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琴
(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农民增收的现实格局与改进路径
薛国琴
(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文章在文献回顾的过程中说明农民收入的总体构成,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农民收入呈现增长趋势,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一方面格局。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收入中人力资本含量少、财产性收入比重低等是当前农民增收格局的另一方面,文章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路径探讨。
农民收入;现实格局;改进路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也是一段时间来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是一个最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产业,农业占用的资源较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增收具有较大难度。一直以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什么门槛,这说明农民所得的收入很少有人力资本收益。
Jamison、Gaag和Heckman等专门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学者认为,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增收有密切关系。赖德胜、王小鲁和樊纲认为人力资本在决定农村居民收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Helpman认为,物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促进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农民没有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于是,其增收主要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林毅夫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物质资本投入的大幅增加,机械、化肥等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蓄力、有机肥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而温信祥(2013)、赵文玉(2013)、胡宜挺、罗必良(2010)则认为,农业灾害,包括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疫情灾害、市场风险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收入增长[1],钱忠好等(2013)认为加大土地市场化改革力度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2]。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到四部分收入一起增长才能起到较好效果。张红宇等(2013)认为,当前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发生变化,农民增收进入关键阶段[3]。因此,必须转变增收思路,拓展增收领域才能缓解农民增收难题。郑雅卓、李效熙(2013)建议,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有利于实现农民创业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4]。鲁钊阳(2013)认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农资配送服务、农机推广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为农民创业增收创造条件,解决农民创业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以上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向导。党和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问题当作首要问题来抓,那农民增收呈现怎样的现实格局,本文首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近年来,农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因为在农民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占比较高,且工资性收入呈逐年提高趋势,并且转移性收入也呈现出增长趋势[6][7]。
分析农民增收现实格局立足两个方面:一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当前农民增收存在一些与以前阶段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农民增收出现困境。
近年来,农民收入在增长,其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2622.2元,到2013年,增长到8895.9元,增长了近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4:1下降到3.02:1。
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1.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且价格稳中有升。2004年-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丰”。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因为粮食单产的提升,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57. 4%。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单产年均提升1.5%。2003-2012年,主要六类农产品:粮食、豆类、棉花、油料、糖料、蔬菜,除了豆类因为过剩原因减产外,其余五类都增长。其中,粮食从43069.53万吨增长到58957.97万吨,增长36.89%;棉花从485. 9709万吨增长到683.5975万吨,增长40.67%;油料从2811.00万吨增长到3436.77万吨,增长22. 26%;糖料从9641.65万吨增长到13493.00万吨,增长39.94%;蔬菜从2003年的54032.32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67929.67万吨,增长25.72%。十年间在总体价格水平趋稳的情况下,食品类消费价格稳中有升,2003年,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4%,到2008年提高到114.3%,经过几年调整,到2012年稳定在104.8%的水平[8]。
2.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交易为目的,农民自身或商人从事农产品买卖的活动。由于交通条件改善、手工业发达、市场繁荣,我国在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逐步发展,但此后我国农业商品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由于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商品化迅速发展。以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出售量表示农业商品化发展程度,2003年-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出售量从294.35公斤增长到529.75公斤,增长了近80%。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直接推动农民增收。
3.培训促使农民就业能力提升。鉴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以及发达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重视等因素考虑,2003年,我国启动农民培训工作计划, 2004年进一步细化农民培训工作计划,并启动农民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设立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力解决培训资金问题。农民培训工作的展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依据OECD发布的《2013年教育概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其中,受教育水平较低个体的失业率提高了3. 8%,而受教育水平较高个体的失业率提高了仅1. 5%。由此看来,教育与培训对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增强其竞争力作用突出。
4.国家财政对农业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呈稳定上升趋势。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后的三年为10%,1984-1994年间曾下降到6%,2003年以后上升到10%以上,近年来稳定在13%左右。农业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互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补贴,其中,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主的价格支持政策是主要措施,这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尹强(2013)对1985-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的结论是,财政支出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正效应,农业支出每增加1%,农民收入提高0.605%[9]。
5.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农业由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面临灾害的频率相对较高,既有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又有疫情灾害、市场风险灾害等。虽然目前农业灾害时有发生,相比于以前,农业灾害的可控性增强,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首先,选育良种。借助于农业学科建设,研究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并通过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有效预防农业灾害。其次,信息预测预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对大气、水、地核、病虫、土壤等农业相关因子进行全面跟踪监测,有效预测预报农业灾害信息,有利于组织力量进行防灾、抗灾。再次,农业保险化解风险。农业保险是对农业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所造成损失的经济朴偿。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基金规模逐步扩大,理赔效率日益提高。一定程度上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保障[10]。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近年来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具有一些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农民增收的另一方面格局:
