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游记类日记文探微—以《泛舟游山录》《 乾道壬辰南归录》为中心

2015-04-10 18:27陈芳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泛舟市镇日记

陈芳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周必大游记类日记文探微—以《泛舟游山录》《 乾道壬辰南归录》为中心

陈芳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周必大是南宋日记文大家,一生共作日记文8种11卷。游记类日记文多作于周必大被贬南归奉祠期间,以描写旅途或居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主,多数真实可信。《泛舟游山录》和《乾道壬辰南归录》多记述交游探亲行程、历史考辨纠谬以及沿途地理风貌等内容,颇具历史参考价值。

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乾道壬辰南归录》;民生;考辨;纠谬

宋代特别是南宋,文人士大夫多有写日记的习惯,而游记类日记文是宋代日记文中的大宗。本文以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和《乾道壬辰南归录》(以下简称《南归录》)为主要资料,从史学角度对周必大游记类日记文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以期对周必大日记文及相关领域研究有所补充。

一、违逆“圣意”,泛舟游山

周必大的从政生活大体可分为步入宰辅前和步入宰辅后两个阶段,游记类日记文多为其步入宰辅前所作。周必大步入宰辅前的仕途总体较为顺畅,但隆兴元年(1163)至乾道九年(1173)因两次参与“反近习运动”,其政治生活遭受了挫折,《泛舟游山录》和《南归录》即写于此期间。

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等人因力谏孝宗罢黜龙大渊、曾觌,引起孝宗疑虑与不满,最后他乞求归乡奉祠,三月二十八日获批准。乾道三年(1167)三月初四,他携家泛舟入浙探望生病的岳父王葆。三月二十七日到达宜兴后才知岳父早已于二月十九日不幸去世。料理完后事,八月二十四日周必大全家从宜兴出发,于十二月三日抵达庐陵。《泛舟游山录》三卷便逐日记录了这期间的行旅经历及其见闻。

乾道六年(1170)七月周必大重任京官,但乾道八年(1172)二月因反对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继而仕途再次受挫,莫济和周必大二人被孝宗责令“日下出国门”[1]。但他们的行为赢得了士人的赞誉,史称“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2]。周必大于二月十七日携家人离开临安,六月二十三日回到庐陵,途中所见风土人物、山川城池以及寺庙等皆逐日记之,遂有《南归录》一卷。

二、探亲交游,考辨纠谬

《泛舟游山录》三卷,第一卷起自乾道三年(1167)三月,迄同年六月,第二卷起自乾道三年(1167)七月,迄同年九月,第三卷起自乾道三年(1167)十月,迄同年十二月。乾道即是丁亥,故《泛舟游山录》又称《丁亥游山录》,为游览踪迹之作,资料价值较为突出。《南归录》在总体上虽略逊于《泛舟游山录》,但在考辨纠谬、记载地理风貌等方面不乏出彩之处,故将二者结合探究。

(一)探亲交游

如上所述,乾道三年(1167),三月四日全家前去探望岳父,途中尽量推却各地官员的迎接招待,以便抓紧时间赶路。故《泛舟游山录》卷一前半部分没有过多地描写湖光山色,几乎都在逐日记录赶路之事。如三月十日,“戊申,闻五更钟即蓐食,以火炬夹车而行”[3]810;三月二十三日,“方帅滋务德、叶总领衡梦锡、韩无咎及庄德全、阙货苏常山玭训直并相访,辞以径过,不果报谒,有馈皆却之。都督刘候源致馈,亦却之”[3]811。三月二十七日终于到达宜兴,却得知“外舅以二月十九日不禄”[3]812。料理完岳父后事,即携妻儿于八月二十四日早从宜兴返回。此时心情稍感轻松,因此他“泛舟游山”,先后游览了茅山、大茅峰、齐山、九华山、皖公山、庐山等景地,并观览了沿途的寺庙、宫观和其他名胜古迹。

《南归录》虽亦作于周必大失意之时,但其一路上交游访友、游山观景,雅兴仍然颇高。如风雨一停,即“以小舫入崇福寺,同主僧访何仔园亭”[3]872。四月二十五日到达池阳后,与当地官员一同游览了寺庙、宫观。五月十三日到达余干,次日清早便前往邬子湖。

(二)考辨纠谬

后人赞周必大文章:“诗赋铭赞,清新妩丽,碑序题跋,率常诵其所见,足以补太史之阙遗。而正传闻之讹谬,又何其精也。”①陆心源:《两宋楼藏书志》卷八十五,清光绪万卷楼藏本。此并非过誉之词,其《泛舟游山录》《南归录》的确充分体现了他的考辨精神,有助于纠正传闻讹谬,补历史之不足,现略举数例。

在《泛舟游山录》中,周必大记载了自己游览荐福禅院的情况,尤其是记录介绍了这里文物的留存情况:“同观钱俶开宝九年五月金书《法华经》,当时共舍二十通,今仅存五卷,光明如新……又同岳英过天庆观,修廊颇严整。殿背有李某画双龙,岁月侵久势欲腾拿,盖名笔也。”[3]807

在《南归录》中写自己与妙智庵僧同登项王城,发现石碑龟趺,并考证其为唐代天宝年间的寺碑:“过湖登妙智庵,观范同甫参政坟。晚,与庵僧散步固城之上,父老谓之楚王城,其周数里,地势甚髙,但余城基庵中石碑龟趺,乃去岁掘地得之,乃唐天宝中弥勒寺碑也。”[3]875禅林山的僧人说游子山儒童院为孔子游学之地,周必大对此并不盲目相信:“寺僧云相去二十里,有游子山儒童院盖夫子游学之地,然图志所不载似未可尽信也。”[3]875两篇日记文中考辨之语较多,且为文审慎,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周必大对一些传说不盲从、不迷信。

