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加明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3164 )
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实现地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对接
毛加明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3164 )
地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内在统一,地域文化资源以其地域性特色而存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和体现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的功能存在内在统一性,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恰恰能使有效对接。
地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实践教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这些精神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本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探索地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对接的实现路径。
地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缩影。据地理民族学而言,国家是由一定数量的人民生活在一定地域而形成的。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各具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进而形成了民族地域文化。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一个特定地域的人们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地域文化因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而形成,以“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1]而各具特点。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划分范围,从大的地域来说,我国地域文化可划分为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北文化、东北文化等等;从小的范围而言,仅江南文化就可分为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闽南文化、南粤文化、荆楚文化、常吴文化等等。地域文化是和国家文化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国家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我国而言,中华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它由不同的地域文化组合而成,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国家文化,国家文化寓于地域文化之中,地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缩影。地域文化体现了国家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并受国家文化的规制,正是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国家文化才得以瑰丽多姿,大放异彩;同样,在国家文化的关照和指引下,地域文化才能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对文化而言,价值观就是文化的“心”,文化的灵魂,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生命,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而弥新就在于她始终拥有“仁爱、诚信、和谐”这颗中国心——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同样,核心价值观因文化而存在,因文化而延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来体现,文化依靠核心价值灵魂而存在。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2]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和高校思政课互为内容和手段。胡锦涛曾指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使命,这是包括高校思政课在内的所有大学课程的责任。一方面,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向大学生传递、灌输;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发展有赖于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加以传播、延续、繁荣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政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反映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以育人,强调的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正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的手段和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大学生浸润于文化氛围之中,得以熏陶、感染、滋养,使之潜移默化地接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大学生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内化为思想认同,外化为自觉行动。为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与目标,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和手段,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让地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对接。
(一)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国家富强、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进步、和谐稳定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状态。要在大学生中培育这一价值观要求,就必须“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3]。着力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以祖国强大为荣,以祖国衰弱为耻,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立志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努力成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常州的革命先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常州三杰”、茅山新四军等尤为著名。为纪念先烈而建设的一批园馆,如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为开展革命理想、爱国情怀等教育提供了资源。常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是江苏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水平较高。体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规划馆、创新创业园、工业博物馆等为开展自信认同教育提供了资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教学中,可以依托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如我们已经开发实施的项目:“访革命故居,抒爱国情怀”、“祭烈士陵园,惜中国成就”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依托城市规划开展实践教学,如已开发实施的项目:“参观规划馆,展望科学发展”、“参观运河五号工业博物馆,体悟工业发展之路”等。
(二)社会关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人的自由发展、实质平等、公平正义、依法治国等,这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应然目标。它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3]
常州是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3200多年左右的历史,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历史底蕴深厚。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孟河古镇、淹城遗址等为开展“仁爱共济”等教育提供了资源。常州人文始祖季子品德高尚,守信用、讲谦让,常州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表率全国的“道德讲堂”、中华孝道园等为开展“立己达人”教育提供了资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中华优良道德传统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古迹遗址开展实践教学,如已开发实施的项目:“游孟河古镇,讲尊老爱幼”、“参观淹城遗址,感受和谐传统”等。在道德品格锤炼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道德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如项目:“游中华孝道园,倡导家庭美德”、“听道德讲堂,学奉献社会”等。
