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
——以美国、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实务为例

2015-04-10 21:43李晓凤黄巧文马瑞民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脉络社会工作者社工

李晓凤,黄巧文,马瑞民

(1.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 2.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510090; 3.深圳坪山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518070)

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
——以美国、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实务为例

李晓凤1,黄巧文2,马瑞民3

(1.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 2.广州市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510090; 3.深圳坪山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518070)

以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为例,将社会工作督导置放于历史的脉络中,全面回顾了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同时,基于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经验及批判性的反思,得出了对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实践的启示:设立社会工作督导的多元价值体系,建构督导目标、督导方式、督导角色和权威、督导关系的多元动态体系,以及重视督导过程中多元多重脉络体系的影响。

社会工作督导;发展历史;社会脉络;经验启示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与理论界对于社会工作自身的批判性洞察在社会工作研究文献中不断出现,然而学者与实务者很少注意到“社会工作督导”主题,也很少有人透过社会工作历史演进去挖掘中国社会工作督导何时开始、如何形成。以下通过简要梳理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演进,试图建构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史,并阐释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程、社会脉络及其经验启示。

一、美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演进

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社会工作界并没有讨论社会工作督导的文献。而督导一词最初是指对项目和机构的督导,而不是对项目内社会工作者的督导。第一次将督导作为书名的作者是Jeffrey与Brackett,他们在1904年出版的《慈善中的督导和教育》一书中指出,督导是由公共委员会对福利机构和组织所进行的督导。到了1929年,在米尓福德(Milford)会议的报告中则提到督导的作用。此后不断有作者发表这个领域的相关文献。比如Virginia Robinson的《社会工作督导》,Bertha Reynold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学与教》,Charlottee Towle的《人的一般需求》与《专业教育入门》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工作教育与督导的书籍有了显著的增高。如此,借助于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简要呈现美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史。[1]

(一)从行政管理起家的社会工作督导(1878—1910年)

美国社会工作督导起源于1878年美国水牛城的慈善组织会社运动(COS),社会工作督导的行政、教育及支持的三大功能皆溯源于此。不过,学者有关当时社工督导功能是如何衍生的争议较多。据KutziK的观察,在早期的慈善组织会社时期,因COS员工多为咨询而非督导以及成员的平等原则等,使得行政督导的科层关系难以建立,那时并没有教育或行政督导。直到20世纪初期COS雇用中产阶级或劳动阶层担任访问员开始,由于机构需要维持稳定的专职访问员所组成的人力资源并由此监控义工,督导才成为服务机构的高层管理,以确保行政责信。之后,一些访问员因不知如何提供服务以及人员流动率较高等,实施职前与在职训练的教育督导开始产生。[2]然而,资深员工的主要职责是行政督导,比如方案规划、分派工作给义工、评估服务输送的结果,并且督导也对遭受挫折的访问员提供情绪支持。可见,早期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督导模式是行政管理督导,并且一直持续贯穿整个20世纪。

(二)社会工作督导脉络向教育功能的转变(1911—1945年)

1898年纽约慈善组织会社为27名学生提供一个为期六周的暑期训练计划,开启了正规的社工教育。1904年纽约慈善学院(即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前身)成立,提供了包含实习成分的一年训练。此后其他州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式讲授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到了1910年美国共成立了五所社会工作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督导的主要任务。[3]同时,1911年在Mary Richmond的领导下,首个实习督导的训练课程在Russell Sage基金下的慈善组织部开设。20世纪20年代,社会工作训练由机构转移至大学,实习督导成为正规教育课程,学生的个别督导则成为日后督导普遍采用的形式。[4]不过,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相关的社工督导文献,仅仅是实习督导成为了社工教育的一部分。1936年Virginia Robinson发表了《社会工作督导》,成为第一本有关社工督导的专著。[1]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督导与员工督导被视为相同的概念。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者才开始认识到两者在理念、方法与实务上的差异,这些分野包括目的与使命、活动、时序观念、着眼点、激励行为及监察方法等。比如,学生督导是纯粹的教育过程,学生从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5];而员工督导则包含行政问责的部分,员工透过督导向机构与案主负责。

