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探索

2015-04-10 21:2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三进思政

邹 瑄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探索

邹 瑄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构建“四位一体,多元渗透”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内课外互动、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互补,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体验与网络开放助学有机统一,有效帮助青年学生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工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有效实现路径,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以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思维方式,外化为自觉行为。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是亿万中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的智慧结晶,她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因此,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历史性飞跃,一定程度地转化为人们对当前社会的政治认同。但在当前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面临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就显著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尖锐的矛盾,中国社会生态总体和谐的同时矛盾丛生、问题交织。政治领域上权力运作中腐败现象的滋生,经济领域利益格局调整中的某些失衡、私有经济膨胀及诚信问题,社会领域中贫富差距扩大等突出的社会问题,文化领域中历史虚无问题和社会变化引起的思想困惑,都暴露出体制、机制甚至政治认同的严重危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时有出现:有的公开鼓励‘全盘西化’;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克思主义;有的对改革开放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等等。”这些现象和思潮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信仰迷失。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因此,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使之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接受和认可,在对历史和国情的正确认识上,实现从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同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认同,进而“变成物质力量”,即最终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探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选择上,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质量和效果为前提,课程和教材为起点,网络与组织为支撑,区域教育资源为依托,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持续探索“四位一体,多元渗透”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不仅落实在课堂、融入到校内活动,还走出校园、深入网络,实现课内课外互动、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互补,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体验与网络开放助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通常采用基于行动理论基础上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课堂教学中,将教师课堂讲授(基础性环节)与学生通读教材、选读经典文献、观看相关文献资料片、进行课堂研讨(包括即时性讨论和专题性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往往与观看文献资料片、课堂研讨相承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中班上课,小组研学讨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深入学习和主动探究式学习方法。为服务课堂实践教学,教师制作精美教学课件,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信息,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达到生动活泼进课堂,融会贯通进头脑;组织编写学生辅学读本“概论”课《经典案例与分析》,追求鲜明的时代性、理论的适度性和选择的科学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实践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需要,努力实现思政课“学生活”、“课堂活”。

(二)遵循人人参与原则,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围绕重大主题,举办全校范围的系列活动,按照“趋势分析—主题确立—分工合作—组织实施—组织反馈”流程组织教育活动,开展“厚德”系列的大学生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活动一般是在思政课课堂先行开展,确保上课学生全员参与,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选拔,再举办学校层面的决赛活动,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实现校园文化引领,建立“周恩来五观馆”,创设“厚德讲坛”,针对时代主题和区域特色,聘请思政专家、地方史料研究者、先进人物等“校外德育导师”,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开展专题报告会,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认知水平;为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翔宇社等社团,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服务宗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工作重心,以传承优秀红色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工作导向,努力在各种活动组织和开展中发挥财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力争营造健康向上、浓厚纯正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环境;开展思政教育影片巡映活动,彰显思政课理论的生动性、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三)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格主体参与教育活动,置身相关社会情境之中,凭着个体的理智与激情去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自己的行为,获取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1.开展教育基地学习和考察调研活动。从教育的内容入手,活动组织中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一是组织学生分批分期参观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如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总结感受、研讨交流;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实地调研考察活动,如建立刘老庄村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通过现实中生动丰富的鲜活事例,感受体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亟待解决问题,坚定学生“三个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习考察自主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如淮安生态新城、留学人员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地方人文和历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

2.走进社区乡村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一是投身地方文化建设,为“校地携手弘扬孔子文化 仁爱同行倡导现代文明”,开展“清江儒韵”清江浦孔子文化活动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学生进乡村社区开展“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抗战史料图片展,广泛宣传伟大民族抗战精神、传播和平理念,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二是投身地方和谐发展,设立“大学生村官助理”,组织部分优秀学生深入淮阴区五里镇桃园村等乡村,通过先进文化传播与辐射、法律服务、书画培训、社会调查、村民矛盾化解等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社会和谐进步。三是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

3.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与校团委联合共同组织指导“三下乡”、暑期志愿活动,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共筑中国梦”中华经典诵读进社区到乡村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活动,按照“先调研、后立项、再组队”的模式,以“学院组队、系部组队、回乡组队、自由组队”等多种形式开展,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基层、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积极投身“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以“青春梦”托“中国梦”,把个人梦想融汇到服务农村基层的火热实践中,真正实现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

(四)创新网络虚拟媒体,不断拓展思政教育载体。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这一新兴舆论阵地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化为导向,不断拓展思政教育教学载体,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和“江苏财院·翔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网络系统工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实效。

1.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所有“概论”课教师都建立个人的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空间平台提供“概论”课程建设相关信息:课程标准、教案、学习课件、案例库、习题库、视频库、素材库等,由“概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辟教学讨论模块,教师认真、理性、热情地回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学生板块专栏,定期展示学生课堂实践、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力;塑造教师研究板块,将教师的学术成果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推介给他们。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突破传统教育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同时也为教学体系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平台。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微信公众账号平台“江苏财院·翔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定期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推送符合思政教育宗旨的新闻、动态和人物等信息,进行定点定向宣传;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讲家和网评员,提供方向正确、评议有力的言论,对网络热点进行实时分析,追求“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社会风气,热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执言,期盼“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的舆论生态。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将教书育人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积极坚守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进一步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四位一体,多元渗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实现路径,丰富了教学内容,完善了思政教育主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教育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一)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坚定教师的教育变革信念,快速转变、积极适应、主动应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和开拓教学方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实效性。

(二)教育活动整体设计主题化。转变实践活动大而空、闹而虚的泛化现象,从课程目标整体出发,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炼与完善认知、体验、服务类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打造思政教育品牌,实施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常态化主题项目,努力营造学习、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良好环境。

(三)整合网络资源,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下不断变化的思维接受方式,努力将知识碎片化,整合完善课程网络平台,真正、全面实现思政课网上网下互补;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检查学生网上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作业考试进展和实践教学的参与程度等完成情况,保证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 ].人民日报,2007-10-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

(责任编辑:孙强)

2015-10-0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12SJB710004);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邹瑄(1970- ),女,江苏淮安人,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71

B

1671-4385(2015)05-0117-04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三进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