怎么样都强调年老回故土,而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恰恰相反,就是四海为家,到那里就在那里定居,占领新的领地来建立自己的新家,中国从汉朝开始建立的丝绸之路,经过三国时期的经营,隋唐时期的发展,13世纪达到鼎盛,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经营,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比欧洲早很多,但是中国只是发现而不是占领。与西方的海外贸易及人口迁移带来的是建立其一个有一个的“海外殖民国家梦”,中国却没有在海外建立新国家的“海外梦”。西方的很多国家通过海外移民建立的是大量的“海外国家”,而中国始终是基于自己本土解决出现的相应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海外国家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以华夏性格塑造“王道中国”的价值就在于对中国而言,可以为中国自身内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可以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王道”与西方的“霸道”都同时强调的天下无敌,然而中国推行的“王道”天下无敌,就是指在国际关系中推行的是一种不树立敌人的政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推行的“王道”中强调的“天下无敌”指的是不会为了追求世界的霸权而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敌人。在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特别是以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中所追求的霸权的前提是以国际社会中的所有国家为霸权的对象,这样只会把实行霸权的国家推向国际社会的的对立面。成为国际社会所有国家的敌人。中国推行的“王道”的实质内涵就是,中国的崛起不是以追求国际社会的把权威目的,而是与国际社会红的所有成员一道建立一种互利互助的新型国际关系。追过不会追求国际霸权,因此,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不是霸权与被霸权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利、平等的关系,中国不与国际社会任何成员为敌。
2.中国推行的“王道”不是以追求或者树立敌人为目的,而是以消除或者化解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敌对关系,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秩序。美国与中国最大的的区别在于,美国的发展遵循的是一条不断的树立敌人为目的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美国的国家性格和国家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国家性格就决定了中国所追求的的不是“敌人”效应,而是追求“协和万邦”的和谐状态。与美国的国家性格恰恰相反,中国所追求的是消除敌人或者敌对的状态,在中国推行的“王道”中把“天下无敌”作为其追求的最终价值,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并没有将任何一个国家作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将所有的成员作为自己的朋友。
3.中国推行的“王道”不是以崇尚武力,通过武力使得对手屈服,而是通过以平和而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矛盾和分歧。在中国的传统的军事思维中极力的推崇“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在中国的历史上通过战争等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矛盾的实例相对较少,而是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和亲等政策,把自己的对手当成自己的情人来对待,并不是采取战争等暴力方式来解决。通过战争的方式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矛盾和分歧,职能进一步的加剧双方的矛盾,使其更加的对立。在中国传统的军事理念中最讲究的不是“战胜”,而是极为的推崇“战而胜之”的战略理念。中国“王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性格在军事战略思维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胜而不仇”,“胜而不敌”的观念。
综上所述,以华夏性格塑造“王道中国”既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时也有助于打破现在以西方国际以其“霸道”的国家性格而构建的现行的国际秩序。有助于构建以“王道”为国家性格的新型国际秩序,构建和谐世界。
[1]张培田.中国法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马克思˙韦伯.新教理论与自由资本主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新华书局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