(三)实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1936—1950年)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督导过程被视为由督导者为员工进行的治疗历程。依照精神分析的概念,社工深信自己对案主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相应地,督导被视作督导者为社工提供精神分析的过程,以此提升社工的自觉,这也是督导的个人化与情绪支持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个案工作对督导的形式及结构仍有巨大的影响,部分督导者甚至将督导看作一线社工实务的平行过程。[6-7]其中,“督导者—员工”的双向关系、督导过程内容的保密等影响至今仍在起作用。不过,这种特殊的督导方法引起了很多社工的反感,如“个案工作者是案主”的做法就侵犯了社工的隐私。其实,个案工作的介入与个人督导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案主的个人成长、能力建设及社会功能,社工为达成这些目的应进行社会心理诊断;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专业成长、促使员工获得稳定的专业身份认同等,为此,督导必须进行教育评估与引领员工发展。

(四)无休止的督导与专业自主的争论(1956—1970年)

早期的社工督导是监控义工的一种方法,稍后则演变为在大学成立正规的社工训练课程,其中包括实习督导。其后再引进精神分析概念,把督导转化为一个治疗过程,督导也变成一线社工的终身学习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有人开始怀疑“持续的冗长的社会工作督导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和必要性”之时,则开始了专业自主权(如“独立执业”与迈向实务自主运动)与无休止的督导(如“持续学习”与情绪支持)的争论。由此,督导的治疗色彩日渐消退。之后,1956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社工迈向成熟的专业阶段。因专业自主性及持续学习被认为是良好的专业发展的两大表征,故部分社工认为数年的专业实践之后,应摆脱无休止的督导并且应具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性。[8-9]

(五)重返行政问责的年代(1980年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抬头,服务机构必须向政府、捐赠者、公众及案主保证善用资源,以达至“成本效益”的指标。而资源分配与资助金额的多少也取决于服务的成效及效率。相应地,服务品质也由资助者(如第三方专业机构)与案主评定。这样,政府和机构十分重视成本、效益和问责,机构的督导者甚至整个专业便重拾了督导的行政功能,强调的是工作绩效、任务导向、标准化、文书化、消费主义及成本概念,以此提高服务机构的品质与生产力。这样,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则变成了一种处理(行政)事务的关系而非生命改变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也变为了“不忠的天使”。之后,督导对教育功能与管理功能的重视逐渐有揉合的趋势。[10]

总之,美国社会工作督导是随着慈善事业的产生而形成,并随着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而变化,也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发展而走向专业化。可见,美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环境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形塑”了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

二、社会工作督导在中国深圳的发展

因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的研究文献十分稀少。同时,关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还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全国范围内的经验研究”来描述整个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历史。如此,笔者只能透过中国深圳社工督导的历史及经验研究来展开系统的梳理。概括地说,社会工作督导在深圳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督导制度的顶层设计:社会工作督导制度的确立及机构督导工作的启动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推开,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1+7政策文件”(即《中共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与7份配套方案文件),并在民政系统11个服务领域开发33个社工试点岗位,实施“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工运作模式,采用“政策决策者、民间社工机构、用人单位、社会工作者、社工督导”多方介入的策略,确认了督导为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1]同时,在推行社工服务时,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聘请香港督导,以此透过督导制度建设、督导政策制定、不同类型督导工作的试点等,来推进深圳社工职业化、专业化及制度化的发展。比如,2007年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向深圳鹏星社工机构一线社工提供督导服务,其工作成果受到委托方、一线社工、社工机构等人员的肯定。

(二)社工机构督导的直接模式:香港督导直接向一线社工提供专业督导

自2007年开始,深圳市政府通过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向香港基督教服务处、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购买了30名半职督导,以此提升社工服务质量,促进社工机构专业化的发展。2008年3月,深圳市政府购买的香港社工督导与深圳岗位社会工作者同时上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的直接模式(又称为“跨境督导模式”)试点在深圳全面推开。之后,在深圳由岗位社工向项目社工发展中,深圳市政府继续向香港多家专业服务中心购买香港督导。同时,香港督导大规模地向深圳一线社工提供专业督导服务。比如,一个香港督导通常每个月提供10天的督导工作时间,每个香港督导一般督导9-14个新入职的深圳社会工作者,每个社工团队可以接受香港督导的时间是两年。①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督导对一线社工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其意义在于:通过帮助社工机构和社工树立专业价值观,开展培训和示范性实训,传授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指导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等,可以充分发挥督导在社工实务中的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指导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的开展,由此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社工机构督导的间接模式:推进深圳本土督导人才培养

