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林,钟莉华,吉登星
(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生态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Example of 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沈 林,钟莉华,吉登星
(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场所,将生态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生态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保持政治性,增强学生认同度;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活跃度;强化知识性,增强高职生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从“营造生态氛围、挖掘生态知识、编制生态教材、强化生态实践、创新教育载体”几个方面入手。
生态文化;思政课堂;思政教学;高职院校
生态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新文化,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应该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宣传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世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和政策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道德和法治教育、生态实践,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当中,将由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来实现。
(一)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国家未来建设者,他们接受生态教育的程度会影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至关重要。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教育的主要渠道,理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到教学范畴当中,为国家培养合格、合适的人才。
(二)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思政课教学应该创新理念,改革内容,力求使其能够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既能够反映时代所呈现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又能够时刻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理论知识前沿,也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用新的内容去充实教学。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将其融入课堂;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思政社会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将生态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等等。概括来讲,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等,都是在生态文化视域下对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三)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更偏重于职业技能培养,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和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学生更是迫于升本、就业、创业等的巨大压力,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当前利益,有用则学,没用则弃,于是社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则难免失衡。将生态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当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感受、生态知识的传授、生态技能的锻炼等等,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树立“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然后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地改革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不完善之处,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认识并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人,实现当今时代所要求的自我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保持政治性,增强学生认同度
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其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生、生活、实践、工作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热爱党和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具备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将生态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通过思政课教师对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方针政策等的解读和宣传,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使其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将大学生培养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的支持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的目标。同时,将生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与中国梦、爱国主义等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中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认同度。
(二)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活跃度
教学内容的丰富也会带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效果将得到增强。将生态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和实践当中,可以实现增强思政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度的目标。比如开展赣州“东江源”生态环境的社会调查、调查赣南地域生态文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热点案例分析、生态环境的模拟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生态知识教学,大学生既乐于参加,又使课堂更加活跃而有针对性。
(三)强化知识性,增强高职生竞争力
当今社会,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素养更容易得到企业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可。在全社会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的氛围下,培养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意识,确立建设生态环境的理性主义思想,是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来讲,通过多年来的生态文化教育,通过打造以生态文明校园为主线的特色活动,成功地帮助高职生转变了心态。在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影响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入学时的不自信乃至自卑的心理得到彻底改变,自尊和信心被唤醒,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学生们在学习、创业以及创新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位列江西高校前茅。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把生态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地处江西省赣州市的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林业为基础、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江西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弘扬和传播生态文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将生态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一)营造生态氛围
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物质载体,也是发挥环境育人功效的物质载体。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贯彻“校园即树木园”的建设原则,绿化规划校园,突出体现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特色,致力于把校园建设成为花草树木丰富多样、植物群落层次鲜明的景区化的低碳校园。同时,不断增强校园的教学及育人功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树木树人同步”的目标。在每年新生入学后,该院新生班级第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便是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开展生态美学教育。或采用室外教学,或组织参观学校生态科教馆、生态长廊等,或用PPT图片、视频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见识、态度和直观感受,达到使其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目的,使其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养成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集中式生态文化教育,积极营造感受生态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良好氛围。
(二)挖掘生态知识
在思政课教学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了以普通生态常识为基础、专业生态知识为核心、前沿生态知识为补充的知识教学模式,以专题教育的形式贯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中。该院思政教研组将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生态多样性与树木文化、林业与生态安全、生态经济与旅游、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类生态保护案例等内容进行整理,梳理出多个符合学生需求特点的专题,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三)编制生态教材
在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林业与环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编制了《生态文明知与行》等生态文化书籍,思政课教师将校本教材带进思政课堂。该教材通过设置“生态文明与当代大学生”、“生态因子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现代林业及其生态文明”、“树木文化”、“赣南地域生态文化”、“大学生生态素养养成”等八个章节,系统地、专业地对规定教材、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内容进行补充,在课程中渗透绿色教育,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融入进去,拓展素质教育。
(四)强化生态实践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通过引导大学生组织开展和参与如“地球日”、“环保日”、“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在校内和赣州公园等校外场所举办“绿色?亲情”、“让生活多一点绿,保护地球母亲”等系列主题活动,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宣传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组织举办生态道德主题论坛、举办“爱鸟周”、“电子废品回收与利用”、“我让花开得更灿烂”花卉展、大型消防避震演练等活动等,帮助师生树立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标准。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特色,学院还组织专业类社会实践,培养生态保护技能。组织林业与环境学院的师生完成了12个县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完成了遂川、崇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技术工作,完成了龙南等4县的森林城乡规划工作。随着赣南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广大农村将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林业生产技术、经济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指导和培训农民发展农村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派出教师和学生完成8个县(市)30多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务;参与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完成33个乡(镇)的新产业发展规划。
(五)创新教育载体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其表现形式包括QQ、微博、微信、飞信、博客、手机报、数字杂志等等。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易上手、传播快、主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要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生态文化融入到新媒体的宣传当中,推动思政课的新发展。目前,学院开设了官方微博、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思政部建立了“江西环职院思政微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并要求全体新生关注。学院宣传部、思政部将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有关生态文化的知识。
[1]饶世权,鞠廷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
[2]李雅萍,李永红.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两课”教学途径探析[J].新西部,2013(14).
[3]郭秀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J].青年现象,2012(5).
[4]薛媛.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5.
[5]鲍婧.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孙强)
2015-10-05
沈林(1988-),男,湖南道县人,讲师。
G711
B
1671-4385(2015)05-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