(三)记述风貌

《泛舟游山录》卷二记录了周必大乾道三年(1167)八月二十四日从宜兴出发后因风雨过大无奈返回的情况:“戊午,早发宜兴,才数十步,大风雨不可开,转溪复回。”[3]822次日风雨依然较大,故最终泊于杨家舍:“巳未,风雨不已,诉湖清甚迟滞,入夜仅行六十余里,泊杨家舍。”[3]822《南归录》也有对恶劣天气情况的记录:“庚子,雨作风顺,扬帆才二十里,风忽转北,牵挽不能寸进,距望亭数里遂止”[3]873;“甲辰,终日风雨,进步甚艰,仅行三十余里。”[3]874这些记录,大致反映了当时的水路状况,对考察南宋的地貌山川、风土人文等起到了资料补阙的作用。在日记文中,记录的路线多为水路,交通工具多为船舶,可见当时江南地区水运已很发达,交通比较便利。

《南归录》还记录了江南一些地区经济繁荣的景象。“约行二十里泊新林,小商数十,皆以船为家。登岸三里至市,有民居酒坊,及韦察院祠。守者云兴于后唐同光中。”[3]875“凡三十里至石桥,地名石桥而无桥头,入溪港约五十里至太平州,河口两岸多民居,溪流不甚阔,烟树如画,稍前即永丰圩八十四圩共之,夜泊黄池镇,距固城湖已百十里,商贾辐辏,市井繁盛。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也。’”[3]875可见南宋时期已是镇规模的一些地区工商业十分兴盛[4]。有学者对南宋时江南市镇的特点及类型进行划分,认为大致可分为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沿海港口市镇、消费性市镇、乡村虚市等七种类型。当涂县的黄池镇则属于商品转运市镇,因此这类市镇多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承担着各地商品和货物转运的职能。[4]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江河沿岸市镇繁多,日记文充分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三、寄情山水,心系民生

周必大的日记文并非仅仅为游而记,其寄情山水是真,心系民生亦是真。如其《南归录》记曰: “石间有岩,匹夫、匹妇栖其下。夫饿欲死,劳以数百钱。不旋踵死矣。去岁大旱,起湖湘、止建德,今蚕麦稍熟,人初有生意,而三月二十七日、四月初七日,池饶数百里间连逢风雹,拔木坏麦云。”[3]877“壬申,早,泥雨艰阻,俄而晴霁。行二十五里饭,晡时抵石门市。市井甚盛,适连年水旱疫疾,逃移纷然。今岁蚕麦稍熟,而去者犹棘其门,居者率皆菜色,亦有老弱坐待馁死者。终日道途更无鸟鹊。”[3]878可见其在寄情山水的同时亦心系民生。

周必大为道学人士,但他与众多其他道学人士的政治见解不完全相同,如朱熹、张栻等多次上奏,主张先正君心,次而立国,进而再图恢复;周必大则重视军事、人才、民事等具体事务而非空疏大道。他多次提出欲实现国富民强,需先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提出君主若能从百姓角度出发注意节用,正是爱民的表现。毋庸置疑,统治阶层的各种费用及国家公共事务的支出,如“焦庙宫室之奉,官吏禄廪之费,水旱盗贼之备”[3]736等,都是来自百姓的辛苦劳作。所以淳熙四年(1177),周必大上奏孝宗,指出在工程营造时应“以邦财民力为念”[3]546,以减少给百姓造成的负担。

进退的十多年,乃是周必大人生的过渡期,在野时,他可以深入民间,以远距离重新审视国家的政事,促使其政治思想不断成熟,并渐渐成为稳健的道学型士大夫。因此,愈到晚年,周必大愈发清闲潇洒,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与其早年为官期间荣升时不骄不躁、失意时不气不馁的处事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泛舟游山录》和《南归录》皆作于其失意之时,但又并非属于失意之作,它让我们看到的是乐观、接地气,当然也是较为真实的周必大。

[1] 脱脱.宋史:卷391[M].上海:中华书局,1977:11967.

[2] 脱脱.宋史:卷390[M].上海:中华书局,1977:11948.

[3] 周必大.文忠集:第1148册[M]//景印钦定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 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J].学术月刊,2001(2):65-72,59.

(责任编辑:毕士奎)

An Exploration into Zhou Bida’s Travel Diaries: Centering on Fan Zhou You Shan Lu and Qian Dao Ren Chen Nan Gui Lu

CHEN Fang-fang
(History and Society Colleg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s a master of diary works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Zhou Bida wrote eight collections and eleven volumes of diary texts throughout his lifetime, most of which were written when he was degraded and

to the South for Fengci. A large majority of the diaries described what Zhou Bida saw and heard during his trips and stay at home, and most of the works are truthful. Fan Zhou You Shan Lu and Qian Dao Ren Chen Nan Gui Lu mainly recorded Zhou’s journeys when he socialized with friends and visited relatives. These two books also recorded Zhou’s comparative study and error correction of history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s along his trips,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reference value.

Zhou Bida;Fan Zhou You Shan Lu;Qian Dao Ren Chen Nan Gui Lu;the people’s livelihood;comparative study;error correction

I206.2

A

1008-7931(2015)06-0052-03

2015-06-15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4yrs046)

陈芳芳(1991—),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泛舟市镇日记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天下
墨海泛舟 扬帆远航
记冬日泛舟于佩河之上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宋代草市镇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