早在2007年,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吴水丽先生就指出,向香港购买督导服务是一种暂行办法,长远的策略是发展本土督导,并建议在购买香港督导之时建立培育本土社工督导的计划,希望三年后(即2010年)就有第一批具有3年经验的本土社工可以担负督导工作。到了2009年,深圳市民政局推出了一个“两层式、结合间接与直接督导模式”的督导人员架构,正式推行社工督导的间接模式。[12]7之后,香港督导通过细心制定本土督导人才的资历与水平要求,选拔适合接受间接督导的社会工作者,并由香港督导定期检讨成效、安排相关的督导技巧培训与工作坊等。由此,在香港督导的指导下,不断地推进深圳本地“督导助理”“督导”两个级别的人才阶梯规划及本地督导人才的建设。其中,“督导”分为高级督导、中级督导、初级督导(目前深圳仅选拨了初级督导);同时在试点阶段的“督导助理”向“初级督导”晋升的过程中,也选取了部分优秀的督导助理担任“见习督导”。从深圳第一批督导助理选拔开始,到2009年4月公布的《深圳市社工督导人员工作职责手册》文件,再到2010年12月发布的《深圳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聘请顾问管理办法》文件、2012年5月的《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督导助理选拨指引》文件,以及2013年2月《深圳市初级督导评估方案》文件等,②可以窥见深圳整个督导人才资历的要求及筛选标准与流程都在持续地完善,并且,由“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及“初级督导”组成的深圳本土督导队伍也在发展状大。此外,通过恒常督导、实务督导技巧培训的工作坊、“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及体验式的经验学习等,香港督导正在逐步提升深圳本土督导的能力建设,如解难能力、人际相处及协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知识探究能力等。

(四)迈向社工机构督导的整合模式:本土督导“破茧而出”及走向独立与成熟

在社工督导的间接模式推行中,香港督导开展的督导制度建立与督导人才培养是深圳对全国试点的一大贡献,并且香港督导十分重视培育本土督导的一般性能力、教育及支持能力。比如,在实务督导技巧的培训中,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开展了四个工作坊,其主题分别是“个案介入的手法及技巧”“批改作业的技巧及方法”“团队建立的手法及技巧”“进行督导面谈技巧及程序”。[12]19-20由此,可以快速提升本土督导各项督导实务能力,并在教育知识与情绪支持上为一线社工提供实务的专业指导及鼓励员工士气的提升。概括地说,深圳本地的督导经验有三个特色:一是实习督导与在职督导的结合,以弥补社工的正规教育不足;二是体现了社工督导的支持与教育功能,但欠缺行政功能的督导,如督导如何影响社工机构管理层为自己争取资源等;三是部分香港督导对当地制度与资源认识不足,如缺乏“文化敏感性”等。[13]展望未来,在深圳社工服务逐步迈入问责的时代,行政、教育、支持的整合督导模式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本土督导“破茧而出”及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开始。为了进一步协助深圳本土督导回应未来的角色定位及工作挑战,深圳市政府又出资购买社工机构“顾问”岗位,完善了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顾问的督导人才体系建设。

总之,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背景是在政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心下产生的,并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督导岗位试点、香港督导的“跨境督导”而不断发展,也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及年轻的一线社工对专业化、职业化的追求而变化。概括地说,深圳社工机构督导的发展,主要源于三大力量:一是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井喷式”发展背景下,因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督导不足,社工岗位又聘用较多非社工专业的本科生,致使一线社工对在职督导与实习督导的需求都很高;二是政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1+7文件”的督导制度设计及督导工作的大规模的试点,推动了深圳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的初步发展;三是深圳市社工体制中的督导制度由香港督导开始及推动,这有其发展上的需要性及客观环境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在任何开始发展社工体制的地方,第一代社工面临的“督导有关的问题”都是困难的,其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建立第一代本土督导,深圳市也不例外,也要面对这个困境。不过,因深圳市有邻近香港特区的地缘优势,在开始推行社工服务时则可以向香港购买督导服务。

三、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发展对本土实践的启示

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督导在21世纪初刚起步,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已开展了一些前瞻性的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督导作为间接“使能”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服务品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及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基于美国与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经验及批判性的反思,对于中国内地的社工督导的本土实践有如下启示与借鉴。

第一,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督导模式在价值建立上应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的地位、多元价值体系构成(如由专业价值、机构价值、含有中国社会文化元素的价值和个人价值等组成了多元价值体系)。同时,因督导的价值对社工的做人做事、专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故价值在社工督导的过程中处于基石和灵魂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价值既是专业的、机构的,也是文化的、个人的,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及变化。

