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4-10 20:56:25邱畅
关键词:英语翻译外语课程体系

邱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邱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近年来,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形成供需间的不平衡。事实表明,高等院校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大,社会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国内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的缺口十分明显。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英语翻译人才,但是上述人才的翻译能力无法与市场需求的能力水平对接,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当前的社会现实表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市场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转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以设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相对固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测评方法,实施教育的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单一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理念陈旧。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翻译人员所承载的作用已经超出文学翻译的领域,转而向实用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理念仍然偏重于理论,注重理论素养。在传统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只能培养出学术型的研究人员,而不能培养出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翻译人才。

其次,课程体系不完善。在传统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较散乱。完善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语言知识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职业技能类课程[1],然而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同时兼顾上述三个方面,尤其对于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忽视最为明显。此外,各个院校对于语言知识类课程的比例分配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普遍较为偏重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知识,而忽略了汉语语言及其文化知识。对于翻译人员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地位同等重要,单纯强调某一种语言的训练,势必影响翻译的质量。

再次,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陈旧主要源于教材陈旧,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对于提高实际工作情境下的翻译能力毫无益处。此外,这些教材在语料库的选择上偏重文学翻译,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翻译实例的讲解。

最后,师资力量不足。现阶段高等院校从事翻译专业的教师多数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导致其模糊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别。对于翻译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从事翻译教学,而不是教学翻译。教学翻译是一种以教学为目的的翻译行为,只有翻译教学才是真正以讲授翻译为目的的教学[2]。因此,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深对翻译专业的认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英语翻译人才。

二、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外语本身并不构成一个专业,只有外语与其承载的对象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专业。一直以来,外语总是习惯性地与文学和语言学相结合,尽管我们仍然需要从事上述专业方向的人才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是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毕竟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同时具有外语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逐渐成为市场需要的人才。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3]。以往高等院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并不是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而是专注于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翻译人才[4]。市场对于文学翻译的需求量较小,而对于掌握经济、管理、法律、旅游、科技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量较大[5],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也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一直沿袭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知识。从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学生就业方向的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由单纯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转变为实用型人才。此外,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全面铺开,毕业人数的激增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有限,大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优胜劣汰成为必然的法则,单纯学术研究型翻译人才的就业空间被一再挤压。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培养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必然成为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

(三)翻译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翻译行业发展迅速,翻译企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虽然目前翻译人才市场中的翻译人才普遍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仍然存在翻译质量不高、翻译技能不熟练、职业素质不达标等问题。这些毕业于高等院校的翻译人才大部分无法合格地完成翻译企业交付的实用性文本。他们除了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之外,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面对来自各个领域文本的翻译无法胜任。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使英语翻译人才能够适应实用性翻译工作。

三、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前所述,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已经是大势所趋。根据《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有五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试行中,包括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和双学位[6]。由于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经历由传统模式向专业复合型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一)培养观念

在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是主要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7]。一方面,高等院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关注翻译人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掌握翻译企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从而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传统观念下,教师应着力培养学术研究型的精英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的是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禁锢于象牙塔中的学术精英。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转变观念,把握翻译企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着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同时转变观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逐渐打破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

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完整的课程体系应当具有充实的内容和合理的结构,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管翻译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理论基础仍然不能忽视。翻译专业的理论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实用性翻译技巧将缺乏理论依据,导致学生机械地使用翻译技巧,在应对不同翻译情境时无法灵活运用,实践技能不足。同时,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也要占据相当的比重,从翻译技能的各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

其次,英语和汉语并重。在目前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汉语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翻译需要两种语言的同时参与,因此译者需要同时具有掌握和运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此外,语言必须生存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8],合格的译员必须掌握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因此,翻译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合理分配英语和汉语课程的比重,以配合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最后,适当增加职业技能培养课程。目前,大部分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涵盖与翻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相关的课程,造成翻译专业毕业生缺乏对翻译行业的基本认识,对于日后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准备。许多翻译企业表示,刚入职的翻译人员职业技能较差,不能顺利适应工作,造成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职业技能是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能力,相关课程也应该纳入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尽量减少文学翻译的教学内容,增加各领域适用性文本翻译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此外,教师应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择内容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材。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将多媒体设备当作幻灯片播放器或电子版书,而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将各种功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将教学辅助软件引入课堂教学,充实课堂练习的内容,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除了借助设备的辅助作用之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技能训练的效果和效率,比如以团队形式进行模拟场景翻译训练。

(四)实践训练

实践是检验英语翻译人才能力水平的标准,因此实践训练是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途径。在笔译训练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文学翻译文本的训练,增加其他领域的实用性文本的翻译训练。在实用性翻译文本的选择方面,教师应注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省内制造业企业居多,此类企业主要需求经贸、科技等类别的翻译人才。因此,教师可以有侧重地选择与制造业企业需求相关的翻译文本,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口译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的对外交流活动和国际性学术活动,比如东北亚论坛和商业洽谈会等活动都是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良机。此外,高等院校还应积极促成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近年来,校企合作形式逐渐为广大高校和企业所认同,是一项双赢的举措。通过校企合作,高等院校既可以聘请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进入学校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指导学生如何为入职做好准备,如何在入职后胜任翻译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9]。高等院校还可以与企业沟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教师队伍

教师是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翻译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弥补上述教师队伍的不足,高等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努力培养校内教师,鼓励教师到校外参加培训或担任译员,将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从翻译企业争取外援,聘请优秀的口笔译译员来到学校与校内教师交流经验,或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课程。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着力引进具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优秀译员进入高等院校成为专任教师,使教师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不仅有利于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建设。

总之,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观念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不专业等诸多问题。面临传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紧迫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点,积极构建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新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才能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翻译技能熟练、职业技能适用的英语翻译人才,以便在帮助学生摆脱就业窘境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翻译人才市场的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1.

[2]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41-44.

[3]周洵瑛,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2010(4):36-43.

[4]班伟.构建应用性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33-134.

[5]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7-60.

[6]余亚萍,邵丽珍.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16-118.

[7]庄智象.关注翻译研究三个“转向”推进翻译学科专业建设[J].外语教学,2014(11):90-94.

[8]许钧.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问题[J].中国翻译,2012(4):5-6.

[9]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3):2-8.

【责任编辑赵颖】

G641

A

1674-5450(2015)04-0190-03

2015-04-28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W201400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JG14DB171);辽宁省“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3年度课题(WYYB13101)

邱畅,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外语课程体系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