1.劳动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2012年10年间,两项合计达90%,其中有8年是超过90%的。由此可见,农民收入还处在单一的劳动收入阶段。
2.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有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财产性收入就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却只有2.5%多,不到3.3%,是农民收入四部分构成中增长最慢的,与此同时,城镇居民这些年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如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没能提高,好不容易有所控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又会拉大。
3.增长具有不稳定性(见图1)。连续10年出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增长具有波动性,10年间增长最快的是2010年,增长率为17.88%,增长最慢的是2008年,增长率为8.25%,相差9.63%。并且2013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面对农民增收喜忧参半的格局,急需探索改进增收格局的路径。如何改进农民增收格局,需要考虑当前农民增收的特殊性。
1.在一时难以改变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等劳动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部分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对农民劳动收入的贡献率。农业就业主体发生改变,农民收入内在构成也将发生改变。正如厉以宁(2011)认为的,种植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是将来经营农业的主体和经营方式。改变单个农民个体从事农业的局面,有利于化解农业风险,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如,农资配送服务、农机推广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创业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在保证耕地面积、稳定政策支持度、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宏观政策层面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研究发现,农产品数量、宏观政策支持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产品产量提高l%,带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0.357%;政府对农业投入增加l%,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0.450%;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提高l%,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0.321%①①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数据,农民收入主要受农产品产量、宏观政策支持度、农业商品化发展度、规模经营状况、农业灾害情况等因素影响。考虑数据获取情况,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代表农民收入Y,粮食产量代表主要农产品产量X1,农村发电量代表宏观政策支持度X2,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出售量代表农业商品化发展度X3,受灾面积代表农业灾害情况X4,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代表规模经营状况X5,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农产品价格X6。采用《2013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择计量模型:In Y=constant+а1 l nX1+а2 l nX2+а3 l nX3+ а4 1 n X4+а5 1 n X5+а6 1 n X6+ε,进行计量分析,得相关结果。。由此可见,稳定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种植面积对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显著;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生产的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际效率不断下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出路和方向;农业是弱质产业,政府对农业的保护能促使农民稳定、持续增收,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普遍做法。
政府的经济政策应该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紧紧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稳定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种植面积;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2)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加农业投入,主要用于增加农村发电量,增加水库数,以此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状况。(3)农民收入的增长尽可能多地依靠科学方法、规模生产,把农业灾害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尽可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因拥有财产才有的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最根本的是让农民拥有财产。财产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在内的动产和包括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在内的不动产。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民拥有的财产基本上就是一些银行存款,这些量本身也比较少。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就比较齐全,其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而在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基本上是少量一些银行存款。因此,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当前要增加农民的不动产财产。农民有房、有地,但农民不能因此而收入,农民对其住房、宅基地、承包地没有商业性利用或转让的权利,于是,农民的资产和其提供的收益量极度不对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建立农民财产产权界定、允许流转的许可制度。在此基础上,金融部门贯彻落实对农民的贷款政策,进一步简化贷款申请手续、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措施,农民的金融资产收益权得到保障。
[1]温信祥.日本农业灾害金融补偿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57-62
[2]冀县卿、钱忠好.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基于农地产权结构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68-75
[3]张红宇等.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3(4):9-14
[4]郑雅卓,李效熙.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36):33-34
[5]鲁钊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13(2):23-29
[6]宋丙昌.从分享经济理论谈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J],商业时代,2013(12):16-17
[7]杨春玲,陈炜雅.民生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财经论丛,2012(3):38-44
[8].曹慧等.我国主要农产品结构平衡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3(6):9-15
[9]尹强.农业补贴对我国农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情,2013 (37):149
[10]茶洪旺,明崧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中州学刊,2012(11):30-35
[11]彭代彦,吴翔.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学家,2013(9):68-76
On Current Pattern and Path Improvement of Farmers'Income Rise
Xue Guo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
The literature review demonstrates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farmers'income in which household business income and salary 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the farmers'income.On the one hand,farmers'income is continuously on the rise.On the other hand,it is subject to such factors as the instability of farmers'income rise,little content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income and low income proportion from property.The paper subsequently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path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farmers'income;current pattern;path improvement
F323.8
A
1008-293X(2015)02-0085-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17
(责任编辑 林东明)
2014-12-31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125485)的阶段性成果。
薛国琴(1968-),女,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