第二,中国社会工作的督导目标、督导方式、督导角色和权威、督导关系应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比如,“多元性”督导内容主要体现为专业性、行政性、支持性、文化性、学习性以及个体脉络性的内容;“动态发展性”指督导的内容由开始的“经验性和行政性的内容”发展成为“专业性的督导内容”,而专业性的督导内容也是由开始“注重技巧”发展到后来的强调理论与价值基础等。不过,中国社会工作督导内容的多元性应比上述论述更加丰富,除去专业、行政和情绪支持之外,还应增加如何学习的元素,以及更为重要和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做人、做事与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解读,如人际关系、餐桌文化等,并增加学习性和个体脉络性等方面的督导内容,以及特别加强专业价值、专业理论、社会政策分析以及针对服务对象服务质量等内容的督导。又如,从中国多元督导方式体系看,中国社工督导的方式也是一个多元的督导方式体系,其多元性包括专业性的督导方式、本土性的督导方式。然而,督导者如何将社工督导的国际经验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制度相结合,保持“文化敏锐”视角,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从深圳社工督导的历史演进中笔者发现,所谓的“文化敏锐”视角,就如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舞”的过程相似,其实也是督导者与社会工作者“共舞”的协同发展历程。

第三,在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过程中,影响督导的是一个多元多重的脉络体系。“多元多重”的脉络主要包括个体脉络、机构脉络、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政策制度脉络、国际专业话语脉络,以及“多元”的物理场域脉络、文化脉络以及知识体系脉络等。[14]可见,中国社会工作督导是一个“多元动态脉络”取向的模式。其中,个体脉络包括督导社工的教师、机构督导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个体脉络;机构脉络指社工机构脉络;国家脉络主要指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如国家职业资格证、督导资格认证、国家人才培养的投资方向等政策和制度等元素;社会大环境的脉络包括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程度、专业的发展空间、就业环境、政治体制环境等;国际脉络主要指国家专业话语对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影响是非常大和重要的,其影响的途径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途径是海外专业人士进入中国“直接”影响督导,以及学校督导教师和机构督导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进入境外和海外接受专业教育或者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国外的专业性的知识和实务经验;间接途径包括在中国情境中学习国外专业性的知识,借鉴专业性的标准以及利用远程教学对中国的实习督导进行督导。

总之,在“多元动态脉络”取向的模式下,中国社会工作督导是以多元的督导价值作为基石和灵魂,透过多元的督导方式、内容和动态的过程,经过督导者多元的角色承担和关系建构,在多元多重脉络的影响下,最终达致多元的督导目标。

注释

①数据来自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詹满祥督导于2012年5月25日在“深圳社工培训课程”中讲授的ppt资料第8页。

②资料来源为深圳市民政局2013年内部资料,深圳市民政局编写的《深圳市社会工作文件汇编(2013年)》第221—280页。

[1]徐明心,何会成.社会工作督导脉络与概念[M].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务处,2003:2—7.

[2]KUTZIK A J.The medical field [M]//F W KASLOW, et al.Supervision, consultation, and staff training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77:1—24.

[3]KADUSHIN A, HARKNESS D.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M].4th ed.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9—16.

[4]MUNSON C E.Handbook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M].3rd ed.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2002:13—19.

[5]BOGO M.The student field instructor relationship: The critical factor in field education [J].The Clinical Supervisor, 1993, 11(2):23—36.

[6]AUSTIN L. Basic principles of supervision [J].Social Casework, 1952, 33(12):163—217.

[7]TOWLE C. The Learner in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4:24—32.

[8]AUSTIN L.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M]//R H KURTZ.Social work year book. New Y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57: 569—573.

[9]MUNSON C E.Clinical social work supervision[M].2nd ed.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1993:33—46.

[10]TSUI M S,CHEUNG F C H.Gone with the wind:The impacts of managerialism on human service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4, 34:437—442.

[11]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6—47.

[12]区洁盈.社会先行者印记后篇[M].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务处,2010:7—20.

[13]马丽庄,吴丽端,区结莲.社会工作跨境专业督导——山东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2—23.

[14]张洪英.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发展——以山东济南为例[D].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11:316.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王香丽)

2015-09-22

李晓凤(1964—),女,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女性社会学及咨询心理学。

李晓凤,黄巧文,马瑞民.社会工作督导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以美国、中国深圳社会工作督导实务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6):12—17.

C916

A

1671-623X(2015)06-0012-06

猜你喜欢
脉络社会工作者社工
青春社工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