(三)人格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尊重友爱等,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它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3]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不仅物宝天华、物产丰富,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常州地域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科学家。如常州史上第一个人民英雄和军事家严硚、抗倭英雄唐顺之、诗、书、画三绝的恽南田、中国实业家盛宣怀、刘国钧、常州三杰、七君子史良、李公朴、数学家华罗庚、医学家吴阶平、画家刘海粟、一代语言大师赵元任、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等,这些为开展人生价值教育提供了资源。常州正在全面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常州梳篦、留青竹刻、常州吟诵、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小热昏、常剧等,这些为开展情感、审美教育提供了资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人生价值教学部分,可以利用历史名人资源,设计教学项目,如:“游东坡公园,悟人格修养”、“访季子故里,学仁德谦恭”等。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部分,可以结合上述文化遗产资源,设计教学项目,如:“聆听常州吟诵,提升人文素养”、“寻常州梳篦足迹,悟传统文化要义”等。
(一)开发“任务驱动”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大多在课外进行,班级、学生个体往往根据不同情况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教师不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给予指导,而且,大学学习更应该体现学习者主体性,因此,开发实践教学项目,提供学生按图索骥的任务说明,充分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实践教学能否提升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在地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对接的基础上,目前为止,我们依托19个实践基地,共开发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大项目群,包含20余个实践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提供任务书,任务书包括:项目简介、实践基地介绍、前期准备、项目实施、项目总结、项目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等几个部分,项目书制定后,下发学生。实践教学分集中教学和分散自主教学,在每次教学活动前,任课教师先精心指导,提出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每次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撰写感想、制作汇报PPT、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等上交教师。
(二)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导,近几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步很大,但数量仍显不足,仅仅依靠思政课专任教师开展此类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地域文化的专门研究不够,指导学生开展地域文化教育专业不精;另一方面,此类实践教学大多发生在课外,而本来就相对数量不足的思政老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实践教学团队必须“专兼结合”。专职队伍是指思政课教学部门专任教师,兼职队伍是指地域文化教学基地的热心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员和学院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前者长年从事地域文化研究,指导学生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后者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组织工作得心应手。
思政课教学部门专任教师是主导,负责教学项目书的开发、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部分教学任务的实施;辅导员是辅助,承担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教学基地兼职教师是补充,负责挖掘基地教学资源以及基地教学项目指导实施。三股力量各有所长,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既克服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缺陷,又营造了全员关注思政教育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互利持续”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不开合作紧密的实践基地。这类基地必须提供丰富的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资源,并配套专业的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成效等。
要达到以上要求,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两个要素:一是“互利”。建设过程不能“一头热,一头冷”,要挖掘基地公益职能,努力融合学校的育人需求与基地的文化传承需求,实现两者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统一性。如与“中华孝道园”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抓住了该园馆孝文化社会推广的公益职能,在校内提供宣传阵地,在学生中推荐宣传志愿者,在实现校方实践教学的同时又促进了实践基地的自身发展,实现了互利,激发了双方的积极性。
二是“持续”。基地建设要着眼长远,持续巩固,才能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要努力找到学校和基地的共同兴奋点,开发合作项目,在文化传承、课题研究、人员互聘等方面找到合作点,基地建设才能跳出单纯实践教学的局限,实现持续发展。如与“常州地方文化研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开发了地方文化发掘保护的研究课题,随着研究深入,学校与基地的相互依附更紧密,研究成果的增加又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教学的资源。
(四)采取“过程多维”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是一个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一个教学项目的完成分为“接受任务-准备、搜集资料-参与实施-作业报告-课堂展示”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学习成效的体现,上交作业包括实践报告、照片、视频等。步骤细化及资料规范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完整。学习任务的“项目化、过程化”促使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注重过程积累。实现了“以结果为中心”的传统考核向“以发展过程为中心”的现代考核的转变。
由于专兼结合教学队伍的共同参与,教学效果考核也体现出多维特征,校外教学基地老师和辅导员的参与,使思政课考核中不仅有传统的思政教师评价成分,而且包含社会评价及学生管理评价成分,实践教学被引导成包括行为、学习、社交等多种要求的共同体,不仅更好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性,而且更加全面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
[1]葛剑雄.中国的地域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2012(2).
[2]毛加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初探[J].价值工程,2013.(11).
[3]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 http://www.sinoss.net/2014/0401/49768.html,2014-3-26.
(责任编辑:孙建华)
Connec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Teaching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by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a Carrier
MAO Jiaming
(Changzhou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regional featur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hich carry and embod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have the same function of education on education courses of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carrier can effectively make the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foster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nnect to each other.
local cultur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2015-10-09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710003)
毛加明(1978-),男,江苏宜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4385(2015)05-00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